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演绎

第十六章 文侯兴魏(2/2)

不能打猎,但既已约定,便是对猎户也不可失信,言而无信,岂为人乎?”

  “孔子”拍成电影,轰动一时。

  可惜有些人最感兴趣的却是孔子的武功如何,与“南子”有无暧昧关系?程度有多深?

  对他老人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却视为“封建老一套”的迂腐之谈,殊不知这五个字正是做人的根本!

  魏文侯礼贤下士、遵信守义的名声越来越大。

  那些修养高有才能的名儒学者、英雄豪杰感到与己气味相投,人以类聚,也就愿意与他接近。

  再通过相互举荐,一时间投奔魏国的人才济济。

  如田子方、李悝、李克、魏成、翟璜、任座等,都是出将入相之才。

  与文侯或为宾友、或成君臣,出谋划策,各尽全力帮助魏文侯安邦定国,使魏的国势日益强盛。

  据说秦君有一次想攻打魏国,夺取对双方都很重要的战略要地“西河”,大臣们却不同意,指出:

  “魏君贤而有礼,国人称仁,归附者众,皆能人也,未可图。”

  政治影响的威慑力当然具有一定作用,但一个国家的强大,还是建立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

  初期的“法家”李悝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法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思想敏锐,不墨守成规。

  当时的中国社会,仍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基本上是把奴隶当做“生产工具”。

  让他们付出辛勤的劳动却没权利支配收获的成果,只能从奴隶主那儿得一点勉强维持生命的生活资料。

  他们不但是纯粹的“无产阶级”,连人身自由也没有,可以被奴隶主管意的杀死或买卖、赠送。

  所以奴隶对“被迫”进行的生产劳动毫无兴趣,甚至以各种形式的破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奴隶制”已经日益严重的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些有识之士也曾提出过改善奴隶状态的“井田制”。

  即把一大块土地分成九份,中央的一块为“公田”,周围八块为分给奴隶们的“私田”。

  每年奴隶们要先到“公田”上去春种秋收,然后再回去经营自己的“私田”。

  “公田”上的收获归主人,“私田”上的收获归“农奴”。

  “农奴”有了一定的劳动成果支配权。

  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自然有所提高,生产积极性也会提高,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很有好处。

  可惜,据考证“井田制”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大概是奴隶主们感到自己获益少,投了反对票。

  李悝担任魏相后,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逐步把“奴隶”(或“农奴”)转变成“农民”。

  经济上,按人分给一定量的土地,收获的产品必须向主人交纳一定量的“地租”。

  其余的农民自己自由支配,交租的比例为十分之一,称为“什一税”。

  (实际上这个比例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因为国君和主人有权修改。)

  尽管劳动者还要受到很重的剥削,但与奴隶相比,经济状况还是有了本质上的改善,农民的政治地位也得到提高。

  虽然农民属于某一个主人,却已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不再像奴隶那样可以任意杀死、买卖、转让,而且还允许服兵役。

  (“允许”用词不当,其实带有强制性,魏国实行的是“征兵制”。

  但立了军功便升迁有望,使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更非奴隶可比。)

  经济状况的改善,大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

  在当时,粮食是具有决定性的战略物资。

  农产品丰富,国库储备充足。

  农民服兵役,不仅扩大兵源,而且升迁有望,也大大调动了军兵的作战积极性,使战斗力得到提高。

  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为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使魏国进入“强国”的行列。

  “改革”总会触及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李悝也必然遇到强烈的反对。

  但魏文侯看到,作为国君,自己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所以坚决支持李悝。

  李悝也幸运的死在文侯之前,所以才没有得到后来“商鞅”那样悲惨的下场。

  一国强盛,势必形成对邻国的威胁。首先感到不安的,是相邻的秦国和赵国。

  

小说推荐阅读: 没有人比我更懂猎魔待一生我在万界搞破坏叶天传之历劫涅槃我有一个魔法大陆生来彷徨之十年钻石案沉默的囚徒我能进入暗物质世界JUDGEEYES死神的遗言千灵马戏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