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二年正月至七月,皇帝亲征蒙古。六月十七,明军粮尽,皇太孙奉命回京筹集粮草。
洪庆宫里朱瞻基第二次见孙氏所出的一双儿女,距离上次见,现在小家伙们五个月大,长开也更漂亮了。
此时,孙氏容光焕发,专心致志逗女儿,小姑娘咯咯笑,精神特别好。
朱瞻基站一旁很久,屋中人居然都没发现。袁琦要报告的,被阻止。
“小殿下和小公主本是要抱到清宁宫养,是太子殿下说有悖人伦。”这是陈芜先前报的,语气中满满的敬佩。太孙妃别的不说,能让阖宫这些长辈从喜欢到爱护,了不起。只是这份心若能分些到殿下身上,也不至于,疏离至此。
孙氏逗弄女儿很久,久到小姑娘打呵欠,久到屋里只剩她和朱瞻基。一转身,像是才看到朱瞻基一般,躬身,“殿下!”
朱瞻基正要说话,门外陈芜,“殿下。”陈芜报的是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
七月十八,太宗皇帝逝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皇太孙亲去奔丧。消息传到东宫,太子妃密令暂不发丧,等待皇太孙迎回梓宫。
大丧期间,事务繁多。经太子殿下同意,太孙妃母许夫人进宫帮忙照料小殿下和小公主。
九月初七,太子朱高炽正式登基,颁布大赦令。同时立太子妃张氏为皇后,皇太孙朱瞻基为太子,太孙妃孙氏为太子妃。
清宁宫西暖阁,五岁的顺德和三岁的永清在练字,胡氏在旁看医书。淡淡药香充斥着整间屋子。吴才人踏进西暖阁,看见的就是这幕。
门外,正殿前,停了几个月的读经又开始了。不用说,太子妃又在抄经。除她之外,才人何氏、赵氏、曹氏、焦氏也主动或被迫,抄经。
太子妃抄经,始于洪庆宫,阖宫美人包括太子嫔胡氏都没能幸免。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抄经抄经也不知要抄到何时,吴才人想抱怨,苦求无门。从上到,没人管啊。
“太子妃今日做了什么?抄经?”草舍里,朱瞻基边写字边问
“殿下,”陈芜尬笑,这还用问吗,阖宫谁不知道,太子妃酷爱抄经。
“她人呢?”
“太子妃刚去坤宁宫,还未”回来。
门口有掀帘,是太子妃,“退下!”很严厉的声音。陈芜、袁琦看看太子,赶快去门口守着。
孙氏躬身,“殿下,母亲身体不适,江司药说,”她低语几句。
朱瞻基诧异望向孙氏,如此大胆、直言可不像她。孙氏说完,要躬身离开。
“阿狸,”孙氏止步,在朱瞻基要抱上她时,快步推门
永乐二十二年九月的这次皇后假孕,结束得无声无息,甚至都没几人知道。只有贵妃郭氏禁足三月才露出一丝端倪,虽然永宁宫对外放出消息贵妃染疾不见外人,但懂的都懂。至于司药潘氏出宫养病,司药江氏主持司药司,也有水花但不大。
与此同时,皇帝即位后,一改往日对太子的态度。太子郁闷之极,时常在草舍发火。陈芜报于清宁宫后,太子妃来草舍,
“君子远子近孙,何法?法木远火近土也。在先帝心中,殿下是备受宠爱的好圣孙,陛下则是动辄得咎的嫡长子,时常还需要您和皇后娘娘来周全。那长此以往,只怕连殿下自己都认为,皇上能顺利继承大统有您的一份功劳在。那自然在您的心中,就对陛下少了一种孺慕之思敬畏之情……”
朱瞻基听着,有丝动容。阿狸对父亲感情很深,上次若不是她从中斡旋,母亲和父亲能走到哪一步不好说。
回到今天,他当然知道是陈芜去请的,毕竟孙氏很少主动来草舍,除了迎驾,这么多年也不过那次。想到这,在孙氏踏出房门前刻,
“袁琦,收拾一下,我们搬回去。”
孙氏愣住,停下看向朱瞻基。朱瞻基不理她,大踏步出门。孙氏只得跟在后面。
出得门外,朱瞻基矗立门前,“时辰尚早,若你我此刻登高远眺,可观远方山影,湖畔夜景。更有半空云气帘前过,四面凉风天上来,又是何等的快意。走!不回宫了!现在便去!”
孙氏张张嘴,想说什么最终,“茯苓,告诉母亲今晚我和殿下外出。”主动上前拉住朱瞻基的手,在他看过来时笑靥如花。
茯苓领命退下,陈芜、袁琦偷笑,伏姜惊讶,这还是那个最守规矩、从不逾矩的太子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