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中天,一片澄澈的天空变换了形貌姿态,由正午时分欣欣然灼灼耀眼的盛华日光,转变成氤氲温暖的午后阳光。
温暖而不刺眼的阳光洒落在专注练拳的马晓身上,在地上形成一片变换的人形阴影,随后太阳西斜,那练拳的影子也越拉越长。
内力罗汉拳第十三式、第十四式正式称呼为明八打、暗八打,但是更多的高武世界土著武者将其称为“七星螳螂拳”、“五影梅花手”。
相传一代高僧净朗年少时为一破落户游侠儿,学了些武艺拳脚就去当时的金刚禅宗寺门前挑战。
他与守山小沙弥对战,数战未胜。
小沙弥讥笑道:移山倒海何足惊,破落游侠久落名,小僧学得佛门业,束手敢敌百万兵。
净朗气不过,愧愤交加,痴恨交缠,于是有了后面的故事:
“一日栖於树下,忽闻树上有蝉鸣,举目见一蝉与螳螂争斗,蝉用四足不能胜其螳螂之两臂,蝉坠地,螳螂逐而捕。
净朗顿悟,取其归,并以草杆戏之,取其法,朝夕苦修,将螳螂捕蝉之功悟彻拳理中。”
“数日覆寺中与僧较技,郎以螳螂之双刀手法,一叼一刀,封其双目,系败诸僧。”
后来金刚禅宗方丈看其有慧根,有天赋,有毅力,遂将其收入山门,教授拳法。
成为一代高僧大德的净朗日后也参与《罗汉心经》筑基功法的推演编纂,并将早年的螳螂拳融会贯通化为内力罗汉拳第十三式:
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也叫罗汉螳螂拳,配合螳螂捕食的十八种步法姿态,手法七长八短,练至大成,一记手刀几可媲美神兵宝刃。
因为是从一百零八式普通罗汉拳中提取,所以马晓身形并不怎么迅捷,但是身法轻灵敏锐,犹如上古螳螂捕食。
“贯穿紧凑而节奏明快;”
“腾挪闪展而身法灵活”
“勾搂缠封而变化无穷”
“刚柔相济而拳打七星”
马晓一边低声吟诵内力罗汉拳第十三式七星螳螂的歌诀,一边皱眉思索螳螂捕食的迅捷姿态,将其神韵化入拳中。
练了数圈,总是感觉差些什么,马晓停下身来,在练功小院的树丛间逡巡数圈,可惜一只螳螂也没有发现。
现在本是料峭冬末,有个甚的螳螂!
好在马晓也不是个钻牛角尖的性子,既然缺了一些螳螂捕食神韵,那不如等晚上回归地球,看一下《动物世界》关于螳螂捕蝉的特辑。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又到了交配的季节!公海龟趴在了母海龟的身上,发出了酣畅的声音......”
要知道马晓小时候最喜欢看的除了动画片,就是央视的《动物世界》了,里面人与自然、奇特的动物植物都深深吸引着少时的马晓!
“哎,熟悉的开场白,怀念经典,赵忠祥老师,一路走好!”
马晓致敬了一番赵忠祥老师,就收束精神,尽量将七星螳螂拳的拳式演练纯熟。
虽然缺了一些螳螂捕食的神韵,没有什么凌厉杀机,但是先把动作学个全套总不是坏事!
七星螳螂之后,则是五影梅花!
罗汉拳第十四式“暗八打”,又叫做“五花手”、“梅花拳”、“五影梅花手”。
据前朝武学经典《五护纲领》记载:“周昭二十五年,古佛生焉,居伯阳(老子)之后,占仲尼之前”。
“古佛”即东方离,化名云磐,相传云磐始祖下山传拳时,时逢冬寒之时,万花寂灭,满山白雪,唯独数支梅花绽放。
于是,云磐始祖据梅花五瓣而定金木水火土五方五行,取“一剪寒梅,傲立雪中”的傲寒之意,形梅花“外干枯而内丰盈,下盘节而上通天”的枯荣转化至理。
马晓身形一变,转为五影梅花手的套路,五影梅花手走的是小巧的路子,招式“似疏而密,伏机而待,变化无穷”!
“梅花手”以梅花枝干枯瘦盘结的姿态来招架缠封对手的攻势,将拳式杀机蕴含在梅花五瓣绽放的一刻。
梅花悄然绽放,本来就是无声无影,待到敌人看到梅花盛开,杀机已然临身。
“五影梅花手”兼具阴阳五行之资,又通八卦之神妙,朵朵梅花就是点点杀机,却又仿似不食人间烟火,拳法打起来煞是好看!
将五影梅花手从九式普通罗汉拳中提取精炼,马晓眉头又是一皱,与“七星螳螂拳”类似,他的“五影梅花手”也缺乏梅花傲寒的那丝韵味。
他的梅花手施展起来更重痕迹,没了五影梅花悄然绽放的突然感,估计敌人一早就防备着呢。
总而言之,七星螳螂拳与五影梅花手马晓都是学了个“形”而无其“神”,还需好好修炼以补不足。
此时天色渐晚,早已经由温煦的午后日光变为微凉的傍晚氤氲暮色,随着夕阳的最后一丝微光被夜色吞噬,马晓练拳的身影消失于夜色中。
最终还是担心自家少爷的管家孙老过来,将满脑子都是“螳螂”、“梅花”的马晓叫停,先去洗漱餐饮就寝。
不过马晓也随口提了一句,让孙老明日派人去花鸟鱼市问一下,有没有盆栽的梅花买几棵回来,以含苞待放者最优,盛放者次之,无花者最末。
用完晚餐,马晓回到自己的起居室,趁着睡前还有点时间,慢慢打了一遍“七星螳螂拳”与“五影梅花手”。
因为不太纯熟的原因,这两式拳法激起的气流比之前练拳更甚,房梁上的某本秘籍更加松动了一些。
不得不说之前抛投秘籍之人内功深厚手法老到巧妙,如果其抛投的稳稳当当,无论马晓怎么练拳都不会影响其半分。
而如果抛投太过,又很快就掉落下来,不符合抛投秘籍之人的心意。
总之,马晓此时对这事是一无所觉,他在回归地球前,还在想着回去是先码字,还是先看人与自然的《动物世界》。
或者先听一听费玉清先生的《一剪梅》?
亦或是朗诵几遍主席的《卜算子·咏梅》,或者是王安石《梅》,陆放翁的《卜算子·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