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上半场
上半场
这个故事要从《血色浪漫》的电视剧说起。那是2005年的春天,我们2001法学院的学生都在忙着找自己将来的工作,谋划自己的未来。有的同学考上了研究生,天天或做着对未来三年研究生有意义的事,或吃喝玩乐,可以说是最幸福的一群人。因为他们至少还要再过三年,才需要考虑将来工作的着落。
我可就没有这么幸福了。我报考上海大学社会学方向的研究生,没有考上,只考了293分,初试线都没过,这也许就是我的命吧。还有一些同学到处找工作,有到本地人才市场应聘的,有到外地人才市场应聘的。临毕业时,感觉到处都是招聘会,大学的前三年好像没见过招聘会。也奇怪,但想想也不奇怪。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也就是关注什么就会发现什么,其他的都熟视无睹。我也去了外地参加招聘会,在一次大雪过后的一天,我来到了烟台,烟台真是个雪窝子,我和高中同学住在一起,住在烟台大学的一个学生宿舍楼里。当时大学没有开学,我们那个年代,非本校人员到学生宿舍借宿,宿舍楼的门卫大爷基本不管。但是的确太冷啦,一夜也没睡好。第二天火急火燎的到人才市场应聘,好像我这个专业在那个年代不好找工作,许多企业还没有多少法律意识,能帮公司挣钱的专业才是好找工作的专业。我这法律专业没有任何优势,只能灰头土脸的返回宿舍。和高中同学李申闲聊了一阵,心想“算了,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我和李申喝了一场酒,就独自奔赴了下一站,这一站没有了故交在身边,也异常孤独。我肩背着提前做好的简历,感觉心里空落落的,看着这十几页简历,内容着重写一些我的各项技能,例如驾驶证B证、计算机2级证、英语4级证等等,还有兴趣、爱好、特长,其他学术成果基本没有,我这大学没有努力,也乏善可陈……
时光回到了2001年9月,入学季。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秋高气爽的时节。我和爸妈来到了海滨名城厦门,简短旅游之后,我就要步入大学了,这是我未来实现人生梦想的地方。有一些好奇也有一些担心,好奇这里有多少乐趣和未知,担心未来生活和学业是否轻松。但,那时的我还是年轻,困惑的事在脑子里转瞬即逝了。逛了一下校园,我打听到学苑餐厅,然后就排着队交学费了,入学6000多元的学费。那个时候,我们出门办事,钱一般都取现金带着,不选择存银行,因为当时银行跨行取钱,跨地区取钱都有手续费,我们的钱都是一点点积攒下来的,取个钱交50-100元手续费,感觉太亏了,所以,我爸妈就把钱取出来,带在身上,最贴身的地方,防止被偷了。我爸妈一直陪着我排队,在离交钱的地方还有十几个人的时候,我妈把钱给了我,我就揣着这滚烫的6000元钱,焦急的等着交给学校财务,生怕交不上钱不让上学。当时的我家庭条件比较好,没有感觉到交这些钱,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来的容易不容易。后来才知道,有些人交不起学费,就选择了退学,然后自学考试,考取了自学本科。我当时还以为这位同学很有魄力,后来我才知道他的人生其实很苦。还有的同学偷偷把家里给的学费没交给学校,而是拿来做了生意,骗了家长也骗了老师。比如,厉文栋同学和王占峰同学考察了一下,自认为每个人入学后都要买英语词典,以备英语学习之需。就去旧货市场大批进货,然后在同学中买,结果我认为是赔了。过了好长时间,我还能经常听到别人说,他们几个人一直被老师追着要学费……但事后也化解了,或按照困难学生等政策减免了,我不清楚之后的经过了。这件事也说明我年轻时候吃的苦不多,不了解人间百味,所以才这样对钱没有概念,随用随要,没有受过难。后来的人生路,让我发现许多苦早晚要吃。渐渐吃苦碰壁多了,我有了感悟,所以我想等我有了后代,我要告诉他们,人生成长的苦还是早吃为好,因为没有人能陪你一辈子,人还是要自己成长,这是后话。我考上的专业是高分子材料,是化工学院的一个分支专业,我对这个专业真是一无所知,也困惑这个专业将来怎么变成一个工作岗位,成为我一生的饭门?