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西汉那些事儿:文景之治

削藩!削藩!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是先辈们用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句话。晁错斗倒申屠嘉,成为御史大夫,权势滔天。位列三公之后,他不想坐在这个岗位上打发时间,等到光荣退休。相反,他要在有限的生命,做名垂千古的大事。

  此时,晁错已经五十多岁了。上天,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于是,晁错用自己的才华,奋笔疾书写了一份奏章。正式以官方的形式,向汉景帝上《削藩策》,强烈建议削藩。

  所谓削藩,不是用武力将这些诸侯王废除,或者杀掉。而是废除诸侯王的特权,加强中央集权。这封奏书,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削藩?

  晁错是这样回答的:大汉王朝五十四郡,诸侯王占据三十六郡,严重威胁到到皇权。

  还列举了从高祖时代的异姓诸侯王,到汉文帝时代同姓诸侯。晁错用了很多案列,只想表达一个观点:同姓诸侯王不可靠。

  晁错认为那些刘氏诸侯王,他们有自己的经济权、人事安排,还有生杀大权,已经不受朝廷约束了。

  如果不早想办法,早晚必成国家大患。

  汉文帝时,贾谊众建诸侯的做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皇权和王权的矛盾。现在,晁错力主削藩,彻底解决问题。

  刘启也意识到刘氏诸侯王的危险,也想去做这件事。汉文帝不敢去做的事,他去做了,名声就会更加显赫。

  但,刘启是皇帝就要从大局出发,去考虑一个问题:能用和平的手段,削去刘氏诸侯王的封地,对大汉来说,是一件江山永固,恩泽子孙的大好事。但,刘氏诸侯王不接受,万一逼得他们造反怎么办?

  晁错为了让皇帝推行削藩大计,与自己站在一条线上,说了这样一段话却认为: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这样:刘氏诸侯王,早晚会造反,你削藩会反,不削藩也会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现在削藩,可能会逼得他们立刻造反,但是他们行事仓促,即使造反,危害也应该不会太大。如果听之任之,等到他们羽翼丰满、时机成熟的时候,主动造反,危害可就更大了。

  晁错的这番言论,说动了皇帝刘启,但,刘启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削藩是国家大事,他下不定决心,就召开朝会,重点商讨这个问题。

  朝会上,刘启先和朝臣简单进行了君臣礼节。随后,直接进入了朝会主题:刘氏诸侯王势大,朝廷是削藩,还是不削藩。

  朝臣早就耳闻晁错鼓动皇帝削藩,没想到,皇帝这么快就付出了实际行动。就在朝臣,你看我,我看你,相互交换意见的时候。

  晁错站出来,表明自己的主张:削藩。

  还说了,为什么要削藩。

  削藩后,会有什么好处。

  接下来,就是晁错的高光时刻,等待着朝臣发问,舌战群儒。

  这里的人,谁不知道刘氏诸侯王对朝廷的害处?但,他们为什么大家都不敢提?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还是说他们不想做这件事。

  答案是后者。

  他们不仅意识到刘氏诸侯王的危害。同时,也意识到这些诸侯王手握实权,不是他们这些外姓的大臣能够对付。

  手里有兵,就是最大的发言权。

  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造反,汉文帝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是为什么呢?

  诸侯王势大,不能轻易动手。所以,才想了一个温和的手段:众建诸侯少其力。

  齐国被一分为七,淮南国被一分为三,赵国被一分为二。汉文帝是想用时间,来做好这件千秋大计。可惜,上天没有多给他帝王时间。

  现在,新皇帝来做这件事,他能行吗?

  朝臣心里有个答案,那就是不行。

  皇帝不提,他们也不会去提。就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工作,苦熬资历,能升迁最好,不能升迁,就等待光荣退休。

