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恢复科举
这一年的冬季,崇祯帝显然是过的极为舒坦,毕竟,因为有了沈万三这一等人才,大明的国库显然也是从满满当当的净亏损,变成了现在的净盈利。
而也是如此,这让大明这周边的府地,都有了过年的第一批粮食,而且,因为国家政治比较开化,所有的读书人,显然都饱受大明的厚待。
而也是如此,不知不觉之中,倒也是有许多人开始歌颂起当今的圣上,许多读书人,更是迫不及待的等着所谓的科举考试能够继续开始。
毕竟,这群人在崇祯为政年间,可是经过了不少停摆,正所谓,寒窗苦读十余载,为了就是能够有朝一日衣锦还乡。
而崇祯皇帝,也是在这方面,想了许久,显然,大顺在之前已经完全被解决了,故此,想来这边的大部分国土,已经归纳大明版图里头。
所以为此,如果此刻将之前科举考试,继续推行,那么倒也是没有多少问题,也是这般,崇祯帝将家中的诸葛亮也是连夜叫了过来。
随之,他和他讲了讲自己的想法。
“诸葛先生,朕觉得,今年大明也算是崛起了,而且,经过了当时和大顺的这一役,想来也是将大半江山纳入麾下,故此,此时如果能够举行科举考核,诸葛先生,觉得如何?”
崇祯帝显然想的就是这么点儿事情,而等到他说完的时候,旁边的诸葛亮,也是微微愣了一下,随之,才缓过神来。
他之前,显然也想过这档子的事情,那所谓的天香楼,虽然也能够为朝堂选拔人才,但是,如果说真的要做到瞬间将大明的朝堂空缺填满,必然是无稽之谈。
也是如此,科举考试,便成为了最大的重点,而也是因为这个,他无数次想要和自己的皇帝陛下进言,但是曾奈皇帝现在操劳自己的婚事来。
“陛下,微臣觉得可以,不过,微臣有个不情之请,和这个科举考试无关,不知道陛下可否一听?”
“当然可以。”
“陛下,现在亮已然是大明的文官,而且也是这所谓的内阁大学士,故此,不需要陛下称呼微臣为先生,微臣,倒是有些受不起!”
“啊哈哈哈,诸葛先生无需这般介意,这大明的文武百官尚且不知道你的实力,但是朕却是知道的清清楚楚,这一声先生,你还是担得起的、”
这旁边的崇祯帝倒也是没有说假话,眼前的诸葛亮,的确是可以被人尊称为先生,毕竟,他的实力,已经到了那个境界,而且,崇祯帝虽然年长诸葛亮许多,但是心里头,却是敬畏。
而诸葛,也是受宠若惊,一时间急忙跪伏在了地上,随之对着上头的崇祯帝,郑重的磕了磕头。
“陛下,微臣能够遇到你,真的是三生有幸,而且,还能够得到陛下如此的厚待,也的确是我的荣幸!”
“唔,不必如此拘礼,诸葛先生,好了,我们还是说说这科举考试的事情,你说,这恢复科举的第一届,至关重要,之前,东林党人显然也是靠着这一方面发家致富的,所以,要是说让一个人担任所谓的科举主考官,想来,便是给了他未来呼风唤雨的权利。”
崇祯帝对之前的科举考试,显然也知道里头的条条框框,特别是这每一任的主考官,那都是非常重要的位置,想来,这一届的学生,要是出现一两个牛逼的家伙,那拉帮结派的成功率,甭提了。
也是如此,他不能够在继续助长这样的风气,要是说,这一次的科举考试,让雷同东林党的政权出现,那么,他岂不是又要回到以前的老路上面。
也是如此,崇祯帝顿了顿,才往下头说了下来。
“所以,朕觉得,朕需要一个小白来担任这一场科举的主考官!”
“陛下的言下之意,想必是是想找个政治身份清白的人担任,但是,这朝堂之上,能够有这样身份,可是不多....”
这大明朝堂上头,大多都是老一辈的人,也是如此,要想找个没有任何关系的去做主考官,怕是太难,一方面是没这样的人选,另外一方面是没有其中的威严。
“你说这个,倒也是没错。”
崇祯帝显然和诸葛亮一个样,他也是比较顾虑,对于主考官而言,选择旁边的诸葛亮显然是不行的,一来是他没有功绩,二来,是因为他没有眼光。
这个崇祯帝显然是不会说出来的,但是谁都知道,当年街亭挥泪斩马谡,那可是人人张口就来的经典典故。
而且,暂且不提马谡这人,那魏延,显然也是诸葛亮看走眼的一个家伙,不过,这个真的要论起来,其实大部分,也不能怪诸葛,还要怪当时荆州和刘备的政治团体。
这个就扯远了,暂且可以放在一边,反正,诸葛亮是做不了所谓的主考官的。
“不过陛下,你这么一说,其实微臣心里头,倒也不是没有一个人选,那镇守在之前西安的王景略大人,其实按照微臣来看,倒是可以成为主考官、”
“哎,你这么一说,我倒是忘记了,的确是如此,王景略四书五经,也是样样精通,而且,最为难得可贵的是,他这个人,还有功绩在手,朕当初让起镇守西安,这一转眼,不过两个月的功夫,倒也是接连平定了不少次大顺政权余孽的叛乱!”
崇祯帝经由旁边的诸葛亮那么一提点,倒也是回头想到了王景略,可能是最近还少看到这个人,所以,脑子里头也是将其放到了一边。
现在等到重新想起的时候,也是猛地觉得这个人的确哪里都符合他的预计。
也是如此,她最终点了点头,选择了召回王猛。
“好了,诸葛先生,这个事情就如此办了,之后,你勤于政事,等到了合适的时机,我便让你做太师。”
“陛下,这?”
“哎哟,朕认真的,不和你说谎话,你一定要克己复礼,谨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