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按照开始的计划,写到现在就结束了。
本书开篇部分,是按照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的开头写的。原书起始如下:
杨百顺他爹是个卖豆腐的。别人叫他卖豆腐的老杨。老杨除了卖豆腐,入夏还卖凉粉。卖豆腐的老杨,和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是好朋友。
而本书的开头,大致来说,是这个样子的:
萧玉冠是九华派掌门萧长亭的长子。萧长亭掌剑双绝,江湖人称“紫气连云”。他可以在右手使用飞云追月剑法的同时,左手打出紫焰炷天掌。他的师弟,人称“苦心孤诣”的庒道成,武功还要更高,深受萧长亭的器重,两人互为生死之交。
刘震云这本书,博大精深,说不胜说,且先回忆一下买书经过。2009年5月24日,我上午8点从香港科技大学出发,乘11M路公交车,至彩虹站,车费5港币,转乘地铁,在九龙塘转站,到罗湖终点站,车费35.7港币。之后,出关进深圳,乘出租车,车费16元,到达罗湖书城附近。
书城里面,让我震撼的是,读书的人极多。不是读几页,然后决定买不买那种读法,而是真正从头到尾地读。还有不少人拿着笔和本子,边读边记。这些读书的人,大都委身于一排排的书架之间,或站或蹲或坐,但都是气质不凡。现在回想,如果书城能够开辟一个阅读专区,备上桌椅,就更理想了。
当日共在书城购书21本,其中20本定价都是整数,只有《一句》,是29.8元,长江文艺首版首印。一个细节是,一名店员主动帮我用会员卡结账,打九五折,使我总计节省31.8元,共花费611元。
数日后读完《一句》,意犹未尽,马上从头到尾,又读了一遍。
拙作之中,或明或暗,借用了很多已有武侠小说及其它类别作品的固有词汇、段落。多数情况,因为原著广为流传,出处不言自明,下面只介绍两本小众作品。
《风雷扇》这本书我在很小的时候读过,伪以上官鼎之名,真实作者不详。书的内容都记不得了,但结尾部分有一句话印象深刻:冷香玉钗的价值并不低于风雷扇,只是无人知道罢了。
欧阳君忆所著的《皇妃奇侠传》,曾在《中华传奇》连载,我只读过第三部《贵妃寻镖罹难记》,对最后两集的回目印象很深:无极玄空手世上称绝,峨嵋倚天剑人间无双;群雄取义慷慨悲歌,长琴断弦余音未绝。
读以上两书,是在小学。到读高中时,风气尚属宽松,学校图书馆里就有一些课外小说,一开学,许多学生借来读,比较流行的包括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诸如《神秘岛》等。但是好景不长,很快班主任就发布命令,不得在读书馆借阅非学习类书籍。随后,这类书就都下架了。在高中读的第一组武侠小说,是古龙的《七种武器》。其中第一本《长生剑》,我读时不够谨慎,被教我们语文的王老师撞见,居然没有被没收。多年之后,王老师回忆,我那时说,该书写得不错。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武侠小说,略过不表。高中毕业多年以后,购买《一句》这本书时,我是在香港访问一位友人。该友人当时已经读过刘慈欣的小说《三体》,甚感兴趣,和我谈起,发现我没有读过,于是只聊了聊三体数学问题。
我后来一口气读完《三体》三部曲,已经是2012年底。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因为它让读者感到,在绝大的困境中,依然有着无尽的希望。
两位刘老师的《一句》和《三体》系列,涉及到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交流的不顺,无论人与人之间,还是文明与文明之间。在《一句》中,人与人之间虽然可以彼此说话,但是难以形成内心的交流,即使说了一万句话,也难有一句交心。在《三体》系列中,文明与文明之间,也是存在着无法逾越的沟通屏障,因此仅就交流而言,茫茫宇宙,暗如黑夜。
拙作结尾,出现了叶哲泰这个名字,是为向刘慈欣和他的《三体》系列致敬。
根据《三体》的记述,1922年11月13日上午,叶哲泰陪同访问上海的爱因斯坦到南京路散步。经过一个路基维修点,爱因斯坦在一名砸石子的小工身旁停下,问叶哲泰此人一天挣多少钱?叶哲泰回答:5分。
根据我查到的资料,1922年的5分钱,大致相当于2009年的5元钱,约为《一句》定价的1/6,《三体》定价的1/5。
现实中,爱因斯坦到中国上海,是在1922年12月31日至1923年1月2日。刘慈欣在小说里,修改了日期,可能是要表示,他所写的故事,是发生在另一个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