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大梁,大同四年(538年),六月。
火红的朝阳抬到了树梢,建康城外,从京口来的大道上,一架掉了大半漆色的牛车正懒洋洋的驶过来。
赶车的位置,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正向前张望,手中鞭子象征性的挥动。
少年突然半站起来,说道:“阿兄,我看到建康了!”
车厢的瑞羊门帘掀开,一个素衣青年探出上半身,顺着向前看,果然有一片城郭若隐若现。
“这么快。”
青年咕哝了一句,转回车厢,低声道:“把采薇喊醒吧,快到了。”
车厢里传出了幼童的哭声,又有一道女声柔声哄着。
少年拿鞭子敲了敲老牛的背,牛尾巴甩了甩,加速起来。
右手边,玄武湖的浩渺水面正在展开。少年忍不住站起来打量,时隔千余年,即使这湖竟也再无熟悉可寻。
原来,这少年名叫王志,本是后世一个普通青年,莫名其妙的重新投胎来了这。
这里是南北朝,准确的说是南朝梁,大同四年。
他今年十二岁,不知不觉,已经十二年了。
而离毁灭梁朝,并覆灭江南士族的侯景之乱,仅剩十年!
建康越来越近,王志心中的兴奋褪去,不安在积聚。
因为,他姓王,琅琊王氏那个王,也是“旧时王谢”那个王。
当然,他们这副寒酸样确实很难跟顶级士族扯到一块,但是,谱牒上写的清清楚楚!是南渡后的王彬一脉。(谱牒指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
三年前,他们的父母相继去世。如今服丧期结束,他们就立刻来了建康,王志的兄长王荀、想来建康寻个出仕的门路。
其实,如果往前几十年,王志是绝不想来建康趟这趟混水的。有士族身份在,平平安安做个富家翁多好?
可惜!他来的太迟了。这是梁末,也是江南士族最后的美好时光。
就在几年后,侯景之乱开始,绵延几百年的江南门阀士族将遭到毁灭性打击。世代高门的王谢两家近乎灭族,从此走入寻常百姓家。
而整个大梁更将乱成一锅粥,从江北到交州,从三吴到巴蜀,到处都在打仗,避祸都不知往哪钻。
乱世之下,钱财、门第只是过眼云烟,实力才是保命的根本。
而想获取实力,在这个门阀权贵横行的时代,几乎只有做官一途。
王志的年纪显然不能做官,只能指望兄长王荀了。
不过,大梁规定:年未满三十,不通一经者,不得为官。[1]
王荀也只有二十一岁。
但大梁又有规定:唯经学生策试得第,诸州光迎主簿、西曹左奏及经为挽郎得仕。[2]
忽略后几个特别选项,也就是说,想提前出仕,只能成为经学生通过策试做官。
王荀这次来建康,也正是奔着成为国子学的经学生,再通过射策考试出仕的。
不过,国子学几乎被宗室子弟、高门士族垄断,名额珍稀,即使高门士族也需要族中推选。[3]
门帘再次掀开,王荀把门帘挂在一边,敞着车厢。车厢里还有一个妇人跟小女孩,这是王志的嫂子王谢氏跟侄女采薇。
“赶车还不消停,快坐下,摔下车可有你好受的。”王荀责备道。
王志只得坐下,倚着车厢说道:“阿兄,我们多年未曾跟族中联络了,你说,他们真会帮忙?我这心里总是不安稳。”
琅琊王氏是顶级门阀,去国子学,门第自然不成问题。不过,他们的情况又有些特别……
王荀抬手帮弟弟整理了衣领,说道:”这不用你担心。等到了建康,你就认真读书,最好也能去国子学。”
“可……”王志叹了口气,说道:“毕竟,父亲当年……”
王荀的脸色陡然变了,顿了半晌,沉声道:“此事过去多年,想来没几人在意了。再说,南昌县侯跟父亲相熟,一个国子学生名额应该不难。”
“但愿如此吧!”王志点了点头。
王荀口中的南昌县侯,就是这次去建康要找的人,名叫王规。地址则是秦淮河畔大名鼎鼎的乌衣巷,那里是王谢两大士族的聚居区。[5]
走了不久,牛车到了北篱门,过了这门就是建康城区。(建康没有外城郭,只有篱墙。)
篱门前有军士查勘“过所“,堵满了车子,王志他们等了一刻钟才得以通过。
过了北篱门就是青溪,它源自玄武湖,顺着向南跟秦淮河汇聚。
继续向南,一直到了朱雀门,穿过秦淮河上的朱雀航(航:浮桥),再往东走就是乌衣巷。
王志赶着车,莽撞的闯入了这片全是朱门大院的地方。高大的街墙阴影下,七拐八拐后,几乎让人分不清方向了。
打听了几次,车子在一座格外庞大的宅院前停下了。
王荀跳下车,衣衫整理了一遍又一遍,终于上前敲门。
只敲了三五下门就开了,一个年轻司阍从门缝往外打量了一眼,说道:“你是何人?”
