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帝略山河

第一章 诣送太学(1/2)

  太祖武皇帝,汝南安城人也,姓周,讳略,字孟经,故周平王之后。祖父浩,父鸿,世仕州郡。鸿举孝廉,官至京兆新丰令。

  太祖少孤,长七尺八寸,貌严正。与母、弟丰等躬耕于安城,然有文武志介,喜读书,通《左氏》,精律令,知兵法,好习五兵,犹擅矛、弓。善下人,少有争附者。时与宗中诸小儿於田陇戏,常玩“军阵”言:“三军闻令!鼓而进,金而收。”

  时人莫知,独宗亲周子洋异之曰:“是子必吾族复二千石!”

  建宁四年,时十七,有冬寇抄掠汝南诸县,侵至公县乡,公聚族少年寅夜击贼,一箭诛首,三箭定乾坤,斩二十余级,犹名震郡中。县召游徼,郡辟贼曹,皆不就。汝南令刘之,举太祖通《左传》,诣太学。

  公族时与同郡袁氏互为姻亲,然公常斗殴于袁术而素善袁绍,多与之论《易》。常语:“《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吾等大丈夫处事当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岂可耕读老于田陇间。”

  汝南许邵评云:“略有故赵马服、孝景苍鹰之奇,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九州春秋——太祖本纪》

  大汉熹平元年,京师雒阳。

  初日始升,晨霞灿烂如锦,秋风轻抚,麦田里的麦穗波浪起浮。满天浮云,日逐高升,烨然变云,有如禽兽,有如蒲莲,视朝日秘环中,有如仙人见。

  驾行车驺行在道,官道两侧则是大片的麦田。

  今年的年景不错,秋雨较足,苍麦伏截,风袭则香热气来。远远地可以看到有三三两两的田奴,光着膀子在其间劳作。

  时至日中,车马过多。有布履诸儒,有绣衣贾人,有皂衣黔首。世不宁、路不靖,行人多佩短刀、长剑。

  行车架到洛永桥,待通关检校。车中有一青年闭视之,右一健壮少年开口:“阿兄,俺有不知,见城牌坊“雒”,此字何不与《左传》言三水‘洛’同。”

  闭目称“阿兄”者,姓周名略,字孟经,汝南安城人。

  周略开口道:“汉以火德王,忌水,故去水而加佳,改洛为雒。”

  健壮少年笑道:“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京师自孝安皇帝以来,外戚、中官多争之;今帝赖王甫、曹节等除窦武始得正位,阉人势盘蒂深固,宦官弄权,父兄子弟皆为公卿列校、牧守令长,布满天下。真恨故大将军窦武、故太傅陈蕃未尽其功。”

  “元福慎言”!周略开目正色:“自光武定鼎天下以来,宦官虽横行乱政,但所为可有窃国之举?”

  “未有。”

  “然外戚可有此心呢?”

  “这?”健壮少年想了想:“姑妄言之,先前有王莽,近有窦、邓、阎、梁。”

  “好!乱政窃国两者孰重?”

  健壮少年,姓周名仓,字元福——周略族弟,其人粗通文字,膂力疾健,善手搏技击。

  “窃国为大逆!”

  周略笑道:“元福颇明也!阉宦刑余之人其实是篡不了国的。再且思之,如窦、邓、阎、梁皆宦官灭之,除梁冀专咨跋扈,其他几个就真的十恶不赦吗?”

  “这...以兄之见?”

  周略以为:“这些外戚诸官未必都是恶人,可宗亲子弟飞扬跋扈、门生仗势欺人,则不免引君主疑之。而宦者侧近君前,譬犹君主之虱也,好阴风点火,趁铲除外戚之际邀取富贵,但谁又能直截了当去捉皇上的御虱呢?所以扫灭宦官非一朝一夕之事,只可就事论事、个案个办,绝没有斩尽杀绝的办法。”

  “事不定之?”周仓疑惑。

  “水至清而无鱼…”周略分析道:“何况现在是一潭浑水!想清就能清得了吗?这些外戚大将军,哪个不是阉人帮忙才能掌握大权的?宦官外戚本为一体,都是日久变心反目为仇罢了!远的不论,就说当今陛下初登大宝时,窦武得以主持大局实有王甫等人相助。说句不好听的,也有卸磨杀驴之嫌。”

  “故窦武诛宦,身所可得大利而已;论殊不亲,为之声援,太傅陈蕃连累罢了。士族所假窦武之势,发于宦官,然武实无强盛!”

  “最重者,窦武不得之兵权于北军五校。”

  于是周略、周仓,议论时事,戍永桥老卒喊道:“车中之人速出!查路引文牒。”

  周略先整衣冠,然后下车,却见其十分英武:一米七八的个子,国字脸,剑眉星目,头裹帻巾,腰间悬挂了一柄长剑。

  周略先看了看关卡四边,发现搜查的特别严格,揖向老卒道:“敢问老哥,今何此严?”

  老卒见其儒饰尚礼,改其前色:“先生不知!太傅胡公薨了,往来吊唁者多,不敢不严。”

  入城则驿,结钱后,周略沐浴更衣,以帖将趋寻袁绍。

  “十年生聚,今方始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说推荐阅读: 噬者末日暖晴传赤暗灵斩诡道倾天盛世敦煌深卿穿越成癞蛤蟆怎么办苟在魔门加点修行长生入梦末世之分裂追求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