书接前文。
少年给韩信出的难题,本质上就是长远理想与眼前亏的取舍。问题是,这胯下之辱难道不比南昌亭长之妻的羞辱更严重吗?那为什么韩信忍不了那一饭之辱,却忍了胯下之辱呢?
韩信的志向很高远,从他所读之书和所做之事可以看出。韩信的书还没有介绍,那是一本《孙子兵法》,可见,韩信是要当将帅的人。且深处乱世,韩信自然明白这个年代需要什么。《孙子兵法》中有言: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如果韩信面对少年的羞辱直接拔剑杀了少年,那韩信的下场可想而知,或被周围少年的同伴群殴,或被官府通缉。不管是哪个结果,韩信的将帅理想都将会破灭。
韩信高远的理想还表现在他所做的事上。韩信的母亲去世时,家里穷得没钱办丧事,更没钱买棺材,但韩信跑出去给母亲找了块坟地,据说周围可住下一万人。在当时,一个穷苦人家,要那么大一块坟地有何用?但能从这件惊世骇俗的事情中可以看出,韩信的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韩信思维”。这种思维,别人想不到,更学不会。
一个给自己母亲找坟地也要找一个能住下一万人那么大的坟地的人,会是一个只甘心做一个浪荡青年的人吗?并不是。
人的膝盖打弯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因为害怕、懦弱而屈服。其二是先弯一下,然后跳得更高。韩信显然是后者。这一次胯下之辱的经历,磨砺了韩信的意志,从此更加坚定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尽管在这条路上,韩信没少摔跟头。可也正是如此,韩信成了历史上的一代传奇人物,他的故事,不用刻意包装,也是一篇神话。
翻回头来,亭长之妻的一饭之辱算不得什么,而且一顿饭的问题小,失节的问题大,所以韩信不能忍一饭之辱,忍了胯下之辱。
这是很普通的一天,朝阳洒下的光辉映照在淮阴街市上,小商小贩来来往往,与平常无异。但今天对于韩信来说不一样,今天,他要带着他的剑,他的书,告别了昔日的钓鱼台,怀揣着自己的理想,走向了不可知的明天。项梁起兵的消息传到了淮阴,这让韩信看到了机会。自己既然要当将帅,自然还是要参军的。但是在此时此刻,势力发展壮大的不仅仅是项梁一家,我们前文书提到的刘邦也发展起来了——
却说刘邦押送这批徭役到咸阳,心中也是惴惴不安,最好什么事也别发生,安安稳稳的到那里,交完差就回来与家人团聚。但刚离开沛县没多远,就有两个人逃跑了。往前走了几十里后,又跑了几个。刘邦一行人来到丰西泽时,人已经跑了不少了。
而很不赶巧的是,刘邦的队伍遇到了和陈胜吴广的队伍一样的问题——遭遇大雨,遇雨误期。古时的道路与现代不同,一遇到恶劣天气,那就不是寸步难行的问题了,是压根就前进不了。这就导致行进的日期推迟,不能按时到达咸阳。但刘邦很无奈,只好在丰西泽这里停下。
眼看着徭役不断逃亡,又遇雨误期,刘邦心想:这些人也都是贫苦人家,跟着出来受罪,何必呢?干脆把他们都放了吧,反正就凭这些人,到了咸阳也一样会受罚,搞不好到了咸阳就剩下我一个光杆司令了。想到这里,刘邦在丰西泽这里,自己掏腰包买了些酒肉,和大家一起举杯畅饮,说道:“大家跟着我刘季出来,一路上风餐露宿,今天我们吃顿好的。”顿了顿,刘邦放下酒杯,说道:“吃完这顿饭,你们大家就散伙吧。我知道,大家并不想去咸阳,现在我们遇雨误期,又逃亡了这么多人,到了咸阳必要受罚。与其如此,倒不如给大家一条生路。你们去吧,我并不会强求你们和我一起到咸阳,你们自谋出路去吧!”
