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3年,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动机论》讨论了与他人建立联系的重要性,并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在他的模型中,人们努力追求的需求被分为5个层次,如果不满足当前的层次,我们很难甚至不可能到达下一个层次。马斯洛模型一般用三角形或金字塔来表示,其中第一层也就是最底层表示我们的生理需求,比如呼吸、吃饭、喝水、睡眠、xing行为等等。第二层是安全需求,包括资源、人身安全、谋生方式、健康、住所等。第三层是归属感,即与社区、家庭、朋友和爱人的联系。第四层是尊重需求,即自信、自尊、尊重他人以及成就感。最后是金字塔的第五层,也就是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描述,第五层包括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共情能力、道德感,以及其他‘更高’的意识形式。自马斯洛的理论提出以来,其模型一直是心理学的基础。我相信同学们即使不了解细节,也或多或少听说过这个模型。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正常的清醒意识,即所谓的理性意识,只不过是意识的一个特殊类型。在理性意识的周围,还有完全不同的潜在意识,极薄的帷幔将它们与理性意识隔开。我们可能活了一生,却从未猜想过它们的存在……任何对宇宙整体的讨论,如果丢下这些意识,对其不予理睬,就绝不会有最后的定论……选择性注意,也称‘非注意盲视’,是指我们有选择地看到某些东西,而忽略其他东西。美国诗人玛丽·奥利弗说,‘如果你注意到了什么事,那么这会引导你发现更多的事。’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潜意识如果没有进入意识,它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你的命运。对任何事物而言,要改变它就要先接受它’……”
讲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武智澋说了一段话:“人生就像是一间客房,每天清晨都有新的客人来访。喜悦、沮丧、卑鄙,某些意识瞬间到来,就像一个意外的访客。欢迎并招待每一位客人!即使他们是一群悲伤之徒,来扫荡你的客房,将家具一扫而空。然而,你依然要照顾好每一位宾客,因为他或许会为你带来新的喜悦。即使是阴暗的想法、羞耻和怨恨,你也要在门口笑脸相迎,邀请他们进来。无论是谁都要心怀感激,因为他们中每一位都是远方派来指引你的向导。”
陈启明听完终于懂了顾烨然的用意,而且不等他联系,顾烨然已经主动联系他了。
“武老师讲的很多东西都是我想跟你说的,但我说不了那么全面,更说不了那么生动。如果你只是以你自认熟悉的某种思维去看待这一切,就很可能夹带大量的‘无意识偏见’或处在‘潜意识’的变相胁迫中。我希望你能迈出思维中跨越边界的一大步。我希望,能与你一切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顾烨然说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陈启明发现她的思维状态变了,可能是因为“脑电交流器”可以实时传递对方的想法。
陈启明问:“我想多了解你一些。除了受什么密钥保密协议限制不能对我讲的内容以外,还有什么是可以告诉我的?”
顾烨然想都没想,说:“晚上你到我家里来吧。”
“……!!”陈启明的鼻血差一点喷出来,正当他准备再问时,顾烨然已经结束了脑电交流。
这个下午陈启明已经近乎癫狂了,虽然顾烨然还是表现的一切如常,但是她说的话……陈启明不敢多想,却又忍不住去想。
下午的语文课学的是雪莱的《致云雀》:
“……整个大地和大气,
响彻你婉转的歌喉,
仿佛在荒凉的黑夜,
从一片孤云背后,
明月射出光芒,清辉洋溢宇宙。
我们不知,你是什么?
什么和你最为相似?
从霓虹似的彩霞,
也降不下这样美的雨,
能和当你出现时降下的乐曲甘霖相比。
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
吟诵着即兴的诗韵,
直到普天下的同情,
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
像位高贵的少女,
居住在深宫的楼台,
在寂寞难言的时刻,
排遣她为爱所苦的情怀,
甜美有如爱情的歌曲,溢出闺阁之外……”
从小就不喜欢诗歌的陈启明,人生中第一次感觉到了诗歌的词句之美。在他的大脑中,那些句子幻化成不断变幻的奇妙场景,敲击着他内心深处。也正是这个原因,这节语文课之后很多句子他居然能随口背出来。
不过去吃晚饭的时候他又有些害怕,说不上来是什么原因。
终于熬过了三节晚自习,陈启明看着顾烨然骑着车往回走。走到他们前两次聊天的那个地方,顾烨然停下车,回头已经向他看来。
他的心脏扑通扑通直跳。
“这边就是。”顾烨然指了指身后的小区。
那是某某某发展有限公司1年前才建的新小区。
“呃……”陈启明完全不知道说什么好。
“你如果怕家人担心就先打个电话,我家里有电话和手机。”顾烨然说。
“没事,我带着手机呢。”陈启明一边拨通家里电话一边跟着她,匆匆的说晚几分钟回去。
其实他也不知道“几分钟”到底是多久。
顾烨然问他:“学校不是不让带手机吗?”
“呃……”陈启明有些语塞,虽然学校对手机有严格的管控措施,但男生们有各种偷偷夹带手机的办法,“我自制力较差……”
陈启明跟着顾烨然上了电梯,心想:我只想知道关于你的密钥保密协议限制以外的一些事,没必要来你家见家长吧?!更何况——这深更半夜,你爸还不把我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