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第三位单于:老上单于
汉文帝十一年,匈奴入侵狄道,为平静的大汉,又敲了一记警钟。匈奴,一直都是大汉最头疼的邻国。你不知道,他什么会来犯边。你想和他打,又找不到对方的踪影。你有准备,他不来。你放松,他就来了。
面对匈奴问题,刘恒召集朝臣商议,主题只有一个:稳固边塞。
其中,有两个人很优秀。一个是贾谊,上书治安策。另一个是晁错,上书言兵事疏。
贾谊的这篇文章,谈论是天下的“治”与“安”,所以称为《治安策》。被后人誉为万言书之祖。
治,是如何治理天下。
安,是如何安定天下。
治安策文章很长,主要谈及了有三个问题:诸侯王势大、北边匈奴边患和目前的社会现状。
如果大家对原文感兴趣,欢迎大家去观看。这里了主要将一个问题:贾谊是如何解决匈奴问题。
贾谊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汉皇帝是天下之首,匈奴是足。进而,彰显了大汉对待匈奴的一个态度,两个字:强硬。
要做到德可远施,威可远加。大汉对待匈奴,态度软弱。就会被匈奴认为大汉好欺负。贾谊强烈呼吁尽快解决匈奴问题,且以柔和的方式。
在他眼里,匈奴人数不多,却有大汉无法匹及的军事势力。尤其是匈奴的骑兵,目前很难被大汉政府。再加上,匈奴地广人稀,草原辽阔,不好找,也不好打。
既然不能用武力解决问题,那就换种高级别的方式。贾谊给出了这样的解决方案:设属国、建三表,立五饵。
所谓三表,是指以立信义、爱人之状和好人之技。所谓五饵,是指赐之盛服车乘、用美食、用音律、堂邃宇府库奴婢和亲近安抚。
晁错被誉为太子一党的智囊,写了一篇兵法力作:言兵事疏。
这篇文章,它将古代兵法又推向了一个新的峰巅。这篇文章有一个核心主题思想:用武力解决边塞,且还得出一个结论,大汉能够战胜匈奴。
晁错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夷制夷、募民实边、培养杰出的将领。
在晁错的眼里,解决边患,最重要的人物,是要有合格的将领。他论述了汉高祖刘邦白登山之围,吕太后至今,陇西也就被匈奴入侵了五次。然,这一次,防备匈奴,斩杀一王,取得大胜。
所以,他突出了一个重点:安定边境,建立功名,在于良将。
晁错还说了如何打?怎样打?能不能打?
他承认匈奴长技有三:
优良的骏马、善骑射、耐疲耐饥。
又提出大汉长技有五:
轻车突击,转山川变成平原。
良弓劲弩,远程射击。
有先进的铠甲和武器。
人海战术,以众击寡。
短兵相接,肉搏战。
晁错看到了匈奴的长处,也看到了大汉的长处。他用己长击短,这就是取胜的关键。晁错还提了一个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
殊不知,战国时代中期,赵武灵王是这句话的提出者,也是这句话的实践者。可惜,秦始皇一统天下,六国史书被毁。要不然,就可以借鉴赵武灵王击三胡的壮举。
晁错上书的核心观点,只有一个:用武力解决边患。
他说了为什么要打:匈奴长期入侵大汉。
也说了为什么能打:大汉的长处。
还得出一个结论,不仅可以打,还能取胜。
贾谊以柔和的方式,瓦解匈奴。晁错主张以武力解决边患,让匈奴畏惧大汉。这两位,不愧是汉文帝时期,最聪明的两个人。不仅看到了现在,还看到了未来。
刘恒看了两人的上书,贯彻执行贾谊的策略。毕竟,刘恒是个好皇帝,不选择以武力解决问题。一个人打破了大汉实行的对方策略。这个人就是中行说。
中行说是燕国人,是位没落的贵族。他祖上,也显赫过。现在,他有个身份:宦官。
如果你认为,他是因为吃不起饭,为了不挨饿主动去当宦官,这就错了。这个人喜欢读书,有辩驳之才,还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只可惜,他时运不好。
秦末汉初,燕国是混得最差劲的。
姬姓燕国存活了八百年,被秦始皇灭,设郡。诸侯反秦,韩广打到燕地,被拥立为燕王。燕王韩广,被后任燕王臧涂灭。后任燕王臧涂,被刘邦灭,改封卢绾为燕王。燕王卢绾,被周勃灭,刘邦改封第八子刘建为燕王。燕王刘建死后,吕太后改封侄儿吕通为燕王。燕王吕通,被功臣灭,刘恒改立琅琊王刘泽为燕王。
从秦始皇到汉文帝,燕国换了六位君主,不是被诸侯灭,就是被灭的路上。中行说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十分不易。
史料没有记载中行说的家世背景,也没记载他是如何成为宦官。他第一次在历史舞台上露面,是刘恒和亲匈奴,他是随同人员。
中行说不想去匈奴,去了,就永远回不来。然,没有人正视他的诉求。皇帝下令,你不想去,也得去。
中行说离开时,说了一句话:若去,必祸大汉。
当时,没有人把他这句话当回事。毕竟,中行说是小小的宦官,祸害大汉,你有什么能耐。中行说用自己的个人能力,告诉大汉,我是宦官,却是一个有能耐的人。
张泽不也是宦官,却能封侯。他能做的事,我也能来。你们不信我能够为祸大汉,我就证明给你们看。
中行说有头脑,还对大汉本土行情十分了解,他抵达匈奴王庭,做了第一件事:投靠冒顿单于。
匈奴对从汉土来的人,不仅给予优惠待遇,还十分重视。前有燕王臧涂子孙,后有韩王信、燕王臧涂卢绾。
