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浪漫青春 二十年前的你

第八十三章 躲进书里

二十年前的你 云心若诗 7001 2024-08-28 09:03

  --------------------------------------------------------------------------------------------------

  日记:

  .

  2001年5月8日……星期二……晴

  .

  好久没收到小点子、苏小鹏和春生的信了,想必都忙于高考备考,腾不出空来写信吧。前几天劳动节放假,去苏小鹏家没碰到她,给她留话,让她有空到家里来玩,她也没来,想必是高考前的事太多了吧……

  放假期间,我的事也不少,除了陪表弟打球,妈妈还非要拉我上街给我买衣服,说上大学还是需要两身像样的行头。买衣服是好事,可上大学的事还没谱,万一没考上或没考个好大学,这衣服不就成了现成的被念叨的由头?而且跟妈妈逛街买衣服可不是件轻松的事。通常我喜欢的不会买,妈妈会找各种理由给它们扣上“丑”、“奇装异服”之类的帽子,或者直接对我进行“臭美”、“九精八怪”之类的人身攻击;而妈妈要买的我看不上,在试穿环节我会各种不配合。在样式上我俩不存在大的分歧的衣服,大概率会被卡在价格上。经过多年训练,我已能在看过标签后和妈妈默契一致地笑着回应服务员:“再看看。”这么多年了,每次都乘兴而出,败兴而归,毫无意外。

  我厌倦了每次买衣服的折磨,摆出乖巧的样子说不用买,不用花不必要的钱,穿原来的旧衣服挺好,说不缺衣服,说没有看得上的,说要在家写作业,说她的冰棍摊子要人看守……无论说什么都打消不了妈妈拉我去逛街的心,只好跟她一起出了门。一下午逛遍了街上卖衣服的店铺,一件没买成。妈妈一副任务没完成下次接着再来,不买到决不罢休的架势,我终于放弃自己的坚持,同意了买妈妈看中的T恤和休闲裤。不知这妥协能否算是种智慧,还是单纯的软弱。

  现实生活的压抑、无法抗拒又无力改变,只能让人逃离。对学生而言,躲进书里是一个绝好的方式,书像一个时空隧道,带我们进入作者塑造的另一个世界,通过文字猜测作者是怎样的人是我看书的另一附属乐趣。我又开始看各种闲书了。

  《痛并快乐着》看了大半,白岩松在里面记录了许多他的人生经历、新闻人的生活以及他眼中的世界。文字平实、不华丽,但时而观点犀利、独到、引人深思。他记录的奥运、香港澳门回归之类的大事件,与我生命中的某一刻同步过,我有的烦恼、迷茫和纠结他也曾有过。他不只是严肃光鲜的媒体人,也是普通的凡人,有幽默活泼、追求时尚的一面。他说阅读、足球、音乐是他逃避现实的方法。我深有同感!打球、跑步,运动到精疲力竭,忘我地拉二胡,原来我骨子里是想逃避些什么。这书看起来感觉很熟悉,像在看日记,当然他的“日记”比我写的好。他看到的世界与我不同,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迷茫的方式与我不同,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也有让我跳出既有思维反思的地方。他像一位素未蒙面的好友,分享自己的挫折和迷惑,又像一盏明灯,以自身的经历指明了某个前进的方向。

  .

  2001年5月11日……星期五……晴

  .

  昨天和丁静去阅览室看到一本散文集,写得挺好,可惜时间有限,我只看完了前两篇。

  《悲伤的小号》作者说他喜欢悲伤——淡淡的悲伤,人在失意悲伤时最能接近诗的意向,只是对于现代人来说,这已成了一种奢侈品。他说重精神感受、轻物质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越来越少,让他有些悲伤。

  每每考试后,我心中都有淡淡的悲伤。我与浩浩荡荡的求学大军一齐向“大学”的独木桥进军,行进中时常忘了自己,物质感官也早已退化,山珍海味还是萝卜白菜在完成填饱肚子的任务上,并没区别,过桥的终极目标却也仅仅是相对长期稳定的物质生活而已。矛盾不?扭曲不?南辕北辙不?我赞同他所说的重精神、轻物质,但这对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来说没有意义,对于没有倚仗的人来说,先要活着,然后才有权谈物质或精神。与生存相比,这悲伤反而成了文人的矫情与虚枉。

  可悲!谁可悲?

