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演绎

第十六章 文侯兴魏(1/2)

  魏文侯招揽贤才,富民强军。

  在他的治理下,魏的国力不仅强过赵、韩,在“列国”也居领先地位,与当时楚、齐等大国足以相抗衡。

  魏文侯是魏恒子的孙子,战国后期名噪一时的信陵君魏无忌的六世祖。

  史称他:胸怀大志,勤于国政,谦虚好学,礼贤下士……诸多称颂之词。

  少年时曾师从一代名儒子夏,后又拜田子方为师,更加扩展了知识面。

  卜子夏乃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田子方拜孔子学生子贡为师,于道德学问闻名于诸侯。

  作为他们的学生,魏文侯在当时算是一位高学问的国君。

  不仅自己学问高,他更注重招揽具有各种知识、技能的人才,这是他贤名远播、使魏国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措施。

  国内有位段干木,在“民间”是位大师级的人物,许多人都师从他学习,聚居在他周围,竟成村落。

  他并不开设学堂授课,学生以自学为主,他只似画龙点睛式的指导,就可让学生获益匪浅。

  魏文侯对他的贤名也很倾慕,每经过他的住处,都要“扶轼致敬,以示其诚”。

  就是手扶车前横梁站着,所谓“凭轼而立”意示遥遥致礼,以表尊重。

  然而,几次以重礼聘请,他却总以种种理由推辞,不肯入朝伴君。

  “好,请不来,我就去看你。”

  于是魏文侯便亲自拜访,怎知,前边一叫门,他却从后边逾墙而逃。

  一国之君要见个平民百姓都遭拒绝,一般人都会恼怒,魏文侯却理解为人家对自身价值的尊重。

  但他也很固执,或者说是极度的虔诚。

  干脆在段干木的村子找间房住下来,天天登门拜访,屡屡碰钉子也不怕痛,早已超过“三顾茅庐”的频率,打起“持久战”。

  国君如此礼贤布衣,总得给点儿面子。

  段干木经不起软磨硬泡,不好意思把这“名士”的架子端下去,只得把魏文侯请进家中,从此二人成为莫逆之交。

  后辈的信陵君也喜欢结交布衣平民,大概就是从魏文侯这儿继承的遗风。

  还有一个故事从另一方面展现了魏文侯的人格:

  一次外出视察,途径山边,转过一个山脚,突然与一只大野猪迎面遭遇,双方都来不及躲避。

  文侯情急之下一箭射去,伤而未毙,惹的那畜生兽性大发,呲着白生生的大獠牙猛冲过来,势在报复。

  那家伙皮硬肉厚,砍一刀,刺一刀竟毫不在乎,卫士们阻挡不住,魏文侯也手足无措。

  情况非常危险,忽然从旁飞来一箭,正中野猪左眼,痛得它惨叫一声,人立而起。

  怎知二箭继至,从那张开的大嘴中穿透咽喉,又钻出后脖颈半截,野猪扑地摔倒。

  射野猪的是一位山中猎户,文侯见他箭法精妙,非常高兴,就接受了他的邀请,随到他家休息,以定惊魂。

  那猎户剥了野猪,将肝、肠等煎炒,又煮了一大锅稀烂的猪肉,请文侯和随从们吃饭。

  喝着酒,那猎户告诉文侯:

  “野猪这种畜生,没好箭法惹不得。

  它们从小在河边洗完澡,滚一身泥沙,就把身子在树上蹭痒痒,蹭了一身松树油。

  然后在河滩上打滚玩耍,又沾一身沙子,等晒得刺痒了,就又去树上蹭,又去洗,又去沾沙子。

  天复一天,年复一年,长成大猪后,身上这层油沾沙形成的甲足有一、二寸厚,又硬又滑,可说是刀枪不入。

  它的报复心又特强,伤它不死,认准仇人,非跟你拼到底不可。

  所以不打便罢,打,就得从致命处一下子杀死它,不给它留下反扑的机会……”

  接着,猎户又讲了许多山林中打猎时的险情趣事,魏文侯虽然不是那种久藏深宫娇生惯养之辈。

  但这些故事还是非常新鲜,所以听得津津有味。

  怎奈天色已晚,还有许多大事等待处理,只得回去,临行时执手相约:某日某时再聚……

  这天,魏文侯与几位大臣商议在少梁筑城,以巩固边防等许多重要国事。

  作出决定后将要散朝,忽然天阴降雨,冷气飕飕,便把几位重臣如李克、翟璜等留下喝酒御寒。

  君臣们边喝边谈,酒兴正酣,魏文侯猛地想起今天正是与猎户约定之期,便问左右什么时刻了,回报:

  “将近辰时。”

  文侯推案而起,令侍卫备车赴约。

  翟璜劝他:

  “这么大的雨不能打猎了,何必跑一趟?”

  文侯边穿衣边走边回答:

  “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说推荐阅读: 天高路远人常在云中飞从成为好人开始挂机装逼系统暗夜行人变成女神碾压诸天我有三千恶妖都市守墓世家废材莫名成为了神主修真论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