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演绎

第二十四章 去投名师(1/2)

  岿然王屋,巍巍太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

  一个瘦瘦的青年,却从山下挑着一担水,沿着崎岖小路,向山间慢慢走去。

  别看他身材单薄,脚步却极稳健。

  所以两只水桶摆幅很小,减少了桶中水的泼溅外流,可知他在山中已是担水老手,功夫才练得如此熟练。

  忽然,一个三十左右的汉子挑了两只装着米面油盐之类的小筐,健步如飞地从后行来。

  望着那担水青年的背影,就远远招呼:

  “贤弟,歇会儿吧!”

  不必回头,那青年已知道来人是谁,便把水桶放到平坦之处,坐在一块石头上等着。

  那汉子赶到跟前放下担子,掏出一块烧饼:

  “这是我从镇上买的午饭,给你留块尝尝。”

  那青年笑笑:

  “哥哥还是拿我当小孩子。”

  也没客气,接过来就咬了一口:

  “嗯,是比咱们自个儿做的好吃。”

  那汉子叹口气:

  “唉,在深山老林里能吃到什么好东西?还不及我当兵那时,也比这儿强。”

  那青年倒是知足:

  “能吃饱饭就行,啥好啊孬的?”

  三口两口吃完,就去抓扁担。

  那汉子却拦住他:

  “休急。

  我在镇上听说魏王正在招贤纳士,有一技之长的都会给个官做。

  凭你我兄弟在鬼谷子先生这儿学的本领,当个将军不成问题,咱们的出头之日到啦!”

  他说的这个魏王就是魏文侯的孙子魏茔,在祖父奠定的基础上,他又做了一番努力,竟然称雄一时。

  通过几十年的拼杀,齐、楚、燕、韩、赵、魏、秦在吞并了各自周围的小国后,领土和势力都得到相当大的扩展。

  而可怜的“周天子”已几乎沦落为“附庸”。

  仅仅是为了保持各大国间的均衡,才保留了他的“名分”,其实谁也不把他放在眼里。

  楚国早就称王,其他各大国也没经上报批准,干脆也都先后自封为王。

  魏茔自然也当仁不让,便是魏惠王,后来被迫迁都到“梁”,所以又被称为梁惠王。

  在孟子的许多文章中都提到过他。

  准确点儿说,这个“惠”字是他死后的“谥号”,并没用于生前。

  活着时臣下都尊称之为“大王”、“陛下”、“君主”。

  而后人为了叙事的明确、方便,便在他们生前的事迹中,用谥号做某王、某帝的代称。

  如前之“赵襄子、魏文侯”,后来的“汉武帝、唐太宗”均是如此。

  魏惠王仗着祖宗留下的家底儿厚,志向很大,已不满足于领袖“三晋”,而把目光扫向称霸天下。

  但仅靠政治影响“以德感人”的速度太慢,而且此公在“德”上的修养也远不及乃祖:

  他是通过与哥哥公子缓在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拼杀中夺得继承权,本就缺德;

  又染上那种暴发户人家的大少爷脾气,总瞅着别人不顺眼,非教训教训他们不舒服。

  所以登位后便频频出击,这就需要有更强大的武力做后盾,所以他的注意力重点放在发展军备。

  应该说,他的相国公叔痤还颇有政治眼光,向他提了一个不错的建议:

  “昔年文侯之所以能光大魏国,是因为手下人才济济,文有李克、李悝、魏成、翟璜;

  武有乐羊、吴起、西门豹。

  王今欲重振雄威,还是得多聚羽翼爪牙……”

  魏惠王点头称是,决定学乃祖的榜样,大张旗鼓地招贤纳士。

  但孟子这类专讲“仁义道德”的人才他不愿意用,感兴趣的是那些善于攻城略地、战无不胜的良将。

  话说齐、魏交界的鬼谷山中隐着一位奇人,文武皆通其极,已成“半仙”之体。

  人不知其姓名,只以所居之地号之为“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是卫国人,姓王名诩,他隐身于周阳城一个叫“鬼谷”的山谷中,自号鬼谷子。”

  “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

  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

  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

  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

  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

  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

  鬼谷子早年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请他占卜,他句句应验如神,由此名声大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说推荐阅读: 超级帝国霸业问道人山女帝的心尖宠只要我够硬墨染之我和她的那些年诛仙之持剑青云装逼么?我不会!请合理修仙平凡人生致当初的我们bug妹妹与我闯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