  根据学校一向的尿性,下午的体育课大概会是高中生涯的最后一节体育课了。艺婷为去见四眼,已早逃了课。体育老师按惯例,从器材室拿了些球出来之后就消失了,让我们自由活动。大操场旁的篮球场早已被男生们占据,大部分女生回了教室,我和尤友玲拿了个篮球,去小池塘旁的篮球场练投篮。

  小池塘旁的篮球场四周没有护栏围挡,我投篮后没及时跑去拣球,球顺着场边土坡滚到了池塘里。到塘边一看,塘里飘着两个球,我们的球离塘边近些,另一个球是一群男生的。看他们说话稚嫩、慌乱的样子,大概是高一的学生。他们拿着长长的竹竿望球兴叹,球已超出竹竿所及范围,飘到了塘心。我观察了一下池塘驳岸和四周情况:池塘水面离驳岸顶约一米二至一米三的样子。塘边水位浅,隐约能看见池底,离驳岸近处有一掌大小、高于水面的小石块,石块旁的塘壁有个洞,大小能把手伸进去。我让尤友玲找男生们借来竹竿,把球往边上赶,自己则顺着驳岸边慢慢下塘,一脚悬空、一脚踩在高出水面的石块上,一手伸进塘壁的洞里,抠住洞内侧凸出的石头固定住身体,一手去够尤友玲赶过来的球。

  捡到球上岸,看他们还一筹莫展地围着商量怎么办,一个男生打算爬上塘边枝杈伸向塘心的一棵柳树。这方案一看就不可行,且不论那伸向塘中的枝杈能不能承载一个男生的重量,有没有安全性的问题,就算在树上用竹竿拨球,竹竿的长度也是不够的。看他们挠头的样子,我忍不住冲他们喊:“你们去多拣些石头,统一投扔到球的那边,靠水波把球荡过来,荡到刚才我捡球的地方!”“石块?”男生们楞了会便明白过来,纷纷去找石块打水。我再次下塘捡球,这次驾轻就熟,动作迅速很多。

  这时正碰到金燕和王晶晶从一旁经过,她们惊讶道:“哎呀!你干嘛?别……小心!”

  我甩给她们一个笑脸,说:“放心,没事!”

  把球递给高一的小男生,他们客气、羞涩地道谢,随后便听到金燕和王晶晶一唱一和地教育:“你们怎么搞的啊?让女生帮你们去捡球?”“是啊,有没有点男人样?……”我心里倒很是开心和满足,满足于我能快速想到解决办法,并打破人为划定的男女壁垒,果断决定帮他们;满足于我能想做就做,主动跳下塘,不当娇气的“小家子气女生”,什么都怕、什么都不做,让人供着;满足于在关键时刻我是一个能帮人一把的有用之人。这是件小事,但由此产生自我认定,足以。

  开心没一会,拿着球回到篮球场,却发现场地被人占了。我和尤友玲跟他们一起投篮,却被他们要求离开,说我们影响他们打球。这很可能是我高中时代的最后一堂体育课,我不想把时间耽误在校内到处游走、找场地上,于是好好跟他们解释道:“我们之前就在这打,刚球掉到池塘里去捡球了,对面半场的男生就是刚刚跟我们一起捡球的,他们能作证。且不论先来后到,一起打个球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领头的男生翻着白眼骂骂咧咧地说他不跟女生一起打球,仗着他们人多就上来撵人。刚帮着捡球的男生们畏畏缩缩地聚在对面半场,什么也不说,远远望着我们这边。尤友玲一面拉着我走,一面说不跟他们一般见识,去我们班男生的场子玩。

  从进入这个学校开始,老师们对体育课不重视,我们自己也不珍惜,在体育课坚持运动的女生一直寥寥。上课没有足够的篮球场,想活动胳膊腿只能看谁先抢占到场地,女生永远只能混在男生的半场里随便拍拍球。三年了!作为毕业班的女生,我们在自己最后的体育课上竟被学弟驱赶。不愿高中生涯的体育课结束得如此窝囊,我心中顿时火起,拽住尤友玲,梗着脖子大声说:“我们就在这,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他打球没本事就找场子和人的歪,要是他球打得好,也不必在乎有没有我们在这打!”我说着用眼神狠狠地盯住那个嚣张的领头男生,和尤友玲不顾他们的牢骚和抱怨,自顾自地玩起来,没一会,那人便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没了脾气。

  唉!这世道,外强中干的人真不少。遇事指望别人靠不住,一切还得靠自己。

  .

  2001年5月13日……星期日……大风

  .