  晁错也知道这些人的想法,却认为他们胆怯。汉文帝时,他多次上书,不被采纳。现在,他要继续做第一人。

  别人不敢提的事,我提。

  别人不敢说的事,我说。

  别人不敢做的事,我做。

  你们怕的事,我不怕。

  为国为民,我死而无憾。

  那怕,我削藩不成,天下人也会记得我晁错。

  按道理说,皇帝发表完意见,晁错也表明立场。陶青是汉相,百官之首,他要站出来表意见。

  陶青是个老滑头,不想战队。他从晁错发言,及皇帝的表情,得出一个结论:皇帝也想削藩。

  但,陶青要给自己留后路。毕竟,刘氏诸侯王是一家人,别人的家务事,他不愿意去参和。他用自己的经验和精湛的演技,用不高不低的声调进行发言:削藩可以,不削也可以。

  他没有否定晁错的削藩之策,也没有主张削藩。没得罪皇帝,也没得罪刘氏诸侯王。那怕,削藩这件事闹大了,他也不用负责。

  皇帝听完陶青发表的意见,看上去说,实际上什么也没说。他没有表态,依旧沉默,注视着朝臣。

  晁错也没有逼陶青表态,至少,汉相没有反对。

  此时,朝中分成三派:主张削、反对削、中立派。

  主张派,以晁错为首。

  中立派,以陶青为首。

  反对派,以窦婴为首。

  该发言的人,都进行发言了。不想发言的人,会选择继续沉默。此刻,该窦婴隆重登场。

  窦婴姓窦,却是一位有能力、有才学、有大局的外戚。他站出来,对晁错的削藩策进行反问。归结起来,就是这几个问题。

  削,会怎么样。

  不削,又会怎么样。

  诸侯王反,又该如何应对。

  先帝时,为什么不削。

  削藩,说得容易,执行起来很困难。如何削?怎样削?削谁?

  天下诸侯王都姓刘,削自家人,该用什么手段。

  用武力,天下人会怎么看皇帝做事。

  用和平,诸侯王不接受,又该如何。

  你要削藩,应该从哪一位诸侯王开始!哪些诸侯王是重点打击对象。

  同姓诸侯王有四个时期:汉高祖分封、汉吕太后分封、汉文帝分封,还有当今皇帝分封的几个儿子。

  当今皇帝刚封的几个儿子,你就削,不合适吧!

  梁王刘武是皇帝的亲弟弟,你削他,梁王本人不干,窦太后也不会干。你削其他人,就会认为皇帝不公,只打击血缘关系远的诸侯。

  那些人削,那些人不削,主要削谁这些都要周密计划。窦婴反对,并进行发言。发言结束,就该晁错回答。

  晁错听窦婴之言,也意识到削藩这份工作很难,但,他喜欢。因为有挑战性,才让他精力十足,有很强的战斗力。

  他削藩主要针对吴楚等大国诸侯王,但,这种事不能当着朝臣说出来。否则,容易泄密。他回答了那些人要团结:比如梁王刘武和皇帝的几个儿子,还有对朝廷恭敬的诸侯王。

  他回答了那些人会被削:对朝廷不恭敬。

  也可以这样认为,晁错削藩,皇帝和他本人知道针对的是谁。但,晁错在朝堂主张削藩的诸侯是犯错的诸侯。对犯错的诸侯,进行削藩,不仅可以增加同盟,还能分化诸侯的势力。

  这场削藩,朝堂之争,皇帝最终拍板:削。

  明确对象:对朝廷不恭,自身有错的诸侯。

  潜在对象:有威胁诸侯,比如吴楚。

  晁错得到皇帝的支持,这场辩论,他赢了。他终于可以实行汉文帝时削藩大计。刘氏诸侯王们,我,晁错来了,该你们颤抖了。

  然,削藩这项工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现在,他要认真工作,要做好一件事:寻找诸侯王有错的人。

  很快,晁错找到了三个诸侯王:赵王刘遂、楚王刘戍、胶西王刘卬。

  经过衡量,晁错打算从楚王刘戍开始。

  刘戍,其个人简历不错。他的祖父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叫刘交,也是楚国第一代王,被历史称为楚元王。其父,是刘郢客,被历史称为楚夷王。

  刘戍的祖父、父亲,在楚国有很好的名声,尤其是在文化领域这一块,占据一席之地。父子两代人,将楚国打造成为文化强国。很多有名的文化学者,都在楚国,如鲁学诗经派的祖师爷申培公,举世闻名的儒家且辅佐三代楚王的韦孟等。

  刘戍比其祖辈、父辈有些差劲,他只会享乐。历史给他留下了五个字:荒淫不遵道。

  公元前174年,楚国第二代王刘郢客去世,其子刘戍继位,至今已经快二十年。刘戍在位期间,没有发挥祖辈、父辈的专研精神,研究的文化。相反,史料还留下了这样一条信息。刘戍享乐且荒淫不遵道,身为三朝楚相的韦孟看不下去了。

