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回不同和议赵鼎罢相 上书直谏胡铨贬谪(1/4)
【不同和议赵鼎罢相~上书直谏胡铨贬谪】
话说次日,给事中张致远对官家道:“不应以向子諲一人之过,逐出潘、常二佳士。”
官家怒,目视赵鼎道:“固知张致远必然缴驳。”
赵鼎问:“却是何也?”
官家道:“张致远与这些人交好。”盖已有先入之言,由是不乐于赵鼎,乃出张致远知广州。天子遂令众人出,使秦桧独留奏事。
秦桧言道:“臣僚畏首尾,多持两端,此不足与断大事。若陛下决意讲和,只与臣议此事,不可让群臣参与。”
天子道:“朕只信你秦桧,便托付与卿。”
秦桧道:“臣也怕不妥,望陛下再考虑三日,容臣别奏。”拜辞出宫。
赵鼎只在殿外侯着,见秦桧自内出来,问道:“帝有何言?”
秦桧笑道:“上无他,恐你赵丞相不乐耳。”
赵鼎见说,别了秦桧回府。
过三日,秦桧复留身奏事,帝意欲和甚坚。秦桧仍然以为不可,言道:“臣恐别有未便,欲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
天子道:“可也。”
又过三日,秦桧复留身奏事如初,知官家议和决心不变,于是取出文字,乞请官家决定和议,不许群臣参与。
赵官家无子,建炎末年,范宗尹造膝有请,遂命宗室令懬择艺祖后人,得赵伯琮、赵伯玖入宫充储君,皆太祖赵匡胤七世孙。伯琮改名瑗,伯玖改名璩。赵瑗先建节,封建国公。帝谕赵鼎专任其事。鼎又请于宫门内建资善堂,令建国公就学。
赵鼎荐左史范冲字元长,充翊善;右史朱震字子发,充赞读;时张浚在长沙,亦荐范冲、朱震可备训导。范冲、朱震皆一时名德老成,朝论谓二人极天下之选。高宗遂下诏曰:“朕为宗庙社稷大计,不敢私于一身,选于属籍,得艺祖七世孙鞠之宫中。兹择刚辰,出就外傅,宜有端良之士以充辅导之官,博观在廷,无以易汝冲,德行文学,为时正人。乃祖发议嘉祐之初,乃父纳忠元祐之际,敷求是似,尚有典刑。顾资善之开,史馆经筵,姑仍厥旧。朕方求多闻之益,尔实兼数器之长,施及童蒙,绰有余裕。蔽自朕志,宜即安之。”
高宗又与赵鼎道:“朕令建国公见范冲、朱震必设拜,盖尊重师傅,不得不如此。”前时赵鼎罢,言者攻赵鼎,必以资善为口实。及赵鼎、秦桧再相,帝出御札,除赵璩节度使,封吴国公。
执政聚议,枢密副使王庶见之,大呼道:“并后匹嫡,此不可行。”赵鼎以问秦桧,秦桧不答。秦桧更问赵鼎。
赵鼎道:“吾自丙辰罢相,议者专以资善为借口,今当避嫌。瑗所封建国公乃小国,璩所封吴国公乃大国,你我可一同面圣,使陛下息了此念。”秦桧一口应承。
二人入宫,及至帝前,赵鼎见秦桧无一语,便道:“建国公虽未正名,天下皆知陛下有子,社谡大计也。在今礼数不得不异,所以系人心不使之二三而惑也。”后数日,参知政事刘大中参告,亦以此为言。
天子道:“姑徐之。”帝乃留御笔俟议,命赵鼎出,而留秦桧。
赵鼎出殿后,秦桧方与天子说道:“赵鼎立皇子,其意陛下终身无后也,臣以为待陛下日后生子,再立储君不迟。”
天子道:“赵鼎安有此理?”
秦桧道:“陛下自会明断。”言罢,拜辞出宫。
赵鼎不同和议,与秦桧意不合,此番赵鼎以争皇子封国之事,拂逆了天子意,秦桧乘间排挤赵鼎,又举荐萧振为侍御史。萧振本是赵鼎所引荐,及入台阁,弹劾参知政事刘大中,刘大中被罢。
赵鼎道:“萧振本意不在刘大中。”
萧振也对他人说道:“赵丞相不待论,当自为去就。”
正当此时,殿中侍御史张戒责论给事中勾涛,勾涛言道:“张戒之击臣,乃赵鼎之意。”因而诋毁赵鼎结交台谏及诸将。
高宗听闻,越发心疑。
赵鼎引疾求免,言道:“刘大中持正论,为章惇、蔡京之党所怨恨。臣议论出处与刘大中相同,大中罢去,臣何可留?”乃以赵鼎为忠武节度使出知绍兴府,寻加检校少傅,改奉国军节度使。
赵鼎辞别官家道:“臣昨罢相半年,蒙恩召还,已见宸衷所向与乡来稍异。臣今再辞之后,人必有以孝悌之说胁制陛下矣。臣谓凡人中无所主而听易惑,故进言者得乘其隙而惑之。陛下圣质英迈,见天下是非善恶,谓宜议论一定,不复二三;然臣甫去国,已稍更改。如修史本出圣意,非群臣敢建言,而未几复罢,此为可惜。臣窃观陛下未尝容心,特既命为相,不复重违其意,故议论取舍之间,有不得已而从者。如此,乃宰相政事,非陛下政事也。”话别乃出。赵鼎罢相为绍兴八年十月事也。
秦桧率执政同僚往饯其行。
赵鼎见张九成,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