但没有办法,考了601分,这个分数在江苏这样的考试大省,不上不下的,同分数的同学就有5-6千人。也是没办法,我大学第一志愿选的国际贸易,觉着听起来高大上,选的扎堆了,结果第一志愿被刷了;第二志愿选的计算机技术,结果同样是超级热门,果断被刷了;第三志愿选的是法律,这个在我填志愿表时,觉得就是选着玩,我开始盲目认为第一志愿,再不第二志愿肯定录取了,第三志愿只不过是填填表,也不太在意,结果这第三志愿,也被刷了!填表时,我选了服从调剂,就进了这个专业。入学后,我们同学间一打听,才知道所有人都是调剂来的,可见“命”相同。志愿选成这个样子,我认为一是我们这一代人,高考前十多年只知道应试备考;二是没有任何兴趣爱好的培养,以至于在大学专业选择上,对各个志愿只停留在名词解释的层次,撞车就成了必然。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选了服从调剂,就干呗。多亏我家里给找了个亲戚,给大学打了个招呼,说给问问想不想干个系干部,我说那就干个班长吧,这还很有吸引力。当时有两个同学,他们是厦门本地人,也是被调剂了,一个叫孟茜,一个叫张弢。孟茜也认识大学里的人,刚报到,军训没两天,她就问我想不想干班长,我当时挺奇怪的,她也是新生,怎么像个校领导似的。但转念就明白了,原来她认识的人比我家里认识的猛多了,我这个班长能不能干,要看她同不同意。我当时心想还是干班长有意思,就给孟茜说“想干班长”,孟茜看来是同意了。后来,孟茜就干了副班长,这是我们两个的小秘密。后来没过多久,孟茜和张弢都去了美国留学,的确是家里有钱就豪横,专业不好,直接就出国。这对我这种家里条件算好的来说,也是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社会中,我算个“毛”,真实的情况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后期的大学生活,我也经常体会这种极富和极穷的人生,有时我们这些人可能永远是平行线,没有交集。孟茜她们的走,在全班引起了一阵小小的涟漪,但是美国太远,我们没有办法联系,也就渐渐断了联系……
我们的幸福生活,还是要自己续写。军训完,没过多久就选系干部。我们班的同学都被我影响了,我们都感觉为班级服务就好,系里的干部都是为系里干工作,没啥意思,都不报名,特别是我怕耽误“学业”,也不想身兼数职。后来,我们就只干自己班里的事,其他系里的干部都留给了化学工程专业和轻化工程专业的同学,这两个专业的同学,我已经一个也不认识了,主要原因就是接触少了,没有交集。
想到这里,我又明白了“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句话的深意。仅拿我们大学生来说,当时我们那一年几百万的同年同学都在经历自己的大学生活,没有一个人不在绽放着自己的年华。我有我的经历,你有你的过往,都非常的丰富和生动。我的经历是一本书,你的过往也是一段故事。传给后人的历史或许有我的记录,也或许有你的言传……
那是一个扩招的大学时代,国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让过剩劳动力推迟几年就业,所以各个高校创造了这么多专业。许多是我们在上初中、高中期间根本不知道的专业,现在就成了我们未来求生的专业,真是突然加之,不知如何是从。我们这一届大学生在这个社会真像是小小的一片树叶,跟着国家这艘大船在历史的汪洋中远航。没过多久,我们整个化工系开了一个庆祝国庆的晚会,我们班也要准备节目,我也积极参加,有一个师兄唱的歌就是“众人拾材火焰高”我记得太深了,“一颗小树叶,难渡汪洋海,众人拾柴呦,开动大帆船……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这个演出准备阶段,有一位师兄还教我一些礼节,例如如何鞠躬。他边做边教,一个手臂优雅的甩到身前,另一个手臂慢慢地背在身后,面带感谢或尊敬等等表情,弓腰,扯脚,低头,深鞠躬,然后再起身……这可能是西方的鞠躬姿势,我也是边学边体会,心想社会如此奇怪,连鞠躬还搞得这么洋气,让我有一种前十几年白活的感觉。