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品儒和姚然然合办的这个补习班,共有二十七名学生,这些学生并非来自同一所学校,但都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除了八名学生只补习英语或者数学外,其余的十九名学生都是两门学科都要补习。
按照李品儒和姚然然的课程安排,暑假补习时间共两个星期。第一周,上午补英语,下午补数学,第二周则交换时间。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上课时间都是两个小时。
这是第一周,所以上午都是英语课。本来11点30分就已经上完课了,但有两个学生没能正确地听写出昨天学习的20个英语单词,所以放学后姚然然将这两名学生留了下来。
那两个学生为了早点回家,只好哭丧着脸,死记硬背。
趁他们用功的时间,姚然然拿起手机,准备到外面的阳台上给孔起雷打个电话。但她解锁了手机的屏幕保护密码后,却发现微信里有人申请加自己为好友。对方留下的信息是五个字:我是孔起雷!
看来他是通过姚然然的手机号码,找到她的微信号的。
姚然然点了同意后,电话也懒得打了,直接给孔起雷发了一条微信消息:在吗?
不到五秒钟,孔起雷就回复了她:下课了?
她立即回了一个字:嗯。
于是两人开始通过微信聊天——
孔起雷:现在学校都放暑假了,你为什么还在上课?
姚然然:我跟一个同事合办了一个补习班,他教数学,我教英语。
孔起雷:嗯,数学和英语老师最容易挣到外快了~
姚然然:都是血汗钱呀~
孔起雷:唉,现在还是当老师最安逸呀!不但工资、福利等待遇越来越好,而且一年有两个长假,节假日也照样该耍就耍,真羡慕你们呀~
姚然然:呵呵,其实当老师也没你想象的那样轻松。你呢?现在在哪儿发财?
孔起雷:我在成都这边,现在暂时在一家投资理财公司里混口饭吃。
姚然然:哦,那也不错嘛~
孔起雷:嗯,一般吧。
姚然然:你刚才说你遇到一个女孩,长得很像赵若欢?
孔起雷没有回复,不知是有别的事情,还是正在输字。姚然然正犹豫要不要直接跟他通电话,忽然孔起雷发了一张照片过来。
一看见照片,姚然然全身不禁一震,甚至有一种大白天遇见了鬼的恐怖感觉!
那张照片明显是用手机偷拍的,图像不是十分清晰,但并不影响观看。照片上面的那个小女孩,看上去果然跟赵若欢非常相似!
姚然然呆了几秒钟后,才回过神来。这张照片是从哪儿得来的呢?是孔起雷自己用手机偷拍的,还是从别人那儿转发的?
姚然然虽然很想马上给孔起雷打个电话,但她还是强迫自己先镇定下来。首先得确认这张照片是不是P出来的。如果是,那么照片是从哪儿来的,并不重要,更不用理会。
她轻轻呼了口气,将眼睛闭上几秒钟,平息了一下有些激动的心情后,才重新睁开眼睛审视手机里的照片——
显而易见,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晚上,地点是在某一条街道上。拍摄这张照片的人,应该是坐在公交车上一个靠窗的位置上面,所以照片下面出现了公交车窗的边框线。从路灯和人行道上的行人数量分析,估计是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因为十点之后,公交车基本没有运行了。
照片的中心,就是那个形象高度疑似赵若欢的小女孩。
那个小女孩虽然距离偷拍者有一点远,但还是能看得比较清楚。她跟当年赵若欢失踪时差不多一样大,也就是说,照片中的这个女孩子看上去只有十二岁左右。
这个小女孩跟赵若欢不光是样子长得十分相像,而且她身上穿的那身蓝色的校服,也跟自己和赵若欢以前读初一时穿的那身校服完全相同。
那个小女孩显然不知道有人在偷拍自己,只见她站在一根路灯杆下面,头微微低着,正在看自己的手机。
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会不会其实这张照片是赵若欢以前在哪儿被人偷拍下来了,只是现在才被孔起雷看见了?
但她马上否定了自己的这种猜测。因为照片的背景明显不是自己以前生活的那个县城。照片上面的这段街景,虽然也不太繁华,但看上去像是一个比县城要大许多的城市。
那么会不会是赵若欢被自己的舅舅收养前的照片呢?
姚然然想了一会,又排除了这种可能性。舅舅收养赵若欢时,赵若欢当时只有十岁,还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照片上面的这个女孩子看上去却不像是一个小学生。更重要的是,她身上的这套校服明显是自己和赵若欢以前读初一时的那身校服。
那么会不会是赵若欢去别的城市玩耍时被人偷拍下来的呢?
这种可能性应该也不存在。因为在她的记忆中,赵若欢自从被她的舅舅收养以后,就没有去过别的城市。
难道世上真的有一个长相跟赵若欢一模一样的女孩吗?
不会是一张灵异照片吧!
之所以会生出这种恐怖的感觉,是因为照片看上去不像是P出来的。但假如真是赵若欢的话,又明显有个常识性的错误——
十三年过去了,就算赵若欢还活着,也跟自己一样,今年已经二十五岁了,又怎么可能还是十二岁时的模样?并且还穿着十二岁时穿过的那身校服!
显然,当务之急是要查明这张照片是谁拍的,在哪儿拍的!
她关闭了微信,故做镇定地对那两个正在背单词的男生说道:“你们今天先回去吧,明天老师再考你们,如果明天你们还背写不出来的话,那老师就会生气了。”
那两个男生听了她的话,虽然有一点意外,但脸上都现出一种如释重负、如蒙大赦的神色。两人立即收拾起自己的东西,起身向门外走去。
“老师拜拜!”
“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