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南唐三主
先祖(烈祖)李昪的钦陵(原名“钦陵”。后为避后周开国皇帝郭威之父郭简的“钦陵”之讳,遂改称“永陵”。根据陵墓内发掘复原的玉哀册,证实其陵为“钦陵”)和中主(元宗)李璟的顺陵,被称作“南唐二陵”。位于南京中华门外的祖堂山西南麓(今江宁区东善桥王家坟村),距NJ市区20多公里。这两个陵相互毗邻,东依红山,北靠白山,西临山谷,而南面是开阔的山坡地。从远处看,群山犹如一条巨龙,祖堂山乃龙首,“南唐二陵”正位于龙口位置,显然,这是皇家精心选择的风水宝地。钦陵和顺陵均封土为陵,陵冢呈圆形,陵门坐北朝南。当地百姓称为“太子墩”。
“南唐二陵”于1950年被发现,1950年至1951年间,由南京博物院进行科学发掘。因年代久远,地面建筑早已不存。地宫虽在宋代就被人盗掘过,但仍出土了陶俑、陶兽、陶禽等陶瓷器,以及铜铁、漆、木器和玉哀册等文物,“南唐二陵”共出土文物640余件。此为建国后发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其文物为文化艺术史上的珍贵资料。
李昪与其元敬皇后宋氏(宋福金)合葬的钦陵居东,建于天福八年(943年);李璟与其皇后钟氏合葬的顺陵居西,建于建隆二年(961年)。均由南唐大臣江文蔚和韩熙载设计。李昪陵建于南唐国势强盛时,故规模较大,随葬品较丰富;李璟陵建于南唐国势衰弱时,规模略小,随葬品亦不丰富。
李昪钦陵
钦陵全长21.48米,宽10.45米,包括前、中、后3间主室和10间侧室。前、中两室及其所附4间侧室是砖结构,后室及其所附6间侧室是石结构。墓门及前、中、后3个主室都仿照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木结构建筑式样,在壁面上用砖砌或石雕成梁、桥、柱子和斗拱,再用石青、石绿、储石和丹粉等矿物质颜料在其上绘以鲜艳的彩画,图案多作牡丹、莲花、宝相(佛的庄严形象)、海石榴(一种典型的陶瓷器装饰纹样)和云气纹等。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这是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附属在柱枋部分的彩画遗迹,在建筑史和艺术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中室和后室之间有甬道,在甬道口的中室北壁上方,横列大型的双龙攫珠的石刻浮雕,下方的左右两侧各置一尊足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刻浮雕武士像,原均敷金涂彩。后室的室顶为巨大青石条砌成的叠涩顶,上面绘有彩色的“天象图”,包括日月星辰100余颗。可惜这一幅“天象图”在1956年重修时,作了大揭顶,这幅千年天文图今已无存。不过当时临摹作品仍由有关单位保存。后室地面的青石板上又雕刻着蜿蜒曲折的江河形状,象征着“地理图”。这种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陵墓内部装饰,是秦始皇陵以来帝王陵寝的装饰传统。后室的中后部有石砌棺床,棺床的侧面有行龙浮雕,并用浅刻的卷草和海石榴花纹作为棺床平面的装饰。
钦陵前、中、后室所附的侧室内均有放置随葬品的砖台,原置的金、玉、铜、铁和陶瓷质的器物均被早年盗墓者所掠走或破坏。考古发掘所得的劫余器物以玉哀册和陶俑像较为重要,前者刻字填金,标明了该陵的陵名及下葬年代;后者有数以百计的男女宫中侍从俑和舞俑,以及各种动物俑,亦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见。
李璟与光穆皇后钟氏合葬于顺陵。顺陵长21.90米,宽10.21米。有前、中、后3间主室和8间侧室,但均为砖结构,后室入口处无双龙及武士的浮雕,后室的室顶有天象图,但地面上无石刻地理图,棺座上亦无龙形浮雕,这反映了当时南唐国势己衰。但此陵3间主室的壁面仍有砖结构的仿梁、枋,柱子和斗拱式样,上面同样绘有牡丹和卷草等彩画。劫余的随葬品亦以陶俑和玉哀册为多,但质量和品种均不如钦陵。
李璟顺陵
1956年以来,NJ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南唐二陵”进行维护和修葺。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南京旅游景点之一。
主要参考书目
1、(唐)李延寿:《南史》
2、(南唐)史温:《钓矶立谈》
3、(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
4、(北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
5、(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6、(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
7、(北宋)蔡居厚:《诗史》
8、(北宋)郑文宝:《江表志》
9、(南宋)马令:《南唐书》
10、(南宋)陆游:《南唐书》
11、(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
12、(南宋)无名氏辑,王仲闻校订:《南唐二主词》
13、(元末)脱脱和阿鲁图等:《宋史》
14、(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15、(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全唐诗》
16、(清)董诰等纂修:《全唐文》
17、(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18、(现代)史仲文:《中国全史》
19、(现代)唐圭璋:《全宋词》
20、(现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8-1):《李煜词集》
21、(现代)邹劲风:《南唐国史》
22、(现代)叶嘉莹:《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附3:南唐三主简表
庙号谥号
(史称)姓名
(在位时间)年号起讫时间
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先主)李昪
(937—943年)昇元(7年)937—943年
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中主)
李璟
(943—961年)保大(15年)
943—957年
中兴(1年)
958年
交泰(1年)
958年
使用后周太祖郭威的年号:
显德(3年)
958—960年
使用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
建隆(2年)
960—961年
—吴王
(后主)
李煜
(961—975年)均使用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
建隆(3年)961—963年
乾德(6年)963—968年
开宝(9年)
(李煜用了8年,截止975年)968—976年
后记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千古传诵的词句,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知道作者是谁的,也许要打些折扣;而知道写作年代和背景的,恐怕就不是很多了。这对一般读书人来说,或许只是一种遗憾,但是对南京的读书人来说,也许就应该说是一种欠缺。因为1070多年前,南唐就建都于南京,李氏祖孙三代三位皇帝有两位皇帝的陵寝建在南京南郊,俗称“南唐二陵”。再说南唐传承的不仅仅是历史,更重要的还有李后主的词作,可谓是中国国学中的经典,这就是我们想写《闲聊南唐三主》的主要动机。
在阅读了有关南唐的史料之后,又先后几次去“南唐二陵”进行实地探访,始知“南唐二陵”是建国后发现发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原先的那个“动机”便转化成了“动力”。适逢2010年是“南唐二陵”发现发掘60周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南唐及其三位君主,我们终于将“动力”变成了“行动”,并开始着手写作此书以资纪念,同时将有关南唐的历史和“千古词帝”的故事娓娓道来,以飨读者。
在成书过程中和出版之际,我们要感谢卢海鸣博士对书稿的精心指点。感谢NJ市旅游局刘瑜女士的大力帮助。同时还要感谢黄发长、管日辉、邹尚、高安宁等好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NJ市旅游园林局汪振和局长在百忙之中为《闲聊南唐三主》所作的序言。
鉴于笔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全书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