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礼待侯嬴(2/2)
但他既不能改变世俗的眼光,也不愿让他们认为当侯嬴的“陪客”是被贬低身份而感到难堪。
所以只能带着诚挚的微笑解释:
“侯老先生虽不是王室宗亲,没有任高官、享厚禄,但人品、才学之高博。
无忌自以为不能攀比,总想和老先生交个朋友,但又自惭形秽。
今天老先生肯屈尊俯就被我请来,无忌深感荣幸,也望诸位与我同欢共喜!”
既然信陵君都如此评价“侯老先生”,大家当然也得跟着捧臭脚:
什么“久仰大名”啊、“请多赐教”啊等等乱哄了一通。
其实大部分人的心里都在想:
“什么人品、学问!能值几个钱?
你魏无忌想买‘礼贤下士’的虚名,何苦拉着我们来给守城老卒捧场?真是丧气到家了!”。
官越大的越委屈,鼻子被气得越歪,只好拼命灌酒以泄愤。
更可气的事儿又来了。
酒过三巡后,在高潮中信陵君竟斟酒一杯,双手举过头顶,俯首拱送到侯嬴面前:
“谨以此酒为先生寿!”
这可是子侄向长辈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呀!
信陵君乃何人?侯嬴又是何等人?
百十双目光一齐射向这个木籫别发、麻布为衣的“老虬”。
怎么对待“王弟”的敬酒?
连那些忙于狼吞虎咽者也停住筷子。
侯嬴撩袍而起,双手接过,也举与眉齐,以示回敬,然后端平:
“公子礼贤下士之名实已久闻。
一是怕众人为你吹嘘,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再说市井贱民,又已老朽,何德何能忝交贵人、攀龙附凤?
所以就不愿以‘能与公子相往来’为自己脸上贴金,因此对公子的来访都避而不见。
几次之后,见公子态度始终如一、确有诚意,这才开门。
不料公子竟以金、帛相赠,使老朽又怕你终不脱庸俗习气、想用财物人,乃沽名钓誉之辈,并非真心交友。
今日实在盛情难却,便故意摆出倨傲鲜腆之态来试探:
明知时间不早,你高朋满座,急于回府,我偏磨磨蹭蹭。
先在路上睡觉,途中又拐到市场闲聊,让贵公子为我驾车,还晒在烈日之下久等。
从卫士们脸上可以看出心中的愤慨,围观的百姓也会耻笑我妄自尊大、不知好歹。
而公子却依然手执缰绳,像晚辈那样恭敬、耐心地等待。
真正表明了一个贵公子对我这卑贱穷老头的尊重和理解。
士为知己者死!
信陵君,您这个朋友我交定了!”
说罢,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脸上的神情变得傲慢冷漠:
“至于那些瞧不起我的酒囊饭袋。
除了不顾廉耻争权夺利,就是搜刮民脂以供吃喝玩乐,哪里还肯为国为民寻才访贤?
我们这种人若是被那些行尸走肉所接受,倒是一种耻辱!
已叨盛宴,公子,告辞了!”
中国奴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制度森严。
据载,分为十等:
王、公、卿、大夫、士、皂、舆、僚、仆、台,逐级臣服。
“贵贱上下不移”,相互交往,基本限于本阶级范围内。
到战国后期,虽然等级制度逐渐解体,但这种观念却还根深蒂固地盘踞在人们的意识中。
同时,又滋生出“贫、富”的差别。
以信陵君这样有势、有钱、高身位的贵公子,竟俯身屈尊地去与侯嬴这样的“贫贱文士”曲意结交,确实很难为一般人所理解。
因而轰动一时。
这种轰动效应,使信陵君的“贤名”更加远播,天下皆知,几与孟尝君齐名。
倾慕他的人,即使不能投奔门下,得便来到魏国,千方百计,不惜绕路,也要见上一见,以能认识信陵君为光荣。
他的门客,当然越来越多。
不过,光靠“贤名”养不了“食客”几千人的吃、穿、住、用,每天就是不小的开支。
尽管信陵君“食九城之赋”却也有“青黄不接”的情况。
虽然跟哥哥的关系不错,但养门客是个人行为。
国家财政不能负担这笔开支,于是,他想到了夫人的嫁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