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秋天,因故送女儿回学校,决定顺路去老家看看。
三十多年来,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即使来去匆匆,却也期盼踏上故土,住进老屋,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坦然。正所谓父母在,家就在。然而,自从父母去世后情况就不同了,依然微笑的面容下,难掩内心的失落和惆怅。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在故乡已经没有家了。见到兄弟和熟人的时候,热情的背后总有一种自己是客人的感觉,这感觉不应有,却又挥之不去,反而更增添了我的失落和惆怅。
年少时,家境贫寒。大概是懂事的晚吧,父母是望子成龙,我却是浑浑噩噩的在学校混日子,根本不知道学习。待得幡然醒悟时,却已经虚度了光阴,错过了最好的机会。人生倍加曲折,打击接踵而至。对于六十年代在农村出生的孩子来说,我能够承受一切苦难,而精神层面的屈辱和痛苦才是真正的考验。
那时候,我的人生面临的不仅仅是困境而是绝境,发现自己选择了一条看不见希望的不归路。“To be,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莎士比亚的这句话对于当年的我很是贴切。
而今天,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倍感亲切,田地里的庄稼和青草似乎在向自己招手。此刻,近乡情怯的心境暂时被放在一边。在这片土地上,我曾经年复一年的耕耘过、播种过、收割过,流下过辛勤的汗水。这片土地上的青草,自我记事起就开始背着草筐拿着镰刀,呼朋引伴四处寻找嫩绿的青草......
记忆深处的画面一幅幅显现,忽而想起曾经有一次回老家看望父母,我站在老屋的院子里,身边的毛驴摇晃着头,做出亲昵的举动。是啊,我曾经无数次割过驴草,也放过驴,和驴一起推磨拉车。父亲走出房屋看见了,走近几步轻声说了三个字:“驴老了。”我明白父亲话中意思,伸手在驴背上抚摸了几下,眼睛湿润了。现在又一次想起,当真是百感交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物是人非,可如今,物在哪里?人又在哪里?
思绪万千之际,小弟过来跟我说去镇子上走走吧,我也想看一看,感受一下这里的变化,寻觅曾经的痕迹,于是点头同意。在另一位本家兄长的陪同下,一起走到镇子上。
望着街道两边一间间商铺,还有穿梭的车辆和人流,我感叹说这里原本是咱们村的庄稼地。本家兄长带着感慨的语气说:“是啊,变化很大。”他只比我大一岁,一直生活在这个村庄,没什么文化,几十年来都在干瓦匠。想当年我也曾和他一起早出晚归,在农村建房的工地上干了十三天小工。今天能在村中遇见很是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