大家听后都是一阵沉默,有一个人问:“那刘亭长,您怎么办呢?”
刘邦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说道:“我也不去咸阳了,找个地方躲起来,从此了结余生吧。”
大家都很感谢刘邦,宴席散去后,许多人走了,但也有不少年轻人留了下来。刘邦问:“你们怎么不走?”这些人中有人说道:“我们早就听说刘亭长您为人仗义,我们愿意追随您。您一个人在外面多危险啊,有我们几个兄弟一起作伴,也不至于让人欺负了去。”
刘邦心里也是一阵暖流,感激这些人之余也在骂秦王朝的严苛律法,这不就是把人活生生地逼上绝路嘛!于是就带着这些人上了邙砀山,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流亡生活。
我们说,刘邦就真的这么宽怀大度,放走了这些徭役?刘邦并不是圣人,他也只是个普通人,在危难来临时,刘邦也会考虑自己的身家性命。那刘邦为什么还要冒着自己会被灭门的风险放走这些徭役呢?
首先,这是一个政治美化。这是一个政治家所需要的政治包装,这个的性质就与刘邦出生时的神化是一样的。
其次,刘邦的政治敏感度要比一般的老百姓高许多,秦朝没完没了的徭役,不断增派的赋税,许多大工程的同时启动,许多政策的同时启用,这个庞大的帝国面临超负荷运作的风险。多行不利必自毙,刘邦也感受到了风雨飘摇中秦帝国的岌岌可危。那也难免会存有一些反抗心理,那颗种在刘邦心里的当皇帝的种子,现在已经有了些许变化,只是不明显罢了。
再者,刘邦也在积攒自己的势力。现在,大秦帝国的空气密度变大,让人透不过气来,谁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呢?也许看似庞大的帝国说毁灭也只是一瞬间的事。刘邦若想有资本立足,那就要先树立起自己的光辉大旗,及获得民心。刘邦没有高贵的出身,也没有特殊的身份,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甚至于是个地痞流氓一般的角色,出场没有任何经纪人,没有任何包装,只能靠本色出演,或者自己包装。本色出演也好,自己包装也罢,这些都不要紧,只要观众爱看就是了,这也就是要获得民心。
综上所述,刘邦丰西泽纵徒,不能说刘邦完全没有真心在,但也存在政治包装和个人考虑。通过这件事,刘邦也拥有了自己的一小股势力,隐居在了邙砀山上,伺机而动。
这样,刘邦从秦帝国体制内的泗水亭长,变为如今全国通缉的私放徭役的罪犯,还带头逃窜。官府的人抓不着刘邦,就把刘邦的家人抓了起来,其中就包括吕雉。但官府里上有萧何、曹参等人的庇护,下有任敖等兄弟搭救,吕雉以及其他的家人没有受多大的苦就被释放了。
被释放的吕雉常常去找刘邦,吕雉为何行动自如呢?这就是刘邦的政治包装起了效果——民心都向着刘邦。对于秦政府来说,刘邦是私放徭役带头逃窜的通缉犯。但对于百姓们来说,刘邦是大英雄。因而,百姓们也帮着刘邦瞒着官府。事实上,秦朝的法纪已经开始松弛了,政府里还有几个认真干活的?如此一来,刘邦的消息被封得严严实实的,不但如此,刘邦与家人的来往还十分密切。这里就流传出一个传说,与刘邦的神化相呼应。
每次吕雉来找刘邦,刘邦都能被找到。刘邦就问吕雉:“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吕雉说:“因为你的头上总有一片祥云,你走到哪里,这片祥云就跟到哪里。我就是看着这片祥云找到你的。”
这个故事就渐渐的流传开了,加上百姓们对刘邦的敬仰,对此加油添醋,配上刘邦出生时的传说,最后得出结论——刘邦就是龙,是真龙天子,那片祥云就是天子之气。刘邦的政治包装很成功,也牢牢地抓住了这些观众们的心,向着舞台中心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