  韦孟用自身的才华,写了一首诗,始责刘戊荒淫,末抒忧愤,期望刘戊觉悟。这首诗,被取名为《讽谏诗》。

  这首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欢迎大家去读一读。

  刘戍身为楚王,只顾享乐,身边的人也是溜须拍马之辈,哪里听得进去韦孟之言。刘戍只认为这位老人仗着辅佐过祖辈、父辈的威望,欺负自己不读书,应该让他走人。

  韦孟讽谏不成,见祸难不久将至,主动辞官迁家。没人约束的刘戍,将荒淫发挥到淋漓尽致。一个生活有作风的人,难免会有很多错误。

  晁错就顺着这条线去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薄太皇太后去世,诸侯王都来送葬,国葬期间,禁止歌舞,天下诸郡国都要服国丧。而,刘戍完全没有把国丧当一回事,继续奏乐,继续舞,继续过着不正当的生活作风。

  晁错抓到这个把柄,就拿刘戍开刀,让他成为削藩诸侯王的第一人。

  于是,这一幕情景上演了。

  楚王刘戍在国葬期间,不按规定为太皇太后服丧,被人告发。朝廷高度重视,经调查,情况属实。

  身为御史大夫的晁错站出来,主张按汉律建议皇帝,诛杀刘戊,废其封地,以正国法。

  刘启听了,没有采纳。斩杀刘戍,废其封地,刑法过于太重。但,刘戍犯了错,就要惩戒,以儆效尤。

  刘启为了表示自己很生气,削掉楚国的东海郡。就这样,汉景帝时期的削藩,从楚王刘戍被削东海郡拉开序幕。

  楚王刘戍成为被削藩的第一位诸侯王,接下来,就会有第二位诸侯王。这位被晁错盯上的第二位人选,就是赵王刘遂。

  赵王刘遂是汉高祖刘邦孙子,是赵幽王刘友的长子。刘友是刘邦的第六个儿子,因与吕氏女感情不和,被吕太后幽禁长安,活活而死。临死前,还写下了一首诛吕歌。

  刘友死后,封国被废,吕太后封吕禄为赵王。吕太后死后,功臣和皇族联合起来诛吕,迎接刘恒为帝。刘恒成为皇帝后,为了打压侄儿刘章,将刘友长子刘遂封为赵王。次子刘辟疆,为河间王。

  公元前179年,刘遂复爵成为赵王,丢了一个河间郡。刘遂心怀不满,却也老实本分,至今为王,也有二十五年。

  刘遂犯了法,至于什么法,不清楚。这件事,被晁错查获。经过调查,情况属实。刘启下诏,废掉刘遂封地常山郡。

  刘遂犯了什么罪,史料没有记载,只说了他犯的罪,还是两年以前。旧事重提,还被削掉常山郡,刘遂心情如何,可想而知。但,他不敢得罪皇帝。你要常山郡,我忍,我给。

  赵王刘遂之后,第三个被削的诸侯王登场。这个诸侯王就是胶西王刘卬。

  刘卬的个人简历,也不错。他的爷爷,是汉高祖刘邦。他的父亲,是齐国第一代刘氏诸侯王,叫齐悼惠王刘肥,他排行十一。

  他的兄长,大哥刘襄、二哥刘章、三哥刘兴居被称为三杰。

  汉文帝四年,封兄长刘肥七子为侯,刘卬被封为平昌侯。汉文帝十六年,齐文王刘则去世,无子,封国被废。刘恒将齐国一分为七,刘肥在世的几个儿子被封为王。其中,刘卬被封为胶西王。

  刘卬性格凶悍,还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兄弟们都怕他。他之所以被晁错盯上,是因为非法卖爵。

  胶西国封地只有一个郡,没有几个县。皇帝刘启,一下削了六个县。

  晁错三次出手,削楚国东海郡、赵国常山郡、胶西国六个县,诸侯王人人自危,敢怒不敢言。晁错将削藩对准了对大汉王朝最有威胁的人物:吴王刘濞。

  那么,吴王刘濞面对朝廷削藩,他会做出如何反应。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