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寻个老师
就在崇祯帝还想说点儿什么的时候,这外头,一个侍卫也是火急火燎的走了进来,他可能并不知道这太学院里头还有皇帝,故此,等到看到的时候,也是进退两难。
“嗯?”
崇祯帝显然也听到了后头的脚步声,毕竟,在这大明的宫廷里头,大家轻声走路惯了,这里头的规矩显然是多的太多,一般遇到这样的事情,大多都是急事。
所以这般,崇祯帝的眉头也是紧皱了些许。
“大胆,在宫中如此行径,可是有天大的事情不成?如果扰了陛下,你知道是什么罪名么?”
王承恩看到那侍卫的时候,显然是率先一步开腔说话,而也是如此,那侍卫也是急忙跪伏下来,随之,不敢抬头看着前头一面。
“罢了罢了,大伴,不过是走路的事情,不需要如此责罚,瞧这人行色匆匆,怕也是有什么急事,不如,让其说说。”
前头的侍卫,显然不是自己的人,崇祯帝知道,他应该是太子麾下的亲信,这东宫之中,想来有几个自己的亲信,或者贴身侍卫,并不为奇。
“回陛下的话,那个,卑职,卑职这一趟过来,是想和太子说点儿事情,不是,是关于外头的事情。”
“外头的事情?能有如此紧迫,怕是什么大事,所以,你不妨说说,朕倒是也有些兴致。”
“是,是外头的几个文官,说是要在外头宴请太子,听他们的语气,倒也是急迫的很,故此,托我过来和太子说上一说。”
“唔,文官宴请太子?”
崇祯帝听见以后,倒也是脸色逐渐阴沉下来,想来,这历代的宫殿里头,那宴请之事,大多都是有违朝纲的,东宫不得涉政,不得结党营私这事情,更是为人熟知。
所以,再听见以后,崇祯帝也是有些不太开心。
“父皇,儿臣从未和外头的文官有所往来,这历代的组训,儿臣也牢记在心,不敢有半点儿逾越,所以,无论是外头的文臣如何说,儿臣都不会出去迎接的,或者是赴宴的、”
“无碍,朕并没有生太子的气。”
崇祯帝摆摆手,他说的倒也是实话,毕竟,之前和朱慈烺说话的时候,这太子的话里行间,都能够听出他对这国事的在意,还有对自身的要求,所以,这样的储君,想来也不会有什么谋逆的心来。
而也是如此,这旁边的太子朱慈烺,也是缓缓的舒了一口气,再次没有继续说道什么。
“外头的文官都有谁?”
“兵部尚书李邦华,兵部左侍郎王家彦,大理寺评事孟兆祥,左庶子马世奇在内一共十人、”
“嗯,这些应该都是忠臣,他们找太子是为何?”
崇祯帝听见这一连串的名字,倒也是愣了一下子,显然,这些名字他都有听过,只不过,这群人并不算是逆臣,当然,现在大明朝堂上头,之前的东林党人,几乎也被铲除。
故此,留下来的人,倒也是史书上头记载的不错的忠义之士,只不过,这宴请太子之事,倒是有点儿让崇祯帝疑惑了。
想来,这勾结东宫,并不是一件小事,他们这些人,想来也应该知道这后头会引发的问题,而且,昨日崇祯帝说的那些话,想来他们也能够听出他对结党营私的痛恨。
现在忽然走这样的一步,着实是让人费解。
“让太子过去聚会,朕倒也是想知道,这群朝臣到底想和太子说些什么。”
崇祯帝说完话以后,倒也是转头看向太子。
“太子,你觉得可以么?”
“父皇说什么,儿臣都会照办。”
“嗯,那么就按照朕说的办吧,只不过,回来以后,记得要把你知道的,全部都说给朕听一听,朕倒是想知道,这外头的那些朝臣,到底在打些什么主意。”
崇祯说完以后,也是带着王承恩,往外头走了去,他显然是不想多说什么,而且,现在自己呆在这里,也是没有多少趣味,故此,还不如现在回到军机处来的轻巧上一些。
至于那太子,则是有点儿生气,随之,也是走到了旁边侍卫的旁边,随之,对着他说了几句。
“你难道是第一次为官不成?这文官勾结东宫,那可是死罪,虽然我身为皇子,但也不能踩这样的死局,你这一次,如果不是父皇开恩,想来人头都保不住!”
“太子,是卑职疏忽了,不过,这外头的文官,的确是让太子过去赴宴。”
“汗,这群老狐狸,想来又是要让我给他们弄点儿消息出来,我一个东宫太子,哪有那么大的本事,父皇手上还有锦衣卫,真的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太子和文官聚会,显然不是第一次,他之前,显然也是踩着这条线走的,只不过,他的心里头,没有一点儿造反的意思,他和文官私下交回,显然只是为了知道一些朝堂的事情。
他作为储君,之前崇祯十三年起,这天下显然就乱成了一团糟,故此,也是为了这个,他想要为这个国家做点儿贡献。
可也是如此,渐渐的,这关系就变的暧昧了起来。
而崇祯不是不知道这事情,只不过,他不喜欢把事情放到台面上头来。
所以,在回去的路上,那旁边的王承恩,也是站在崇祯的后头,时不时的说上几句。
“陛下,外头的文官此刻勾结东宫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了,这事情,是不是要重视一下?”
“汗,罢了罢了,太子今天的言行,你也是看到了,所以,这样的太子,如何是那种有反意的人,之前的结党营私事情,虽说太子也有错,但念来他多是为了这朝堂上头的大事着想,也罢了。”
崇祯帝不想兴师动众,责问太子,毕竟,这一次的东宫之行,让他也看出这太子的作为,显然,他还是挺开心的,特别是那民生的讲解,更是深得他的心意。
“最近,还是得给朕这太子,找一个好老师,等到朕百年以后,想来,他也能为这国家,做不少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