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众弟子都点着头,孔子有些高兴,他把颜回叫上前来,对众弟子继续道:
“《诗》有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子渊,现在你就给大家讲讲吧。”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取自《诗经·小雅·何草不黄》,意思就是我们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如今却如这些野兽般在旷野上徘徊,这又是为何呢?
我们还是将《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全文摘录一下吧: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征夫,即征召入伍行役在外的奴隶,这是一首描绘征夫们对军旅之苦且遭受非人待遇的内心抗争和哀怨。
在这里,孔子将自己比作古时参与征战的征夫,意思是非常明显的。
是的,俺孔丘的学说既然是高深的,政治主张既然是正确的,那为何却不容于世,如今却受困于此地?
孔子相信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所以,他引用了《诗经·小雅·何草不黄》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特意点名由颜回来讲解。
无论到了哪里,只要有机会,孔子就与弟子们研习诗书礼乐。
关于读书,孔子曾曰过:“不学诗,无以言。”
这个诗,就是《诗经》。
如今信佛的老太太那样,每天念着佛语,这叫念经。
读书,就要读《诗经》。
无论遇到了何等的艰难困苦,孔子都在读书,而且在读书中不断思考。
正如孔子所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曾曰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无论遇到何等的艰难困苦,孔子都坚持着自己的道。而且,作为老师,孔子永远不忘传道授业解惑。
困境逆境中,也许某些方面的研讨,反而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
孔子曾曰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
教给学生一个方面的东西,但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尤其是这个时候,当众弟子被贼人围困且粮尽,不少人已然对前途、对孔子所坚持的儒家学说失去了信心时,那正是“不愤不启”时。
这个时候,必须要开导自己的弟子们。而且,不但要自己亲自开导,还要讲一讲方法。
如今的学生课堂上,当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难题,然后自己将答案告诉学生,虽然是一种教学办法,但效果定然不及老师将自己的思路给讲清楚了,最后由其中一名学生站出来说出最终的答案来得更让学生们印象深刻。
孔子的学说那么高明,那么正确,但为何不得志?非但不得志,而且还要求弟子们不要放弃。
凭什么?
这是孔子引导弟子们走到了这一步,接下来这一步,最好是由一名弟子出来将正确的答案给亮出来。
这名弟子,当然是颜回了。
颜回对孔子是忠心不二的,对儒家学说更是深信不疑的。众弟子中,颜回更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他对学问的研究,以及在实践中的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是众弟子中的娇娇者。
关于颜回对于知识的运用,后世传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颜回在街上发现前面一家卖布的铺子前挤满了人,他凑上前去一看,原来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吵了起来。
布卖了三尺,每尺八个钱,结果买布的人给了二十三个钱,卖布的说少了一个钱,买布的不肯。
买布的人理由看起来非常充分,一个劲地冲着卖布的大叫道:“三八就是二十三,怎么到了你这里成了二十四?”
卖布的人又气又急,道理讲了一箩筐,买布的就是不肯给这一个钱。
围观的群众有的人掩着口在笑,此时有人看到大名鼎鼎的孔子高徒颜回来了,就高声道:“你俩别争了,让子渊先生评判一下吧。”
孔子、颜回等儒门弟子在整个鲁国那自然是大名鼎鼎谁人不知?人们自觉让出道来,让颜回评理。
颜回也不客气,问清了情由后,就对买布的道:“三尺布,每尺八个钱,三八二十四,老哥只给二十三个钱,确实理亏了。”
颜回本以为这绝对天经地仪的事,就这样了了,谁知买布的一听大怒,指着颜回的鼻子喝道:
“三八二十三好不好?亏你还是孔老夫子高徒,这等简单的算术也会搞错,还敢当众评判,真丢你老师的脸。”
饶是颜回再有定力,此时听买布的扯到了老师头上,也不禁火起,大声道:“全天下都知道三八二十四,何尝有三八二十三的?”
买布的见颜回还要分辩,干脆道:“好好好,走,咱俩就去见孔老夫子,听听孔老夫子是怎么说的。”
颜回气得笑出声来,他对买布的拱了拱手,道:“你个老哥怎么如此不讲理?这还需要孔夫子评判么?”
结果买布的人一把拉起颜回就往孔府走,众人跟着看热闹,颜回又气又急,此时却也无可奈何,只好道:
“好好好,那丑话说在前头,如果夫子说你是对的,那我头上的帽子就归你。但如果夫子说你是错的,那你怎么办?”
买布的高声道:“帽子?笑话!如果孔夫子真认为我错了,那我就将这颗头砍下来给你!”
两人互不相让,就到了孔府。
孔子听说颜回与人吵了起来,待问清了缘由,不禁连连摇头,然后就对颜回道:“好了,子渊你错了,快点将帽子给人家吧。”
买布的洋洋得意,在颜回心头窜起若干头羊驼思绪凌乱中,抢将上前,一把将颜回的帽子扯下,在众人难以置信的目光下,扬长而去。
颜回终于反应过来,他当着众人的面就质问孔子道:“夫子,您搞错了吧?怎么可能是弟子错了呢?”
孔子看着颜回摇摇头,叹了口气道:“子渊呐,三八当然是二十四,但为师判定你输,并非看事物的表象,而要看事物的内在。
你输,无非一冠;彼输,却是一命。孰轻孰重,子渊难道分不清?”
最后,孔子意味深长地对颜回道:“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如果因为你的才智而令那买布人丧命,这就是不仁。
颜回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书,不能读死了。知识,唯有用活了,才是真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