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悬疑 窥甲

第九章•必不可少的题外话(续)

窥甲 托马斯刘 3310 2024-07-11 10:46

  故事发生的将近二十年前,除了非洲的埃及,所有亚洲的阿拉伯国家组成“中东酋长国”。从此,各自为政的中东地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统,成为单独的联邦制国家。

  因为大面积的土地被两枚氢弹及其爆炸产生的严重污染所破坏,中东近三分之一的土地满目疮痍,空中整日漂浮着灰黄色的烟尘。继续在那里生活,健康堪忧。脑瓜还算灵光的阿拉伯人商量之后,启动了一个名为“进军阿拉伯海”的计划。他们陆续在家门口的阿拉伯海海面上修造了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海上生活区,总规模近千平方公里。

  阿拉伯人财大气粗,钱不是问题;技术方面嘛,当然也可以用钱解决。这项计划耗时两年多,帮助数百万阿拉伯人从陆地上、特别是被氢弹污染的土地上、搬迁到了虽然枯燥、却干净清爽的海面上。

  “进军阿拉伯海”的计划被其他国家所获知,很多沿海国家也如法炮制,在距离自己国土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公里的海面上,修建了一个个类似的海上生活区。

  几年之后,在海上生活的人,已经占到全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当然,这些人都是本国的权贵精英;绝大多数的老百姓依然在陆地上自得其乐着。

  再说中东酋长国。第二任、也就是现在的中东酋长国元首,是沙特王储费萨尔。虽说是王储,但也五十多岁了。酋长国成立以来一直想方设法如何好好拾掇拾掇以色列,让他从此生不如死地彻底服帖。但那两枚氢弹,打得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国力急剧衰退,慢说拾掇以色列,不被对方拾掇就算万幸。

  一个抱成团的阿拉伯联邦国家的环伺之下,以色列定然没有好果子吃。虽然中东酋长国的国力已今非昔比,谁又能保证过两年人家东山再起呢?到时候怎么办?

  这个问题让以色列当局很闹心。这当口,又是美国伸出了援手。他们给出的主意是:搬家!

  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说服加拿大的,或许是因为来自同一个祖先吧,彼此好说话。反正他们居然能让加拿大在西北部地区拿出近八万平方公里的地皮、用于安置从阿拉伯半岛整体搬迁过来的以色列,也包括世界其他地区愿意来加拿大定居的犹太人。

  美国人的想法是:反正中东那地方没几滴油了,即使有,开采价值也抵不上开采费用。阿拉伯地区对于美国而言已经没什么可利用的了,不如就此把犹太人拉拢到离家不远、便于沟通的地方。犹太人的智慧、他们的财富、他们的精气神,这些无形的宝藏远比那几滴油更有开发空间。至于阿拉伯人,让他们继续跟着俄罗斯人折腾吧,随便折腾!

  几百年来,美国人的眼界,总是比别人超前若干时间。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他们的思维和魄力还是值得称道的。

  对美国人的建议,以色列方面、包括全世界的犹太人、商讨了一年多,前前后后、孰轻孰重。精明的犹太人最终认可并接受了这个提议,只一个要求:永久保留耶路撒冷旧城的哭墙并允许犹太人定期前往祭拜。

  这个要求并不过分,获得普遍认同。接下来,就是搬家了。

  举国搬迁,这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

  从阿拉伯半岛到北美洲的西北角,行程数万公里,保守估计至少十年才能完事,费用更是令人瞠目。好在这笔钱的来源不愁:全部由俄罗斯承担。因为这一切的源头就是俄罗斯的那两枚氢弹。俄罗斯也是哑巴吃黄连,捏着鼻子吞下这枚苦果。至于加拿大的土地使用费,则由中东酋长国扛着。

  中东酋长国本来老大不乐意,但再一想,好歹剔除了以色列这个心腹大患,虽然花点儿钱,但总算拔掉了眼中钉、肉中刺,还有以色列离开以后的土地,也能派上其他用场。几经权衡之后,酋长国答应了美国的要求。

