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傍晚,夜幕比夏日来的早些,薄凉中有一丝沧桑。
我独自走在路边的小道上,一片瘦弱的落叶打在肩头,一股凉意直达心底,我顺手拿起这片叶子,仔细端详,黄中带褐,有种潮湿的感觉。古语云:“一叶知秋”,这瘦黄的落叶状如扇形,带来了秋的收获,也带来了秋的凉意。这股清醒的凉意将我的思维逐渐拉远,直抵另一个秋池。
广场里传来一阵秦腔开场的声音,将这片瘦叶上的水珠震落了一地,像是怒吼这秋的凉意不懂人间的烟火味,又像是附和着秦腔里的那一声声嘶吼,在渐渐转凉的冷秋里寻找一丝安慰。我瑟瑟发抖的身体,抵不过内心对秦腔的迷恋,迈开脚步紧跟人群而去。
广场里早已是人山人海,我有些吃惊,在娱乐丰富化的今天,这一幕难能可贵。小时候去看戏,一家人拿着小板凳,步行七八里路去乡里,一场戏看回来差不多半夜两点多。第二天,仍然兴致勃勃,大戏开场前一定按时到达。这一切就好似在昨天,一晃我也快四十了,岁月飞快的流逝,不留给你一丝喘息的机会。
秦腔,儿时听得最多的声音,似乎大人小孩都能哼上几句,以此打发缺少娱乐而清贫苦难的岁月。如今日子好了,秦腔倒是离我们更远了,远的已经有些陌生。就像几年前还嘘寒问暖的人,转眼间好似已经好多年不联系了,就在这种沉默中看着眼前的人和事,慢慢成为过往,再想起来的时候平静的连自己都害怕。
多年后,回过头看自己走过的路,认识的人,会发现一切都那么自然和必然。熟悉的、不熟悉的,伤心的、开心的人和事,好像一切都看淡了,也少了些年少轻狂,学会了掩饰自己的情感,不再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就像浑身长满了刺,把一些陈年旧事和一些不相干的人和事都自动挡在了身外,让他们没有靠近自己的机会,图一个内心的安稳和清净,这也许就是成长吧!
小时候看戏,更多的时候是图个热闹,跟着大人混些好吃的。现在看戏纯粹为了欣赏,戏中的那些桥段,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亲身体验,只是听听那些熟悉的唱词,怀念一下那些童年无忧无虑的美好年华。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是对此刻心情最好的写照吧!人生年少轻狂的岁月就那么几年,童年的时候未必听得懂秦腔里那一声声乡音与乡情,如今听来,那些唱词里有着自己曾经的影子,就像你曾经爱过的人,如今已杳无音信。有些做错的事情,已经找不到你想说对不起的那个人。我们就像秦腔里那些受尽冤屈的人,在唱词里唱出自己的无奈和渺小,只是留下了一些念想而已。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早已经适应了自我调节,就像秦腔里苦尽甘来终于熬出头迎来华丽转身的英雄们,我们也时不时迎来成功的喜悦。
这些曲中的人和旧事,就权当是一个念想,在某个时刻突然想起来,一个人坐在树下对月饮酒,重温一些当年的过往,想到情深处难免难过,想到开心处也不免傻笑几声,酒也不过是一味调节心情的佐料。唯一能感觉到的就是岁月流逝过程中留给我们的一些痕迹,在人生的绳索上结了一个又一个大大的结,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一一触摸,直至这些发光的记忆再也勾不起内心的涟漪才肯罢休。
台上的秦腔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坏人和好人正在过招。那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都融入了西北人的粗犷豪迈,侠骨柔情。
“吼一声大秦腔,吼一声大秦腔声声豪放。大秦腔柔情断肠,人生的舞台粉墨登场,生旦净末丑都是咱老百姓形象……”这是西北人的写照。时光流逝,秦腔伴随着我们穿越岁月沧桑,被世世代代传承了下来。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我们在戏里感叹生活,又在现实中本色出演。我们是儿子、是父母、是丈夫,每一个身份,都需要认真对待,真情出演。在社会中真实的活着,顶着面具即使演技再好,也有被戳穿的一天。
戏里的脸谱也只是为了表达演员的身份,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有他的作用和不可替代性,坏人是为了衬托好人的正直与伟大,脸谱的色彩对应着黑暗与光明。这些都是我们人生要经历的磨难,只有这样,心中才会区分善与恶、美与丑,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带着灵魂去看戏,才能看懂戏里所包含的道理。这些引人入胜的情节里,藏着人间真理,天道轮回。这一场场秦腔,就是一次次心灵的洗涤,我们从中嗅到了乡愁的味道。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那些温馨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而我们已经悄悄长大,离开了故土,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