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难忘的节日
“终归是一家人,没有过不去的,别想那么多了。过年了,吃个桔子吧。”
话匣子打开,谨月才知道,原来这也是个可怜老人,她早些年死了老伴,那是儿子才一岁多,她一手拉扯大儿子,并花光所有积蓄给儿子去了媳妇。
本来以为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可儿媳妇并不乐意和她住在一起,三天两头和儿子找茬吵架,指桑骂槐。
后来她就搬到了后院那个窑洞——那个早些年圈羊的窑洞。
一个人吃住倒也简单,不需要盘炕,也不需要搭灶,一个火炉就足够了。
虽然遭受这样的待遇,但老妇人终究还是心软,在儿子他们繁忙的时候也会帮着照看下孙子,她觉得只要他们过得好,她也就无所谓面子不面子了。
可没想到出了这种事。
谨月以前一向受苏老太压制,她一直以为这个年代都是婆婆强势,却没想到还有这样可怜的老人,她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劝导什么的似乎都显得苍白无力。
老妇人似乎也明白谨月的沉默,开始把话题往苏慎那边引,谨月也就简单地把事情经过说了下。
“生个娃娃,就免不了一辈子操心。不过我知道一个老中医,人都叫神医,几乎什么病都能看好,你后面有需要的话可以找找看。”
谨月眼前一亮,忙问了“神医”的具体位置,然后千恩万谢地又给老妇人塞了几个桔子。
这是一个热闹非凡又凄凉无比,绝望与希望交织纠缠的除夕夜。
晚饭是饺子。谨月猜医院食堂的煮饭阿姨一定是一个善良之人,以这样的方式向寥寥无几的几个人传达着善意与祝福。
谨月打了十个饺子,白菜猪肉馅,可苏慎还是没什么胃口,吃了一个就不吃了,孩子不吃,谨月也没了吃的欲望,和老妇人一家聊了几句后就站在了窗前。
街道上,彩灯高高挂起,灯笼随风飙舞,万家灯火齐明,锣鼓爆竹喧天,才十点过,吃过年夜饭的人们就已经牵着孩子或提着公鸡、端着香表赶往寺庙,准备烧头香。
这儿有最圣明最慈悲的真武大帝,也有最虔诚最诚信的老百姓。在这个辞旧迎新之际,每个人都洗掉前尘往事,为着未来祈福。
苏慎的情况时好时坏,有时甚至会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胡话,谨月对着窗户闭着眼睛,向着人潮涌动的方向,心中默念“请您保佑,让孩子好起来吧,请您保佑,让孩子好起来吧。”
十二点的烟花在深夜中齐放,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烟花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然后向下,噼里啪啦中消失殆尽。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束烟花呢?开始过,绽放过,美丽过,但终究要化为乌有……
一到医院才知道钱有多不经花,刚住院时交的六百块,到大年初一的早上就已经被告知没费了,让赶紧续交。
谨月身上已经没钱了,又没有电话之类的,无奈之下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求医生,最后那医生勉强同意再延两天,但初三无论如何都得交上。
新年第一天,锣鼓声震耳欲聋,鞭炮声不绝于耳。谨月本来想带苏慎去街上看迎接喜神的场面。
但苏慎头痛得厉害,不想出去,谨月也就一直陪着她,倒是烫伤小男孩的父母从一早就出去看热闹了,留下老妇人照看孙子。
谨月心里一直想着怎么给家里捎话拿点钱来,这大过年的根本没人出门,肯定碰不上村里的人,初二倒是有回娘家的女人,但村里好像也没有谁娶的是镇上的姑娘。
一想到这儿,谨月突然想到了苏慎的姑姑苏霞,她不就是在镇上吗?这一忙,倒是把她给忘了。
虽然谨月知道苏霞一向和张氏交好,对她也就那样,尤其是以前苏老太对她不好的那几年,苏霞也从没有给过她好脸色,不过后来苏老太生病,谨月全心伺候,两人的关系倒是缓和了不少。
不过可能二人本身性格不合,相处起来感觉总是有一层隔阂在。
可事情已经到这一步了,她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找。但是他们家具体在哪里,谨月也不知道,不过就这么大一个镇子,打听一下总是可以打听到的。
把苏慎安顿好后,谨月就出去了。街上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毫不夸张,最多的一个大摊子就是迎喜神的那儿。
谨月找了个面相温和、磕着瓜子的大妈,说出苏霞的名字,没想到那大妈还真知道,说了下怎么走后还不放心,干脆把手里的半把瓜子塞进衣服口袋,说带谨月去。
谨月就顺道在唯一开着的那家商店买了两盒点心。
苏霞家在寺庙上面的一条小巷子里,门大开着,苏霞正和丈夫绑粉条。
“姐。”
“咦,谨月?你怎么来了?”苏霞朝门口看了看,想知道是不是还有什么人没有进来。
“慎儿住院,我顺道过来看看。”
“苏慎怎么了?”苏霞一边问,一边喊谨月进屋。
“脑膜炎。”谨月把糕点放在桌子上,也没有坐,说,“你今天要回凡湾吗?”
“嗯,正在收拾,过会就走。”
“那麻烦你去下我们家,帮我捎一千块钱。”
苏霞着实吓了一跳,一千块钱?他们什么时候这么有钱了。不过她也来不及细想,就随口问了下二弟是不是在医院。
谨月摇了下头,说在家里。但也不想过多解释,苏慎还在输液,她放心不下,聊了两句就出来了。
苏霞当天就从娘家返回了,也是这次回娘家她才知道二弟发生了那样的事故。
她突然觉得谨月太不容易了,她把钱送到医院,无论如何让谨月去他们家休息一晚上,她来守着。
谨月说什么也不肯,后来苏霞就回去拿了件旧大衣让谨月晚上取暖,顺便提了一盒排骨汤和四个包子。
谨月是正月初五要求出院的,这五六天来,苏慎输液输得手背都发青了,可终究没什么起色,谨月也承受不起一天两百多的花费。
谨月能坚持出院也是因为那个老妇人说的“神医”,让她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了中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