还有一个学长在晚会上唱了黑豹的歌:“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相遇相识相互琢磨……终究有一天你会明白我……”,这个歌我没有听懂,但感觉挺好听的,大家都跟着一起唱,现场的演出氛围也达到了高潮。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们都有着很大的变化,我们那个年代,可以说在初中、高中主要工作就是学习,其他一切归零。兴趣爱好不说,就连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非考试课程都几乎全部减掉。中学阶段被压抑这么久,大学开始释放自己了。过去在朋友交往中扭扭捏捏的同学,都选择了主动尝试,谈恋爱、搞联谊、组建老乡会、兴趣社团等的很多。我也是没有掉队,在第一学期参加了一个社团活动,有个大哥叫李富民,他带着我,宣传艾滋,记得当年宣传主题是“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I care,and You?)”这类活动,在外国可能很普遍了,每年都有各式各样的主题活动,类似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等等,但在我们那个时代,组织这类活动,特别是宣传预防艾滋病,是挺超前的,思想也是很先进的。鉴于此,我当时还专门去了医学院找李大哥,了解他为什么学医,还有对人生、疾病、性等的认识。我当时很佩服他,在还是学生的年纪,怎么会有这么强的社会公益心,还有这么大的勇气尝试新事物。这次公益活动,主要目的是想让我们大家不要不在乎自己的健康,要学会保护自己,明白如何避免或减少艾滋病的传播等等。我当时对艾滋有了较深入的学习,特别是学习了传播的方式,中国艾滋的现状等。当时听说,HEN省因卖血有大约150万人得了艾滋,我真是很同情这些穷人。他们因为穷,选择了卖血,但这些人都是善良的,他们没有进行***等行为,只是因为卖血设备没有按安全流程操作,导致了交叉传染,挺可怜的。但,事后我发现宣传效果很一般,好多同学都很忌讳,另一些同学也满不在乎。在那个年代,我的确改变不了别人,但是,我能改变我自己,那就是洁身自好。老乡会也是我积极开展的工作,我的好多同学都是在老乡会认识的,那个时候,我们都变开放了,也都想敞开自己,和社会来一个亲切的拥抱。这在老乡之间,更是有种亲上加亲的感觉,老乡们经常聚会,畅所欲言,许多人还借这个机会,谈上了恋爱。我因为积极联系,纽带作用好,被上届老乡会长定为了本届的老乡会长,我也没有辜负老乡们的信任,做好了传承,将老乡们的感情维护的非常融洽。就这样,第一学期在欢声笑语中度过着,在还有几天就要放假时,我接到了调整专业的通知。这对于我来说,真是过于突然。因为这段时间,我和兄弟们处的很好,也有许多好的待遇马上就要来到,比如,入党、担任系干部等等。前期入学时想调个专业,后来说不能调,也就忘了,现在,接通知说可以调了。但是,我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也不想调了。没有办法,碍于说过的话,只能硬着头皮去调专业了,我选了法学,没有选医学,因为感到医学院距离较远,选法学还在一个校区,还能回来和兄弟们相聚。结果就带着许多不舍调整了,好像也没有多么不顺畅,同学们对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好,法学院的同学也很接纳我。只是前半年的感情太深,我不知道如何进行角色转换;同时法学院同学,他们之间在第一学期形成的感情也很深,所以后期我进入法学院,感觉已经不能融入很深了,也没法找到当年的感情了。我日后多年,天天想着就是回高分子专业,和那些老同学相聚,不是打牌就是喝酒。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人以类聚物以群居,在原来的地方有人接受我,我很感谢,但是在法学院,没有几个人能玩到一起,也没有共同的爱好。这些年,说实在的很痛苦,我也不知道做错了什么,好像只是离开了最初的朋友,让我就像脱离了组织似的,这也对我影响很深。这段时间,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人是社会性的,必须在一个组织中,要适应环境,融入组织,这样组织才能保护你,任何游离于组织之外的人都会被各个组织打击,在组织面前,任何个人都是渺小的。忘了告诉大家,我的名字是钱长志。我高分子专业的朋友有李二刚,隋文生,郭立辉,黄刚,赵子严,甄曲超,金东功……高分子专业的朝朝暮暮好像是一页书,翻过去了。