  似乎我每日所记都是些琐碎的事,平淡的生活,平淡的人。也许平淡才是人生的真谛吧!可十几岁的年纪,谁又会甘于平淡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三毛……的书。翻看了些许片段,其中大部分记录的是“我”与荷西的故事。看着看着,我脑中现实和虚构的边界开始模糊。笔者三毛真的就是“我”么?或者“我”是虚构的小说人物?三毛真的有一个西班牙丈夫?且不论文字里有多少真实、多少杜撰,“我”与荷西的爱情故事却真真美得令人向往,六年的婚姻又短暂得令人叹惜。荷西与“我”心意相通,送奇葩的骆驼头骨当结婚礼物竟能送到对方心坎上;相爱的人下厨做个粉丝,也能吃出“三翻两抖”的有趣故事;两人一同探寻奇人异事、一同历险、一同受苦、一同苦中作乐……三毛文笔朴实、幽默,琐碎的生活细节和对话也写得甚是有趣,笑着笑着我又怀疑起来。现实中,贫困潦倒的婚姻双方面对个人错误真能幽默地说两句话一笑了之,而不是相互指责、把日子过成一地鸡毛吗?普通人的生活真的会那么离奇、跌宕起伏、像小说情节一样吗?

  “我”与荷西不像夫妇,他俩互不侵犯、互不占有,各自保持独立自由的关系也很令人羡慕。现实中,太多人把爱与“占有”等同,我似乎也无法例外。三毛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得那么美,美得过于虚幻、超脱,我无法相信它是真实的,怀疑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在食堂遇到陶然,点头、打招呼,然后各自离开。这是数日来,我们仅有的交集,仅此而已,心里有些怅然若失。这不是我想要的吗?到底觉得失去了什么?……

  .

  午间放学时,保卫处处长在校门口检查校园卡,推着自行车的人自由出入,一个没推车的男生被拦下来。“我是走读生。”男生着急地说,语气还算和缓。

  “我看不像!卡呢?”处长一副猫捉老鼠的鬼样,上下审视着。

  “卡在教室里,我有急事!”男生急忙辩解。

  “有什么急事?把卡给我看!”处长威吓道,怒目圆睁瞪着男生,仿佛在说:“别在我眼前玩花样,我火眼金睛,谁也逃不出我法眼。”

  面对处长的怒视,男生并未退缩,反而怒了,吼起来:“我真的是走读生!我赶时间要去买东西——今天是母亲节!”

  “都什么时候了,还‘五一’节?!给我看卡!”处长气势不弱地反吼回去。男生见其不依不饶地说不通,赶紧转身一溜烟地跑回教室拿卡。

  故事结束,落幕。

  何斌他们这些安保委员与保卫处长混得熟,平日里给处长递两根烟,说两句好话,睁只眼闭只眼,住读生也会让他们出去。今天这男生不会说软话,注定要多跑几步路。这个“大孝子”倒是提醒了我今天是母亲节。我这个女儿不孝,不仅没为母亲做任何准备,甚至忘了这茬。想想能空出来的时间,看看空空如也的兜,知道了也做不了什么,只能作罢。

  夜间刮起大风,飞沙走石,落叶、纸片和各种垃圾打着旋儿在空中飘摇。老远看见在漆黑一片的校门口外站着个一袭白色西装短套裙的女孩,身材高挑,齐耳短发把脸遮得仅剩下长方形窄窄的一条,两眼也各遮了一半,看不清脸。她两臂交叉紧紧抱在胸前,细细的腿杆紧紧并拢,撑在空荡荡的短套裙下,越发显得她瘦。

  丁静告诉我那是万念后我才认出她。两人一同上前打招呼,好奇她怎么这时一个人出现在这里,她浅笑一下,轻声说:“来接我妹妹放学。”

  夜风凉得让人发抖,回家路上,我和丁静皆好奇:我们知道小学时她并没有亲妹妹,那现在这个只比她小一两岁的妹妹是什么妹妹?什么妹妹会在母亲节让她大晚上一个人来接?各种猜测,堂表妹?后妈的孩子?那个老男人的妹妹?或者……

  .

  2001年5月15日……星期二……晴

  .

