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代言情 穿越成男科举发家

第六章 新家生活

穿越成男科举发家 依依诺一 4439 2024-07-11 19:24

  李俊杰家搬来没多久后,三叔李林和家的屋子也完工了。三叔家因为现在人少,只盖了三间正屋,两间侧屋。

  等两家终于安顿好了,正好玉麦已经収浆长结实了。李林胜和李林和商量了一下,两家合起来收玉麦。两兄弟分到的一共是6亩玉麦地,杨书兰和杨小芳两妯娌加上李俊明负责掰玉麦,李林胜和李林两兄弟力气大负责将玉麦挑回院子。李俊杰大姐和二姐负责烧饭。十一岁的女孩在早熟的古代已经能顶半个天了。而李俊杰负责照顾好自己不帮倒忙就行了。

  连续起早贪黑的干了四天,大人们才将所有的玉麦都运到了院子里。接下来就是撕下玉麦的外衣,摊开来晒干,最后剥下玉麦粒。三亩地的玉麦最后按李林胜的计算一共7石左右。田税是按10%的税率征收。所以交完田税,李俊杰家大概剩下6石多一点,换算成斤的话估计在1000斤左右。李林胜交税的时候一起卖掉了三石给粮铺得了一两银子。

  砰、砰、砰----一阵紧急的敲门省响起。李俊杰跟在他大姐后面去开门。门打开,是东边邻居林力叔一脸着急地开口道:

  “琼花,你娘在家吗?”

  “在的,林力大兄弟有什么事吗?”李俊杰大姐还没回复,就听到后面的娘开口了。

  “嫂子,我媳妇可能要提前生了,可是我娘今天正好去外家有事了。你能不能帮忙看一下我媳妇,我去找王稳婆。”八尺身高的健壮大汉急的直搓手。

  “你赶紧去喊稳婆,我去你家陪你媳妇,你也别急,你媳妇这是第一胎,不会那么快生的。”杨书兰一听这事边催林力去找人,边叮嘱大女儿在家看好栓子。自己赶紧去了隔壁。

  杨书兰一直到快吃晚饭的时候才回来。

  “娘,隔壁林力叔家小宝宝生了吗?”一看到他娘回来了,李俊杰赶忙问道,要知道古代医疗水平有限,女人生孩子那真的是鬼门关走一趟啊。李俊杰从他娘走后就担心着。

  “生了,生了,一下子生了两个弟弟呢”杨书兰摸了摸儿子的头回答到。

  李俊杰很是开心。生一个都危险,没想到平安生了两个。

  “娘,过两天我要去林力叔家看小弟弟。”

  “好,不过你别吵着小弟弟们,知道吗?”

  那肯定的啊,李俊杰想自己又不是真的三岁小童。

  等隔壁小朋友们洗三的这天,李俊杰见到了这对双胞胎,看来是同卵双胎,两个小包子几乎长的一模一样,小嘴巴咕嘟咕嘟的。不过可能是还没过新生儿黄疸期,两个小包子还是有点蜡黄蜡黄的。

  林力叔一家每个大人嘴角都合不上。也是的,几代单传,到林力叔这里硬是快三十了儿子才来。一下子来了两个儿子,可把大人们高兴坏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李俊杰隔几天就会跑去林力叔家看双胞胎。因为李俊杰很乖巧,不像村里其他这般大的男孩狗都嫌的模样,所以林力一家从上到下都喜欢李俊杰。小包子们的黄疸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退去,现在真的成了白白胖胖的小包子了,很是可爱,激起了李俊杰上辈子作为女性对于萌娃的天然无抵抗力。要是隔几天不看小包子都觉得想的慌。索性现在他还小,也无事可做,可以随时串门。

  林力叔家真的像之前李俊杰听到的八卦那样,全家都很和睦,人口也简单,没有什么婆媳间的磕磕碰碰。林力爹林方和林力是村里很有名的猎户。听说林方爷爷以前是走镖的,拳脚很厉害,林力也跟着他爹学了,功夫不错,所以别看他们家人少,但是村里很少有人敢惹他们家。

