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梁兴设立忠义社 李纲被劾罢相位(3/4)
李纲说道:“天下大计,在此一举,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前时李纲每有所论谏,其言虽切直,高宗无不容纳,至是,因李纲阻东南之行,奏札常留中不出。李纲又说什么君子、小人不可并立,疑则不用,用则不疑。这话高宗如何爱听?不几日,以李纲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黄潜善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使二人并列为宰相。
河北招抚使张所乞且置招抚司于北京,待措置有绪,乃渡河。当时北京留守、河北转运副使是黄潜善党羽张益谦,为人奸诈,奏张所置司北京不当,又言招抚司置后,河北盗贼愈炽,不若罢之。
李纲言道:“张所尚留京师,招集将佐,今尚未行,不知张益谦怎么知其骚扰?朝廷以河北民无所归,聚而为盗,置司招抚,因其力而用之,岂能说是置司而出盗贼!今京东、京西群盗公行,攻掠郡县,也是招抚司过错么!时方艰危,朝廷欲有经略,张益谦小臣,怎敢以非理阻遏抑制,此人身后必有指使者。”
汪伯彦还用张益谦奏书,诘责招抚司。李纲与汪伯彦争于御前,汪伯彦语塞。
傅亮军行才十余日,汪伯彦等以为逗留,复命宗泽节制,使即日渡河。
傅亮言道:“今河外皆属金人,而立即使我以乌合之众渡河,不知何地可为家计,何处可以得粮?恐误大事。”李纲为其请求,黄潜善等人不以为然。
李纲言道:“招抚、经制,臣所建明,而张所、傅亮,又臣所举荐用事。今黄潜善、汪伯彦阻张所、傅亮,就是阻臣。臣每览靖康大臣不和之失,凡事未尝不与黄潜善、汪伯彦熟议而后行,而二人设心如此,愿陛下虚心观之。”
随后黄潜善又进谗言。
次日,高宗御批与李纲道:“傅亮兵少不可渡河,可罢经制司,召傅亮赴行在。”李纲留御批不发,再上奏札。
高宗看了李纲奏札,说道:“如傅亮人才,今日难得么?”
李纲道:“傅亮谋略知勇,可为大将,今未曾用而急罢之,古之用将,恐不如此。圣意必欲罢傅亮,乞以御笔付黄潜善施行,臣得乞身归田。”赵官家不语。
李纲出宫后,而傅亮竟被罢职。张所带军去了河北。李纲乃再上疏求去。
赵官家召李纲说道:“卿所争论都是琐碎小事,为何这般?只因罢免傅亮,卿就要辞职么?”
李纲道:“人主之职在论相,宰相之职在荐贤。方今人才以将帅为急,恐非小事。臣昨议迁幸,与黄潜善、汪伯彦不同,必被二人憎恨。然臣是东南之人,岂不愿官家东下为安便?若东幸远离中原,后患无穷。愿陛下以宗社为心,以生灵为意,以二圣未还为念,勿以臣去而改其议。臣虽去左右,不敢一日忘陛下。”李纲言罢,泣辞而退。
有门客劝李纲道:“公决于进退之义得矣,而今对官家谗言者不止,将有不测之祸,怎么办?”
李纲道:“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我只知事君之道,却不知顾全自己进退之节。患祸非我顾虑之事,天下自有公议,此不足虑。”
李纲又上书三大事:“一曰募兵,二曰买马,三曰募民出财以助兵费。一曰募兵:熙、丰时,内外禁旅五十九万人,崇、观以来,阙而不补者几半。为今之计,莫若取财于东南而募兵西北。河北之人为金人所扰,未有所归,关西、京东、京西流为盗者,不知其几。请乘其不能还业,遣使招之,合十万人,于要害州军别营屯戍,使之更番入卫行在。二曰买马:“金人专以铁骑取胜,而吾以步军敌之,宜其溃散。今行在之马不满五千,可披带者无几,权时之宜,非括买不可。请先下令,非品官将校,不许乘马;然后令州籍有马者,以三等价取之,严隐寄之法,重搔扰之禁,则数万之马,尚可得也。至其价则须募民出财以助,多者偿以官告、度牒。”高宗看了李纲奏札,诏三省以次施行。其募兵陕西、河北各三万人,委经制招抚司;京东、西各二万人,委本路提刑司。
谏议大夫宋齐愈闻而笑之,对虞部员外郎张浚说道:“李丞相三议,无一可行者。”
张浚问道:“此话怎讲?”
齐愈回道:“民财不可尽括;西北之马不可得,而东南之马不可用;至于兵数,若郡增二千,则岁用千万缗,钱从何处出?齐愈将极论之。”
张浚道:“公若因此谈论李纲,受祸自此始矣。”宋齐愈不听其言,执意弹劾李纲,高宗却不答复。
前时,徽钦二帝北行,金人要立异姓为中原之主,吏部尚书王时雍问于吴开、莫俦,二人微言金人意在张邦昌,王时雍未以为然。正好宋齐愈从金营回来,王时雍又问宋齐愈,宋齐愈取片纸书“张邦昌”三字,王时雍乃决意,遂以张邦昌姓名入议状,张邦昌被金人立为异姓皇帝。宋齐愈论李纲不报,又拟章准备继续弹劾。当时方论僭逆附伪之罪,李纲遣人捕宋齐愈,遂下台狱。
宋齐愈赴狱前,以文书一缣囊给张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