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千里莺啼绿映红
薛绍的理由说得不错。
不过好像并不怎么充分。
但太平公主也显然没有继续问下去。
她就只当做是,三郎喜欢享受,喜欢钱就好了。
像三郎这样的人,就该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马车也要坐最好的。
她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
这天下午写完了四章。
很快,两人便回去休息,而随后太平公主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倒在了三郎的怀里。
顿时觉得可惜。
因为她都没怎么感觉到三郎怀里的温度呢。
紧接着,就被三郎说,回去了,时候也不早了,早点休息,明天一早还得进宫。
第二天。
三日回门。
相比起出嫁之时,倒是低调得多。
不过那马车在街道上路过的时候,还是引起不少宫人女婢纷纷侧目。
都知道,公主这应该是回宫见陛下还有皇后了。
大明宫。
仙居殿。
自从得病以后,李治就常常喜欢来这里。
至少……
这里意头好。
当然,风景也是十分优美。
“太平回来了?到哪里?”
听到宫人已经提前来说,李治也是不禁笑了笑,显然很高兴。
“算起来,今日已经是第三日了。是该回门了。”
武天后此时也是在一旁道。
“就快到了,应该已经走到太液池了。”
仙居殿就在太液池旁边,而薛绍路过这太液池,跟公主府的荷花池一比,这简直是被吊打。
这太液池怕是得有几百亩吧,而且,看那水色,似乎至少有两三米深。
很快。
在穿过了太液池,又沿着大道继续往南走,薛绍不久就看到了前方出现一处宫殿群。
在这宫殿群中,再经过七绕八绕以后,终于是来到了一个占地至少也有两三亩的宫殿。
只见宫殿上面的牌匾上,此时就写着仙居殿。
仙居殿的前面的地面,全部都用长条的石板铺就,而且走在十分地平整大气。
古代虽说没有水泥路面,但是,这用长石铺就,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就是,可能会造价有点贵。
两人很快便踏了进去。
“父皇!母后!”
太平公主接下来就跟回到了自己家一样。
“还记得回来,不错。”
“父皇说的是什么话。”
“见过陛下,皇后。”
“三郎也别客气。都是自家人。对了!接下来是不是得喝太平给父皇敬的茶了?”
“三郎可有欺负太平?”
“额……没有。”
“据说,三郎那当场现作的催妆诗不错。难得三郎竟然也有诗才。”
薛绍好像看到了武天后的旁边,还站着一个很特殊的宫女。
为什么说这宫女很特殊,因为气质很特殊。
难不成,这个就是上官婉儿?
看这年龄,似乎也能对得上。
“我其实不怎么会作诗,只不过是那天运气好,忽然就想到了。”
“我还以为你会作诗呢。”
“作诗,作着作着也就慢慢地熟练了。”
“要不……你现在就来一首?”
“父皇,您就别为难三郎了。”
“作诗我不会,不过诗我读的很多,若是陛下、皇后喜欢,我可以念一些陛下、皇后从来没听说过的诗,不知道行不行?”
“都说三郎喜好读书,既如此,那你读来听听。”
“让我们都听听,平常三郎都读的是什么诗。”
薛绍便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
“……”
“……”
接下来,李治,武天后,还有上官婉儿,便都怔怔地看着他。
“这首诗名叫《登高》,不知陛下、皇后听说过没有。如果已经听说过,那我还可以读别的。”
“那你再读首别的。”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名叫《望庐山瀑布》。”
……
“……”
“……”
“……”
“这首,这首朕好像听说过了,你再读一首。”
薛绍也只能是表示我信你个鬼,现在李白都还没有出生呢。
对!
想来想去。
薛绍感觉自己最大的优势,也就是见识了,得在武天后的面前留下一个深刻的,见多识广的印象,以后,万一有用得着自己的地方呢,到时候也就可以勾搭上了。
所以薛绍也不戳穿李治。
而是接着念道: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
“……”
“……”
“……”
这次薛绍都读到江南去了,可见他的见多识广。
关键是,他的这些诗,全都是盛唐以后的诗,诗的质量实在是太高了,高得令上官婉儿,都不禁心中颤颤。这些诗她连听都没听说过,更别说那高超纯熟的诗风诗技。
武天后倒是第一个回过神来,问道:
“三郎这些诗都是从哪读来的?”
薛绍便回道:“若是皇后喜欢,到时候,我把我收集的诗册给皇后拿来。”
上官婉儿心中已经在想着,天后快点答应他!
“也好!没想到这世上竟然还有人能把诗文写得这么好。我看婉儿,相比之下,都要相形见绌。”
“臣妾是比不上。臣妾斗胆想问一句,不知驸马,可否告知,这些诗都是谁写的?”
薛绍总不能说这些人现在都还没有出生吧。
便望向对方道:“我也不知道。不过他们写的诗都很厉害。我读过了以后,也觉得很是震惊。陛下、皇后还要不要继续听?”
武天后便道:“反正闲来无事,那便听听。”
以往她虽说也很喜欢人才,可像薛绍这种,就比较地罕见了。
不过不管有的没的,这样的人才好像都应该拉拢到自己的麾下。
即便,他看似好像也没什么用。
这薛府虽说是李唐外戚,应当是忠实的李唐支持者,但她使用人才,却也从来不只是看对方什么身份。
接下来薛绍便一点点慢慢地念。
李治干脆还让人把桌案、纸笔都搬过来,让薛绍写下来。
顺便,还把酒水什么的,都备上。
接下来俨然,也就成了诗歌鉴赏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