  有一次李俊杰来串门的时候看到了正打拳的林力叔,眼里冒光。在这个冷兵器年代,作为男子,李俊杰觉得最好还是会点拳脚,至少不会被人打了还不了手。

  从那以后,李俊杰就发挥了他的无赖,死活缠着林力叔要跟着学功夫。林力想着自己家两个小子还是李家嫂子帮忙照顾生下的,栓子也是乖巧的,就同意教栓子一些拳脚。

  林力也没想到,看着秀气的栓子居然能按他的要求坚持了下来。谁都喜欢有毅力的孩子。一个学的认真,一个教的认真。很快李俊杰就学完了一整套拳法。只是记住了拳法,至于能否成气候,这需要每天练习,自己慢慢领悟拳法的精髓。

  这些日子,李林胜李林和两兄弟一直在地里给水稻和棉花除草。不像后世有除草剂,兑点水背着药筒满地里喷就好。这个时代的除草真的是单凭手一个一个揪掉,到最后一块田除完第一波草的时候最早除的那块田新草又长出来了。所以除草这个活根本停不下来。整个夏天李林胜都起早贪黑的盯着自家的水稻和棉花地。古代农民有多辛苦,李俊杰是深深地有体会。也更加坚定了李俊杰走读书这条路的信念。

  中秋节不知不觉中来临,前几天李林胜和李林和就已经去老宅送了中秋节礼,两家都送了一扎月饼,以及一刀肉。李大山有提过让李林胜和李林和带着家人到老宅一起过节,两兄弟想了想还是拒绝了,既然已经分家了,平时走动走动就好,过节还是自己家过舒服。再说看到小姜氏明显不乐意的脸就更不能呆了。小姜氏看到白得的月饼和肉是高兴,但是要两房人来自家白吃白喝,她是不乐意的。

  中秋节这天也是李俊杰的生辰日。三周岁的生辰,按这个时代的年龄算法,过完生辰李俊杰已经算虚四岁了。乡下孩子过个普通的生辰,跟以前一样,早上,杨书兰给儿子煮了一碗长寿面,上面盖了两个荷包蛋,吃的李俊杰肚子圆鼓鼓的。古代的鸡蛋真的比现代的香多了。

  因为是中秋节,三叔李林和和三婶只有两个人,单独过节实在没意思,所以晚饭就和李俊杰家凑一起,吃完晚饭一起在院里边吃月饼边就着圆月聊天。

  “二哥,栓子都过完三岁生辰了,我记得俊生就是差不多三四岁送去启蒙的,你们有打算吗?”李林和闲聊提到了这个问题。

  “恩,明年初打算送栓子去启蒙”李林胜看了一眼盯着自己的小儿子。小儿子明显比老大脑子活,李林胜和杨书兰也不只一次发现小儿子偷偷去村口学堂听课。

  “那就好,要是二哥银钱不够使,我可以先挪给二哥,我家现在反正就我和小芳,用不了多少银钱。”李林和从小就比较依赖二哥二嫂,别人家可能疼老幺些,可自己爹娘明显偏心与大哥以及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大侄子。

  两妯娌也聚在一起聊私话。

  “小芳,你绣活好,我想着能不能让琼花和梅花闲的时候跟着你一起做绣活,你顺便指点指点她俩。嫂子我的绣活实在拿不出手,只能厚着脸皮找你帮忙了。”乘着这个闲聊的空档,杨书兰提出了这个想法。

  “看二嫂说的,我巴不得他们跟我一起呢,琼花和梅花也是我侄女,我乐意教他们。只要他们有这个天分,我巴不得他们能更好呢。只要空了你就让他们俩去陪我。”杨小芳欣然答应了。

  杨书兰看弟媳答应的没有一丝勉强就更开心了,想着以后做活方面她要多做一点,虽说是亲婶子,可谁不喜欢自己的付出有回报呢。

  这个中秋节李俊杰很开心,他终于听到他爹的确认要送他去启蒙了。后世怎么着自己都是大学毕业的,当文盲的感觉真心不好。

  等李林和夫妻两离开,李林胜喊住了正打算回屋的大儿子李俊明,“俊明啊,刚刚我跟你二叔说了过完年打算送栓子去启蒙,你不要有什么想法。你那个时候没分家,爹做不了主,才没办法送你去学堂,这是爹娘的遗憾。爹不想栓子跟你一样被耽误了。你要是有什么想法你跟爹娘说。”李林胜有些担心大儿子会在栓子读书这方面有意见,他不想跟他爹李大山一样偏心,都是儿子,他都心疼,只是俊明那个时候情况特殊,没有办法。