  高考前的又一项预备工作来了——学校通知我们班去医院体检。

  老班把所有人分成八组,每组由一个班委带队。医院离学校不远,我带着我们组的十个人步行过去,拿着各种检查的单子在医院各科室上上下下跑来跑去,忙得晕头转向。过程中没出什么大事,抽血时王晶晶低血糖头晕,我让吴雪华陪她坐着歇会,自己带其他人先去检查别的项目,等忙活差不多,又回头带她俩把剩下的检查流程走了一遍。所有检查做完,我也累成了狗,累归累,心里却是开心的。我喜欢这种充实的感觉,喜欢遇事镇定不慌乱的自己,讨厌考试后自卑自责的那个“我”。

  施莱特邀我和东霞晚饭时间去看他踢足球,他说今天穿了专业的钉鞋,还约了几个踢得不错的朋友组队。我吐槽他的“臭脚”和球不沾边的奔跑实力,不愿在不值得的事上浪费时间消耗生命。他亮出结实如砖块的小腿肌肉,信誓旦旦地说要一雪前耻,改变我对他球技的认知,保证值得一看。东霞没看过他踢球,怀着好奇和对干哥哥的捧场,拉我一起去。不出意料,施莱特在场上来回跑了二十多分钟,一球未进。与上次比,有进步的是碰到球了。我回教室看书,东霞继续在操场边给她干哥哥捧场。

  比足球更吸引我的是《人与永恒》。这是本周国平写的哲学书,书里谈人生、诗歌、写作、爱情、孤独、艺术等等许多。说是哲学书,却没有板起一副严肃的面孔长篇大论,反倒像散文、随感录,一些有诗意有哲理的句子,写得精致、俏皮。这书是前两天从乐为那借来的。乐为宝贝书,但对书面的干净整洁却没太高要求,他在书旁空白处作了些眉批、脚注,我看到兴致浓时,也诌了几句感想写上。这感觉像与作者、与和之后的读者隔空对话、讨论,或激烈,或平静。

  我是个俗人,注定平庸、无法超脱俗人的七情六欲,可又厌恶自己骨子里那些无法超脱的卑劣与龌龊,痛恨自己眼高手低,想而不可达,分裂仅在一念间。读《人与永恒》时,我却得到了某种宽慰,在平和宁静的氛围里,仿佛自己也没有那么可恶可恨了。

  我不是博闻强识、过目不忘之人,书中喜欢的、有所感触的句子有好多,摘抄些下来,待日后回味,可能又另有一番感触。

  《人与永恒》摘抄:

  我们读英雄探宝的故事,吸引我们的并不是最后找到的宝物,而是探宝途中惊心动魄的历险情境。寻求意义就是一次精神探宝。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点。

  鼾声、响屁、饱嗝……这些声响之所以使人觉得愚蠢,是因为它们暴露了人的动物性的一面。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人大约都是这样:自己所爱的人如果一定要失去,宁愿给上帝或魔鬼,也不愿给他人。

  爱和理解并不能使人原谅,而只是使人容忍。超脱才使人原谅,因为超脱就是原谅一切。

  爱是苛求的,因为苛求而短暂。/爱不是交换,然而一种没有回报的爱是不能持久的。哪怕是一块炽燃的炭,在冷空气中也会自行熄灭。

  一切迷恋都凭借幻觉,一切理解都包含误解,一切忠诚都指望报答,一切牺牲都附有条件。

  孤独是人的宿命,爱和友谊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抚慰。

  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流,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去学会深刻。/当然前提是,如果孤独是可以学会的话。

  性格孤僻属于弱者,心灵孤独属于强者。两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惧怕受到伤害,后者是因为精神上的超群卓绝。

  人不可能永远真实,也不可能永远虚假。/承认虚伪本身仍是一种虚伪。

  ……

  .

  --------------------------------------------------------------------------------------------------

  .

  在那段迷茫、彷徨、生命力乏弱的日子里,在向周遭寻不到答案的日子里,我看了许多被老师家长们定义为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闲书”。这些与应考无关的“闲书”给予的精神慰藉与滋养,在之后许多年里,时而会跳出来发挥些许作用,而那些经年累月苦读的“正经书”在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开始,便陆续从我生命中退场。

  什么是真正的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站在人生的长度看,没有浪费时间一说,你花费的每一分钟都会在你身上留下印迹,成为塑造你、使你成为“你”的工具。从宇宙角度看,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徒劳的浪费时间。人们努力在这世间留下痕迹,但痕迹终究会被时间抹平,只要时间足够长。

  我们总是功利地为达到一个目标付出时间、金钱和行动,可短期小目标又时常与大目标或后续目标背道而驰。年轻时以健康换金钱地位,年长后用金钱买健康,我们辗转往复,只为完成当下的目标,没有绝对的对错,道理只是用来自圆其说的工具而已。

  曾经,我一直在寻找活着的“意义”,后来发现没有“意义”,人仍会活着。也许,没有意义就是意义;也许,存在就是“意义”。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