匈奴对从大汉来的人,表示十分欢迎。中行说是宦官,在汉土身份卑微,但,在匈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他用自己的口才,博得了冒顿单于的信任和重用。
中行说来到匈奴,运气也好,又遇到匈奴单于换主。
公元前174年(汉文帝六年),匈奴第二位单于冒顿去世。
冒顿在位三十五年,东灭东胡,西败月氏,降楼烦,扰大汉,领土疆域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将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拥有控弦之士四十余万。他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庞大且强盛的匈奴帝国。这位草原上的雄主,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最终也走完了人生旅程,成为了历史一部分。千年后,草原又出了一位雄主。他就是成吉思汗。
冒顿去世后,其子稽粥继位,被历史称为老上单于。
老上单于是匈奴第三任国君,他不仅继承了其父冒顿单于的勇猛善战,还继承了他周旋各方势力的智慧。老上单于继位之前,已经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匈奴依赖汉朝的美食、华服。
如何摆脱对大汉的依赖,独立自主,这成为老上单于首要解决的问题。
中行说主动站出来,给老上单于解决这个难题。中行悦问:匈奴人口加起来比不上汉朝一个郡。可,汉朝军事实力,比不过匈奴,这是为什么。
老上单于也对这个答案很好奇。他时常也在想,匈奴人口比大汉少。然,受欺负的人不是匈奴,而是汉朝。
中行说给出了一个答案:匈奴的风俗习惯比汉朝优越。
接着指出,匈奴目前的变化:改变风俗,迎合汉朝,这是很危险的。
老上单于也在忧心这件事,问该怎么办。
中行说说了两个字:改革。
老上单于对改革很感兴趣,但,他不知道什么叫改革,也不知道如何该,怎样改。
这些问题难不住中行说,很快他给老上单于献上第一个方案:先改服饰,疏远与大汉的亲密程度。
匈奴认为汉服美,穿着舒服。那么,他们要做的,就是让匈奴看到汉服的弊端。中行说是这样做的:让老上单于带头,穿着汉服,骑马狩猎。
这样做就会出现一个效果:汉服容易被荆棘化破,不利于马上骑射。
老上单于趁机嫌弃汉服,说一大堆汉服不适匈奴的话。其他不满汉服的人,也会站出来纷纷响应。那些支持汉服的人,也要忌惮单于的威严。
气温骤降,又让穿着汉服的匈奴人感觉不保暖。就这样,老上单于没有通过明令禁止,却用另外的一种方式,让匈奴认识到一种问题:还是匈奴的服饰适用。
在先秦时代,区分蛮夷和中原人,不是以血统,而是穿的服饰。中原人被称为冠带之国,礼仪之邦,服饰宽大,衣开左荏。后来,中原人出现了一位敢于打破世俗的雄主。他就是带领赵国走向强盛的赵武灵王。他的事迹,留下了一个成语:胡服骑射。
中原人第一次穿上裤子,且以官方的形式,就是在赵武灵王时代。足以见得,赵武灵王穿胡服,行骑射,需要多大的魄力。如果说赵武灵王是第一个穿胡服的君王。那么,冒顿单于就是第一个赞成穿华服的草原单于。
中行说敢献计策,老上单于敢用。贾谊的五饵之术,就这样以悄无声息的方式结束。老上单于看到了汉服的弊端,带头不穿汉服,转而穿匈奴服饰。为了保留匈奴服饰,就要大力发展畜牧业。毕竟,匈奴服饰的衣料来源,就是牲畜。
老上单于对于中行说提的策略相当满意,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教匈奴识字和计数。
中行说很高兴接受了这个任务,又做了第二件事:抬高匈奴的低位。
大汉皇帝写书用的工具,只有一寸。老上单于写书用的工具,一寸两尺。这两尺不仅可以多写几个字,还能彰显匈奴有意高大汉一等。
老上单于给汉朝送去的书,写了很长的美誉之词。比如天地所生,日月所置。进而彰显出优越感,还向大汉皇帝传递出一个信号:你是汉人的皇帝,我是匈奴的单于。长城以南,你说了算。长城以北,我说了算。
第三件事,是尊重匈奴习俗。
还有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壮大军事发展。
通过一系列改革发展,老上单于知道了自己部族有多少人口,有多少牲畜。也进一步摸清了匈奴能够战斗的人员是多少。
改革之后,就要检验成果。最好的检验方式,就是通过战争。匈奴崇拜英雄,老上单于要得到百姓拥护,就要彰显强大的武力。老上单于要考虑一个问题:打谁。
此时,危险到匈奴安全的只有两股势力:西边的月氏,南边的大汉。
大汉人多,又善于防守,且对匈奴没有发动战争。
南边,暂时安全。
月氏在匈奴西边,也是草原民族,善骑射。匈奴凭借强大的优势,压倒月氏,却也没能完全征服它。为了不给月氏喘息的机会,老上单于决定先打月氏。
就这样,月氏和匈奴战端又开。
改革后的匈奴,战斗力很强劲,横扫月氏。不仅击败月氏,让其向西迁移。还斩杀月氏王,其头颅被制成酒樽。
击败月氏,掌控河西,威慑西域,也让老上单于威信没人能够动摇。他,是匈奴的单于,也是草原上最大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