  “爹,儿子明白您的意思,儿子不怪您”。李俊明憨憨的挠了挠头,“栓子是我亲弟弟,我自然希望他好。再说栓子好了还能不对我这个大哥好,我也一样跟着弟弟沾光。您放心送弟弟去读书吧,我也会一起赚钱供弟弟读书的。”十四岁的少年,在现代也就初中快毕业,可在这个时代已经快要能顶门户了。

  说实话,在李俊杰的想法里大哥没有为自己读书使力的义务,大哥日后为自己的付出,这份心意李俊杰会牢牢记住。有恩报恩方为人也。李俊杰觉得自己爹把自己读书这个事提前跟大哥打招呼的做法是对的。这样能免去很多误解。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是需要经营的,再亲的人误解多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中秋过后,趁稻子还没熟,李俊杰大姐和二姐就一起跟着三婶开始学绣花,至于两家地里除草的活都是李林胜夫妻带着李俊明以及李林和一起干。

  还别说,在三婶的指导下,李琼花和李梅花的绣花水平直线上升,一段时间后,他们俩的绣工明显超过杨书兰。乐的杨书兰在地里干活更使劲。

  很快就到了稻谷成熟的时候,金色的麦浪随风荡开。田间小路上的村民们脸上都带着笑意,又是一个大丰收,到处都是挥洒着镰刀的人们。

  这次收稻谷,依然是两家合起来收。等稻谷收完,所有人都脱了层皮似得。就连李俊杰都黑了一些,虽然其他地方帮不上忙,但是大人收完稻谷后李俊杰就跟着捡掉的小稻穗。别看小,积少成多,也够吃几天的。

  稻谷收完,脱粒、晒干,交税后,李俊杰家的5亩地稻谷还剩下9石,约1500多斤。李林胜卖掉了四石得了2两银子。剩下的900斤左右就入粮柜作为家里的口粮。

  稻谷收成一结束,就开始整田补肥,最后撒上了小麦种。

  种完小麦,天气也开始转凉。十月中就开始采摘棉桃了。

  关于棉花,李俊杰看过这里的棉花种植过程,发现有一个关键问题,才导致这个时代的棉花产量低。李俊杰在现代时,小时候家里每年都有种棉花卖的。那个时候棉花是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家家户户指望这棉花卖钱过日子呢。李俊杰清楚的记得每年78月份暑假的时候总是被父母带去棉花地里干打顶的活,就是掐掉顶部的一叶一心,掐掉的叶子每次都被带回去喂羊。

  李俊杰当时还问过父母为什么要掐掉上面的顶,得到的答案是打顶能消除顶端长太好导致下面的枝节营养跟不上而结棉桃少。就好比猪圈里如果只有一个猪老抢食吃的多长的快而其他猪没的吃不长肉一个道理,只有把那一个猪控制住食量,这样别的猪也都能吃到长肉,所有猪长肉当然比一头猪长肉得到的猪肉要多了。

  只是现在要是李俊杰去跟他爹说打顶这个事,估计他爹会以为他被什么附体了吧。还是不冒这个险了,等长大了有实力了再来改变这个问题。

  棉桃是陆陆续续开的,在天冷开始打霜前最后一批棉桃被收上来了。

  李俊杰家分到的棉花地只有半亩,最后收上来的棉花晒干交完税后才50斤左右。杨书兰觉得家里的老棉被还能用,就只留了10斤,一部分打算给家里人的旧棉袄再翻新翻新加点新棉花进去,另一部分打算给栓子做床新被子,省的孩子小冻着。其余的棉花打算都卖出去。

  一直到后世的羽绒,真空棉之类的出现前,棉花一直是御寒圣物,价格自然是居高不下的,尤其是古代棉花产量低的情况下,能卖出相当高的价格,所以别看只有40斤左右的棉花,居然卖出了4两银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