  从22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以色列启动了漫长的举国搬家行动。每天从早到晚,无数的飞机、货轮、汽车、火车飞奔在西亚与北美洲的连线上。以色列本国以及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拖家带口地涌向那个几近荒废的偏僻冰冷的土地。等待他们的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怎样的生活、怎样的未来?谁也说不好。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迁徙,持续了十二年才算基本完成。除了土地和不动产,犹太人搬空了整个以色列,把生活了两百年的国土拱手让给宿敌阿拉伯人,自己从地球的一端去到另一端。

  这场迁徙很容易让人想到三千多年前的出埃及记,只是路途更远。

  可以说,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赢家,如果非要找一个,那就是加拿大:废弃几个世纪的西北部冰封荒蛮之地,终于有人接盘,每年还能坐收一笔不菲的土地使用金。这笔从天而降的买卖,一度让加拿大总统睡觉都能乐醒。

  先不说加拿大总统,现在,我们把目光从中东移向远东、移向东陆国。

  虽然远离战火,但三战对东陆国的影响却无法低估。

  由于长期地竭泽而渔且政府治国无方,三战爆发前夕,东陆国所有的油田已经开采殆尽,原油储量所剩无几。而此前东陆国曾在沙特、两伊、科威特等国购买了储量数十亿桶的油井共同开发,如今这些地方只剩下残垣断壁和燃烧数月之久留下的黑色残迹。三战结束后,东陆国陆续启动了一系列的限制能源使用的措施,例如:除非必要,所有的交通工具一律停用。也就是说,消防、急救、警车、公交车、出租车以及驻东陆国使馆的车辆可以上路外,其他车辆全部刀枪入库,连电动车也被限制出行,毕竟电力在当时也是炙手可热的能源。

  本来,太阳能、风能、核能这些能源的运用,在此前几十年里曾经取得过不小的进展。比如太阳能,已经能够在某些设备上比较平稳、高效地运行,效果绝不逊于传统的石油产品,而且清洁度高,没有任何副产品。不过,在四十年代那场突如其来的高温风暴和冰雪暴之后,太阳能生产企业全部瘫痪,短期内是指望不上了。而风能、核能,不确定因素太多,风险也大,人们对这些东西的利用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纸面上。

  所以,即使是22世纪中叶,地球上使用最多的,依然是古老的石油能源。然而俄罗斯的两颗氢弹之后,全世界的石油所剩寥寥。东陆国亦是如此,只能限制石油消耗品的使用。

  汽车不让上路,这样也好,大街小巷冷清了许多,交通事故也随之断崖式地下降,直至基本消失。虽然出行不便,但很安全。

  缺油就得想办法。从发现原油日渐枯竭之日起,东陆国一直谋求海外油田、特别是南美大陆上的油田的购买与合作开发,却因为欧美等国的排挤,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石油问题还没解决,2153年,东陆国却发生了一场令世人错愕不已又措手不及的政变。原有的政权一夜之间被推翻,走马上任的是由高层军官掌权的军政府。

  军人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些层面难有什么令人称道的作为,却自作聪明地推行了一项广为诟病的、后来被证明贻害无穷的政策:为平衡中央政府各派的利益,军政府将东陆国分割成若干大区和城市。每个大区归属某个派系,也就是他们的势力范围。除了宪法,行政、财政、治安、文教等等一应细节,均由各大区政府自行裁夺。

  或许,曾经的军阀割据就是这个样子。

  这还不算,大区里的每个城市的命名也完全抹去历史的积淀和传统文化的痕迹。东陆国中央政府按照各城市综合实力比如战略地位、经济效益、人口多寡、发展潜力等,以英文字母和数字重新排序命名,或者说是编码。A1最强、A2次之……然后是B1、B2……直到P5、P6。每个英文字母之下的城市数量不尽相同,有多有少。

  如此,全国被划分为18个大区,200多座城市。

  我们的故事所述及的G5市,位于东陆国东南沿海一带,因为能源匮乏、产业凋敝、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也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技术和资源,所以排在200多个城市中的第125位,如果不是靠海,排名可能还要往后。G5的北面、与其毗邻的A9市则恰恰相反,环境尚可、能源充裕、各项产业的效益和民众的幸福指数在国内位居前列。

  虽然G5和A9隔路相望,就是那条通港路,两市却分属不同的大区;又因为大区之间隶属不同的政治派别,所以G5和A9很少往来,俨然两个国度。

  这两个原本相安无事的地方,却在2155年的年底,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战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