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98当村长

陈湖村村委会设在小学后面的一个独院里。

院子一排五间平房,中间是接待室,左边两间一间空房一间仓库,右边两间一间会议室一间办公室。房舍破败,器具简陋,漏风漏雨,急需要修葺改善。

“陈村长,说好的四月初还我钱的,现在都六月底了。”

“怎么也得想想办法,还一部分也行。”

陈阳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不论讨债者如何请求,如何卖惨,如何逼迫,如何威胁,来来回回只这么一句话:

“统一回复,没钱。”

讨债的人最后没招,只得叫陈阳在借条上加注下一次还债时间,才无可奈何的走了。

这是陈阳担任村长半个月以来的第十七名讨债人。

讨债人离开后不久,陈阳将一张事先写好的告示贴在村委会门口的公告牌上:

“致各位讨债人,村里现在没钱,凡讨债者一律请回,莫要浪费时间,明年五月初百分之百偿还,利息加倍。”

贴完告示,陈阳回到接待室,点燃一支香烟,抽了几口,不禁陷入沉思。

他是一个重生者。

前世大学毕业,南下打工从网管做起,先后担任主管,副经理,经理,副总监,总监之职,年过半百之后又做回网管。膝下一儿一女聪明伶俐,老婆勤劳贤惠又节省,有房有车,无债无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谁曾想重生后他却成了一名村长,开始几天,内心一直抵触,但慢慢的也就接受了。

为民解难,为国出力,也曾是他儿时的梦想。

地方虽小,但只要自己肯努力敢拼搏,一样可以干出大事来。

几天头脑风暴之后,脑海里勾勒出一幅美好的愿景,他决定带领全村走上致富之路,把陈湖村做大做强,做巨秋庄第二。

当会计朱祖文呈上村里的帐本,陈阳一下子凉了半截头。

小小的陈湖村,一千多户人家,五六千人口,居然欠债二十多万。

1998年那会儿,二十多万简直就是一个天闻数字,真不知道为啥欠这么多。

原来是个大坑啊,怪不得自己一没钱二没背景,村里却主动邀请自己当村长的呢,敢情当自己是神仙啊!还是病急乱投医?

“陈村长在吗?”

正思考间,外面进来一名身着浅蓝色连衣裙的女子,只见她身形丰满,前凸后翘,颜值爆棚,正是经营村小卖部的年轻寡妇刘雪。

“又怎么啦?”

陈阳无力的应了一声,重生之后,就数刘雪事儿最多,几乎每天要来村部找他一两次,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虽说和美女往来也有些乐趣,但次数太多也烦那。

“我家大灯坏了。”

刘雪装着一幅无可奈何又焦急的样子,胸前两座大山一耸一颤,体量惊人,让人产生疑问,到底是他家的大灯坏了,还是她自己的大灯坏了。

“那你去找李电工啊,找我干么?”

“电工上午去了县里,听说明天才回,我哪等得了啊。”刘雪见村部没人,言语就大胆起来:“没人修,晚上黑灯瞎火的,我好怕,你去陪我吗?”

陈阳喝了口凉开水,没好气的回答:“开玩笑,我一村之长,晚上去寡妇家,不怕被人戳脊梁骨?”刘雪有些郁闷:“陈阳,你就这么讨厌我吗?过来找你,不冷不热的,连茶都没得喝。”陈阳懒懒的回道:“自己倒,又不是没手。”

刘雪拿起陈阳的杯子,喝了一口,对他做了一个鬼脸。“我就喜欢喝你喝过的。”

陈阳不想理她,随手拿起桌上的报纸,一页一页翻起来。最近一段时间,他天天翻报纸,想找找有没有适合陈湖村发家致富的创业项目。

要想破局,必须得赚钱,要想赚钱,必须得找项目,这个道理他很懂。

陈湖村村部除了每年镇里县里拨的一点经费,并无其它收入来源,不要说二十万欠款,就算是日常支出,那点经费也不太够。

但找项目谈何容易,看了几页,陈阳便看不去,透过报夹,忍不住偷偷看了刘雪几眼。

不得不说,刘雪长得真的很好看,颜值,皮肤和身材都是一等一的,根本不像是农村人,甚至不输于当红明星。

可惜名花早有主,刘雪三年前由外地嫁来陈湖村,红颜命不好,三个月前她老公在外面做生意被大货车撞死了。刘雪没有生育,也不回娘家,就守着自家的小卖部,日复一日的生活,也不知道她是啥打算。

从最近半个月的交往情形来看,刘雪对他很有好感。

陈阳对自己是非常有信心的。个头一米七八,高大帅气,身强体壮,非常有阳刚之气。名牌大学毕业,性格开朗,说话幽默,内涵风趣,在大学的时候就有不少女生主动和他往来,只是家里太穷,口袋里捉襟见肘,才没有真正恋爱。

要是在前世,陈阳真不敢保证自己克制得住,毕竟刘雪比他大学时的女生们漂亮得多。

但现在不同,自己作为一村之长,必须得保持良好的正面形象。况且女色只会误事,自己目前的任务是带领陈村走出困境,赚大钱,哪能还没开场,就一头扎进温柔乡呢!

“你在看什么?”

刘雪搬个凳子在陈阳对面坐下,倾身向前,两个大灯放在桌上,丰盈鼓胀,淡淡的香味扑面而来。

陈阳很怕自己把持不住,忙放下报纸,假装去倒茶。

刘雪拿过桌上的报纸,翻了翻,眼睛突然瞪得大大的:“陈阳,快过来,这不是你想要的么?”

陈阳早已熟悉她的装腔着势,倒着茶,懒懒的回道:“说。”

“看啊,这儿有一份报告,说是未来十年,饲养螃蟹是农村最有前景的致富之路。”

“专家预测,2000年前后,螃蟹需求量必然大幅增加,前景可观。”

“水塘养蟹,一年纯收入可达六千元,收入是种水稻的十五倍….”

“哦。”

“十五倍!”

陈阳心里一动,忙接过报纸一口气读完,不由得心潮澎湃。

这报告还真说对了,回想起前世的记忆,1999年前后,当地的确兴起一股养蟹之风,市场销路大开,供不应求,数年之内,螃蟹价格攀升十多倍,因此而发家致富的多不胜数。

“真是天助我也!”

陈阳手握双拳,满眼放光,这真个叫苦思冥想半个月,得来全不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