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秦国祭祀
“您真的是阳泉君”蒙文还是有些不相信现在这个彬彬有礼的年轻人就是早间传闻的那个靠着姐姐的纨绔子弟,但是蒙文还是立马就醒悟过来,赶紧又说道:“小将蒙文,见过阳泉君”,阳泉君虽然名声不太好,但是挡不住他有一个现在是秦国太子的姐夫,安国君就是未来的秦国君王,现在和阳泉君交好对蒙氏可没有什么坏处。
“正是,这是本君的令牌,请蒙将军查验”阳泉君一改常态,十分客气的拿出自己的身份牌递给蒙文。
“呵呵,阳泉君在咱们秦国可是响当当的人物,那里还需要查看令牌。祭祀快要开始了,阳泉君先进去吧”蒙文既然已经认出眼前的就是阳泉君,又表现的彬彬有礼,那里还不知道别人敬你一尺,你就要敬别人一丈的道理,况且他和阳泉君也没有什么瓜葛,那里会主动地找茬,所以他也不接令牌查验,反而十分大方的放行。
“那就多谢,改日本君请蒙将军到府邸饮酒”阳泉君见到蒙文如此的懂事,现在宫门这里人来人往的也不方便,所以从善如流的接过他的善意,还邀请他改日到自己的府邸去饮酒。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请”蒙文脸上漏出喜色,直接答应下来,客气的让阳泉君入宫。
秦国的律法十分严格,并且因为国家政策的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所以粮食都是十分的紧张,拿来酿酒的酒更少了,也只有一些人敢这样做,比如说阳泉君。那个男人不喜欢喝酒的呢?蒙文听到阳泉君的邀请,还是不自觉的喉结上下动了动,但是没有人会说他什么,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在羡慕他收到阳泉君的邀请,就连吕不韦这样的都没有喝到过阳泉君府邸的酒,可想而知秦国的酒有多么难得。
阳泉君也不再客气,对着蒙文点点头就带着吕不韦往里面走,两人一路来到专门用作祭祀的宫殿,就见到宫殿前已经是旌旗翻滚,基本上重要的人物都已经到齐了,祭祀对于国家而言,凝心聚力,富民强国,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实现国人幸福生活是其重要职能,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称为“明堂“的重要建筑物,其用途是皇帝、君王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可说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汉长安南郊的明堂辟雍,是早期的大型建筑遗存。
第一类祭祀自然神。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庙等等。其中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等由皇帝亲祭,其余遣官致祭。祭天之礼,冬至郊祀、孟春祈谷、孟夏大雩(祈雨)都在京城南郊圜丘,季秋大享则于明堂举行,祭时以祖宗配祀。历代皇帝把祭天之礼列为朝廷大事,祀典极其隆重,无非是强调“受命于天“、“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祭地之礼,夏至在北郊方丘举行。中国古代认为天圆地方,故分别筑圆坛、方坛举行祀典。日月星辰或于祭天时附祭,或另设坛致祭,明代北京则于京城东西郊分设日坛、月坛。先农坛是皇帝祭神农和行藉田礼之处,为了表示鼓励耕作,天子有藉田千亩,仲春举行耕藉田礼,并祭神农于此,明代北京先农坛设于南郊圜丘之西。
第二类是祭祀祖先。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明制庶人无家庙,仅在居室中设父、祖二代神主,且不能设安放神主的椟。帝王宗庙仿宫殿前朝后寝之制:前设庙(前殿),供神主,四时致祭;后有寝(后殿),设衣冠几杖,以荐时鲜新品。庙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所奉一祖先;另一种是在一座建筑.中设有7室或9室,每室奉一神主。
第三类是先贤祠庙。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其中孔子庙数量最多,规模也大,分布遍及全国府、州、县。自汉武帝尊儒之后,历代帝王多以儒家之说为指导思想,孔子地位日崇,至唐,封为文宣王,曲阜孔庙也日益宏大壮丽,到明代,达到了目前所见的规模。府县孔庙,规模常超过一般祠庙,庙前设泮池、棂星门,庙内有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
社稷坛祭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对于统治者而言一般是不会让别人插手的,都是亲自到场主持祭祀。况且这一次的祭祀还有特别的意义,秦国现在正在和其他的诸侯国争夺称霸的权利,正在秦国需要用兵的档口,粮食就特别的重要了,所以秦王和百官都比较看中这一次祭祀。
这一次的祭祀是秋收的祭祀,首先需要在王宫里举行,秦国的大臣王公都必须要到场的,所以阳泉君才能借着这个机会入宫,所以现场的人却是比较多,阳泉君看了一会儿就直接带着吕不韦去找安国君。
安国君现在是秦国的太子,像这样的祭祀国君和太子是必须要到场的,阳泉君倒是也不担心找不到他,并且他的位置离秦王的位置也不远,秦王的位置无疑是最明显的,阳泉君向那边走去。现在祭祀没有开始,像秦王这样的人物总是最后出场的,所以现在还没有到来,但是现场也必须要一个重要的人物,比如说太子,阳泉君终于在一帮大臣的环绕中找到了安国君。
“见过安国君”阳泉君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在安国君面前阳泉君不敢有丝毫的不敬。
“哦,芈宸来了,你直接去找夫人吧”安国君看到是阳泉君,知道他是来找自己的姐姐的,每次都会找机会来送一些礼物,但是他们姐弟两人感情很好,所以他也乐意见到阳泉君多见见华阳夫人。
“诺”阳泉君脸上一喜赶紧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