王荀从袖中取出一封信,递过去说道:“这里可是南昌县侯府邸?我乃王荀,是王氏族人,来拜访你家主人。”
“王氏?哪个王氏?”司阍并未接信。
“自然是琅琊王氏。“王荀皱眉道。
“怎么称呼?所为何事?”
“王荀!要说的都在这信中。”
“王荀?没听说过……“司阍有些迟疑,王氏族人他大多都知道的。
王荀却恼了,斥道:“你这司阍怎的如此拖沓,还不快去禀报你家主人,耽搁了事情定不饶你。”
那司阍被王荀气势所慑,咕囔了两句,就接过拜帖去禀报了。
看哥哥在门外踱步,王志抱着瓦罐倒了碗凉白开,说道:“阿兄,喝口水吧!”
王荀却只摆了摆手,仍在原地兜转。
过了好久,门再次开了,这次却换作了一个年轻人。只见他头戴颜帢,身着白色绣圆花宽衫常服,脸上涂脂抹粉,显然是富贵人物。
年轻人打量了眼门外的王荀,说道:“你是王荀?”
王荀有些迷茫,拱手道:“阁下是?”
“我乃南昌县侯王褒。”年轻人淡淡的道:“信我已看了,你要找的是先父,不过他已去世数年了。”[6]
“啊?”王荀满脸惊讶。这是他父亲生前提及的最后一个熟人,没想到竟也走了,而且,这么大的事都没人知会他们。
王褒摇了摇头,说道:“还有,你信中所说的国子学名额,恕我无能为力。你还是走吧!”
“这是为何!?”王荀急道:“王氏子弟在国子学的名额向来是最多的,怎会缺我这一个?”
“什么原因,你难道不清楚吗?”王褒脸色微沉,说道:“你父亲当年执意娶寒门女子,蔑祖辱亲。能让你入王氏谱牒已经是格外照顾了,若再让你去国子学,那里都是高门宗室子弟,王氏岂不成了笑柄?”
听到这,王荀脸色陡变。
他心中已知道了结果,但仍高声争辩道:“此事过去多年,难道还要一直殃及子孙吗?”
王褒扬了扬手,道:“此事在族中已成定论,我不跟你争辩,但国子学生名额是绝不可能的。你若想出仕,还是等年纪到了,让吏部铨选吧!”
说罢,他就转身回了门内。
王荀连忙上前,砰的一声,却迎面撞上了闭合的大门。
…………………………………………
Ps:参考资料:
[1]《文献通考·选举考》。“梁初无中正制,年二十五方得入仕。天监中,又制九流常选,年未满三十,不通一经者,不得为官。若有才同甘、颜、勿限年次。”
[2]【萧梁经学生策试入仕制度考述】(论文)节选:《隋书·百官志上》“陈依梁制,年未满三十者,不得入仕。唯经学生策试得第,诸州光迎主簿、西曹左奏及经为挽郎得仕。”
[3]【萧梁经学生策试入仕制度考述】:根据史书统计,有记载的,萧梁国子生经策试入仕者共有27人。其中宗室子弟6人,皇亲国戚3人,门阀士族子弟18人(琅玡王氏一家就有7人)。
[4]同上。节选:萧梁一代有记载的,经各种仕途入仕者149人,其中由吏部铨选直接入仕者95人,国子生策试入仕者28人(跟上一个数据不同,可能出了差错,也可能论文作者记错了。),察举孝秀者18人,曹椽积累升进者8人。
全部人数当然不止这么多,这是史书有记载的。
[5]《梁书·王规传》王规:琅琊王氏,王俭之孙,袭封南昌县侯。
[6]王褒:王规之子,袭封南昌县侯,娶了武帝侄女。
穿越这么多年不赚钱的原因。一、父亲在世时,家境还不错,不缺钱。而后来服丧期,更不能去赚钱了二、年纪太小,商贾地位低下,家人不许。三、会影响名声。在家乡时地方小,赚了钱很容易被人知晓,而他们家的情况必然是不愿张扬的。四、钱财用处不大。钱太多既不能招兵买马,也不能买来权力,反倒会引来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