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与《岳阳楼记》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腓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少年王勃承恩于伟饯,是所望于群公而登高作赋,写下了千年以来广为流传的《滕王阁序》。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而这个“文”,就是宋朝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所写的、流传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
同样,这两篇文章都是因为一座名楼刚刚修好的缘故而做的篇赋。但从文采、内容、立意等方面来说,这两篇文章的差别,还真是不小。
《滕王阁序》的全文有700多个字,其中蕴含了三四十个典故,如此算下来,平均每20个字左右就是一个典故。而且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优美,处处是名言,处处是丽句。“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志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同《滕王阁序》的文采相比,《岳阳楼记》就逊色了很多。这里面没有优美的词句,它的语言很沉稳,很深远,不像《滕王阁序》那样活泼、那样有意思。
从立意上看,《滕王阁序》所写的主要是王勃个人在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于长风”……而《岳阳楼记》所要表达的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这两篇文章的各个方面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原因有很多。而最重要的原因,无疑是当时的背景。《滕王阁序》是王勃在宴会上即兴写成的,所以他只能看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邀作文章之后,经过了深思熟虑、思前想后才写下来的。
王勃所处的年代虽然是初唐,但也应该接近盛唐时期了。而当他写《滕王阁序》时,又正值少年,风华正茂,年轻气盛,而他自己又的确是命途多舛,所以他的文字写的就是盛唐美景,就是自己的人生,表达的就是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当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时,正值北宋时期。宋朝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所以没有像“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样的景色让作者去写。而且,当时的作者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他的思想程度比少年王勃要深不少,他看问题看得更深更远,他心里装的是整个天下,所以,从他的笔尖流露出的东西,只会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然则何时而乐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