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凯庆
《红楼梦》第六回:王熙凤有架玻璃炕屏,贾蓉来借,说:“我父亲打发我来求婶子,说上回老舅太太给婶子的那架玻璃炕屏,明日请一个要紧的客,借了略摆一摆就送过来。”
王熙凤先是不肯借,后来经不住贾蓉软磨硬泡,勉强答应了。凤姐道:“若碰一点儿,你可仔细你的皮!”因命平儿拿了楼房的钥匙,传几个妥当人抬去。
贾蓉所说的玻璃炕屏,是一架玻璃屏风。
所谓玻璃围屏,就是雇用精细的广东木匠,用上等硬木,如紫檀花梨等,制作一个木头架子,精雕细琢。然后把进口的玻璃片镶嵌起来,这就成了一幅围屏。然后再请高明的画匠,在玻璃上面画上山水人物,栩栩如生。
另外,《红楼梦》中还多次提到玻璃穿衣镜,宝玉的屋里就有。刘姥姥喝醉酒误入宝玉的房间,看见镜子里的自己,以为看见了自己的亲家。
了解了中国玻璃制造的历史后,你就知道了王熙凤家的玻璃炕屏和宝玉屋里的玻璃穿衣镜的来历了。
制造玻璃炕屏和玻璃穿衣镜是需要大块的平板玻璃的,盛清时期,宫廷玻璃厂始终无法制造出大尺寸的平版玻璃,平板玻璃是西洋进口货。
我国最早的平板玻璃的制作历史可追溯到西汉初年。1983年6月,在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发掘出一座古墓,系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赵眜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距今已经两千一百多年了。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南越王墓内挖掘出金银器、铜器、铁器、陶器、玉器、琉璃器、漆木器、竹器等文物1000余件,很多精品是首次发现。尤其是出土的一块蓝色平板玻璃引起文物学家的极大兴趣,没想到,早在西汉年间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生产出了平板玻璃。
但是,为什么平板玻璃没有走进我们祖先的生活呢?专家们经过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出现的玻璃是“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铅钡玻璃”虽然烧制温度较低,但易碎、不耐高温、透明度差,特别是不适应骤冷骤热变化。玻璃制造早期都是吹制工艺,受条件限制只能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品和随葬品等。而平板玻璃制作成本更高,因而没有受到古人的重视。
从7世纪开始,意大利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开始兴盛,同时玻璃工业也在意大利兴盛起来,特别是威尼斯最为发达。法国人从威尼斯盗来的玻璃制造技术,后来又传入欧洲其他国家。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法国人纳夫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熔化的玻璃流到金属台上时,能成为玻璃板,他由此得到启发,发明了制造大块玻璃板的技术,今天的水磨玻璃就是利用这种技术制成的。
康熙和雍正年间是故宫玻璃器的起步阶段,当时能制造的有单色玻璃、珐琅玻璃、套玻璃等小件器皿。盛清时期,虽然造办处拥有全国最佳的玻璃制作技术,但始终无法制造出大尺寸的平版玻璃,必须要仰赖进口。雍正六年、乾隆三年均曾实验,但因造出的尺寸小,造价过高而放弃。
雍正七年(1729)闰七月二十九日,广东海关革职留任监督祖秉圭奏报雍正皇帝:“六月十八日起至今,有英吉利、法兰西、河兰等国洋船陆续已到八只…奴才敬备外洋方物六种恭缮另折,进呈玻璃镜今年无甚大者,奴才仅得一面,镜身宽二尺八寸,长四尺三寸,现在修整架坐齐备,即行恭进。”
雍正十年活计档记载:“奏事太监王长贵交来(粤海关进)大玻璃一块长五尺,宽三尺四寸,随白洋绒夹套木板。”
乾隆二十三年活计档记载:“五月初九日,郎中白世秀,员外郎金辉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水法殿上所用玻璃,着造办处行文向粤海关要,陆续采买送来。钦此。”
乾隆三十九年九月,苏州织造四德因裁裂一块长八尺三寸,宽五尺一寸的玻璃,而被罚俸禄三个月,造办处因此向乾隆帝请旨,交由粤海关购办。
乾隆四十九年四月三十日,养性殿长春书屋须换大玻璃一块,长七尺二寸,宽五尺一寸,乾隆帝降旨:“不必用库贮玻璃烫裁,亦着粤海关购办。”
从以上记录可知,大尺寸的平版玻璃在当时得从西方国家进口,物稀为贵,因此价格不俗,据活计档载:“粤海关,五月初九,监督德魁来文,送到长二尺八寸,宽二尺六寸,亮玻璃一块,所有价值计折实纹银十一两四钱六分六厘。”而前述苏州织造四德裁裂的玻璃,“按照粤海关采买大块玻璃核准之例,共应值银六百二十二两二钱九分三厘。”根据记录,这样的价钱相当惊人,一般官员根本用不起,因此,平板玻璃在当时仍属西洋珍贵之物,仅有皇家能够使用。
《清一统志》(卷四二三之四)所载:“康熙九年,佛朗西人入贡物有:天鹅绒,哆罗呢,象牙,花露,花幔,花毡,大玻璃镜,苏合油,金刚石等。”
王熙凤家的玻璃炕屏和宝玉屋里的玻璃穿衣镜,康熙、雍正年间的玻璃厂根本制作不出来。玻璃围屏和大玻璃镜,都是西洋贡品、御用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