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演绎

第五十二章 建功立业(1/2)

  重赏、严惩,为顺利推行“新法”铺平了道路。

  秦国终于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仓廪充实、增税百万;

  民皆怯于私斗,勇于公战……”的大好形势。

  尤其是按军功、斩敌首级数量授爵封赏的制度。

  秦国是“全民皆兵”,可使平民通过自己的奋斗得到过去连做梦也梦不到的高官厚禄,步入贵族。

  许多军官,甚至高级军官,都是士兵以军功起家,位封君侯,更极大地调动了军人的积极性。

  他们的思想觉悟就是“立功、授奖”。

  平时,自觉地刻苦锻炼,以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

  战争中,则奋勇争先,唯恐斩获不多。

  “勇敢”已不只是军人的一项光荣桂冠,而且已经与个人的实际利益紧密的结合为一体。

  军人的荣耀,体现在他的军衔、待遇和华丽的服饰上,谁还不愿意打仗、打胜仗?

  利益,驱使秦成为“上首功之国”,从上到下的好战之国。

  但是,相比之下,商鞅自己的军功却微乎其微,他几乎还没上过战场,也够不上一个合格的军人。

  按规定,“三年无军功废为庶人”这可是他自己设定的,却没理由不遵守。

  “变法”后,秦的武力迅速增强,为了报复当年魏国攻占函谷关之仇,商鞅要求率兵攻打魏国的固阳。

  一介书生要当元帅?

  秦孝公理解他必需立军功的迫切心理。

  但军人是一种专门职业,并不是任何人、尤其是“外行”带一支部队出去都能打胜仗。

  一旦打了败仗,不但无“功”还要受处分。

  秦孝公迟疑的望着他,不敢批准,商鞅一声长叹:

  “这就叫‘作茧自缚’,‘无功废爵’之政由臣始,臣终不能因此而为庶人。

  臣此去,侥幸立功皆大欢喜,倘若无功,惟以死谢君,实无后退之路啦!”

  秦孝公见他决心如此大,只得召见司马错等重要将领,亲自制订了一套作战方案。

  又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们一要保证打胜仗,二要绝对保证大良造的安全……

  好在此时的秦军已一反昔日那种厌战、涣散的情绪。

  在战斗中猛冲猛打,极其顽强,已是名声在外。

  而魏军自马陵道惨败后始终心情低落,又缺乏能战的将领,所以几战几败之后,竟被商鞅一举攻克固阳。

  总算立了军功,本该适可而止,但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固阳之役,商鞅只是空担帅名的傀儡。

  未划一策,未发一矢,由部下白送他一份军功,坦率的说,没人佩服。

  在一定的环境下,商鞅可以蛰伏、韬晦。

  但争强好胜,在人之上,终是他不可磨灭的本性。

  尤其是在目前的状态下,更不能容忍对自己的蔑视。

  他要让世人看看,不是军人出身,也能打胜仗、立军功,而且是绝对由自己策划、指挥。

  当然,他不是个鲁莽的一勇之夫。

  通过固阳之战,他已了解到大量的战争因素。

  ,同时在考虑,胜利不一定必须力敌,也可以智取,而且还是更高级的战术。

  于是,他再向秦孝公建议:

  “魏失庞涓后,实力大衰,拔固阳,小试牛刀,我们可以乘势收复西河,以振秦威。”

  自从西河地区被吴起夺取后,秦军东出受到遏制,国势衰弱与之关系很大,所以称为秦的切肤之痛。

  若能收复西河,既雪先人之耻,又为日后东扩打开门户,当然意义重大。

  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魏虽受损,但目前与秦相比,仍属强国。

  固阳小城可能没放在心上,要取西河,他能不倾全国之力与秦争夺?

  商鞅当然能理解孝公的顾虑:

  “臣已拟定胜魏之策,主公但等捷报可也。”

  商鞅又率五万秦兵东征,魏惠王着实感到头疼。

  按魏国的兵役制度,凑个十万八万还不成问题,困难的是缺乏符合条件的将帅。

  当初宠信庞涓,排除异己,“庞家军”之外的无论良莠,都被贬斥,全都免职。

  如今庞氏全军覆没后继无人,再想起用被自己无情撵走的那些,又有谁肯来应征卖命?

  魏惠王不仅昏庸还非常吝啬,对于自己认为没有用的人,一定要找个错处撤职。

  不抓起来就对得起你了,生活费一分不给。

  上下对他有好印象的很少,背后谈起,无不恨之入骨,确实没有谁愿意真心为他卖命。

  所以他一连向几位被废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说推荐阅读: 天高路远人常在云中飞从成为好人开始挂机装逼系统暗夜行人变成女神碾压诸天我有三千恶妖都市守墓世家废材莫名成为了神主修真论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