新的生活又开始了,我必须更加倍的努力面对,因为我要补学法学院第一学期开设的几门课,并且补考成绩要达到60分。我对法律一窍不通,特别是第一学期学了法理学、宪法学等,这些天书我自己硬啃,真是可笑至极。刚去的一段时间,我疲于应付,学新课,补旧课,好像是法律更多需要语文功底,我很不适应,特别是考试更多需要背诵,这又是我的弱项,真是非常痛苦。我无处倾诉,也没有更高的眼界或层次,不明白如何应对。还好没过多久,我新的生活从《黄河大合唱》开始了。那是法学院组织的一次庆祝活动,庆五一劳动节。我们组织了方队参加阅兵,还排练了《黄河大合唱》,我都参与了,需要参与的集体活动,我都比较积极,因为在那个年纪,什么事都想参与一下。但我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参加任何特长班,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弹琴啥的也不会,和其他的同学一起搞活动,只能参与,根本无法指挥。当时一位同学叫杨日敏,他就既会唱也会跳,也是一名不错的指挥者。我很是羡慕,可是后来我也努力学习了一些,发现人生一世,错过花期就错过了一辈子。比如学了吉他,不舍得报班,感觉太贵,就自己买了二手的书,借别人的吉他练,结果很明显是半途而废;学了跆拳道,也是不舍得报班,自己找薛飞,让他教我。他是蓝带,我感觉挺厉害的了,但这种学纯靠碰时间,也没有器具,后来学业越来越重,我也老胳膊老腿,很明显,只能半途而废;后来自学了网球、乒乓球、篮球还有书法等等,都是有始无终,草草收场……
我这换了法学专业,过去的化学老师都不曾再相见了,唯独我的英语老师还是我到法学院的英语老师,老师名叫赵红霞,长得非常漂亮,在英语学习上也非常关心我。但是我英语和其他多数课程都不是很争气,我一说英语就只知道背单词,可见成绩非常一般。也没有什么办法,每星期有许多英语课,赵老师也布置很多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的作业,许多同学也不做作业,只复习四级考试的知识,但绝大部分人都一次性考过了。我可就惨了,我也不预习和复习课程,也没好好准备四级,结果第一次考没过。还好赵老师还在给我们上课,都大二了,我一看还有一年的时间,慢慢准备吧,要等到大二下学期才能考,我慢悠悠的准备,天天学完给没学似的,天天重新开始,背单词一直没背完A,其他的阅读理解,听力更是一塌糊涂,临近考试,我也紧张了,但没有用,欠缺太多了,无从下手。意料之中,大二还是没考过……大三我们已经没有英语课了,赵老师还是关心着我,找人打听我考没考过,也替我担心,但考试老师是不能替我的。我们那时候,英语是必通过课,学校定的,我心想辛辛苦苦这些年,如果因为英语,毕不了业,都对不起我的父母、亲戚。因此,破釜沉舟,从头学起。我真是为了英语,放弃了所有。我只能在别人谈恋爱、准备六级、准备各种证书,准备考研,逛街吃喝游玩等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心情干,除了天天学英语。最后一次的四级考试,在我的万般纠结中还是如期而至,这次再不过,我就拿不到大学学历证书了。但还好,不管上天眷顾,还是我努力得法,我终于考过了,成绩是69.3分。这个分让我久久难忘,我记不得当时激动地哭了没有,但大学三年已经过去了,想想我的人生真是太痛苦了,别人可以轻松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