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殿试推迟
葛茹卉从看到李俊杰就不自觉脸红了起来。她想起了两人之前两次相遇的种种。
李俊杰也很无奈,不知道和小姑娘说什么。他没有和闺阁小姐打交道的经验。最终还是葛茹卉先打破了僵局。
“对不起。”葛茹卉说出了自己想说的。她真的觉得是自己拖累了李俊杰。对方明明救了自己,结果却搭上了对方的亲事,以后可能还要面对那些恶毒的诋毁。
“何来对不起之说。下水救人是我自愿的。怎么说都是我占了便宜。这不,我直接多了个漂亮未婚妻。别人还羡慕不来呢。”
“可以后你会听到别人说难听的---”
“呵呵,我脸皮很厚。几句酸言酸语我不会放在心上,我没那么浅薄。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怎么做,别人的话语影响不到我。所以别担心我。当然你当心了,我很开心。”
“你---”葛茹卉觉得自己被未婚夫调戏了,脸更红了。
“我爹娘虽是出身农家,但人很善良明理,上次你也见过我娘了。我大哥忠厚老实,我大嫂也是个性格温和大方的人。我有两个姐姐都已经嫁人有孩子了,姐姐们人都很好,不难相处,从小都很疼我。别的我不敢保证,但我家人会对我媳妇很好。我身边没有丫鬟什么的,我也不喜欢丫鬟伺候,大部分我都是自己动手。我家没有纳妾的传统,以后我也绝不会纳妾,后院只你一人。我赚钱的本事还不错,养活家人,让他们过的富裕还是能做到的。你要有什么想法,也可以跟我提出来。能做的,我一定做到。”李俊杰认真的保证着。
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过了圆房那一关,但怎么着还是尽可能对小姑娘好些。李俊杰看的出小姑娘对于未知的婚事有些害怕。
这个很正常。后世的独立女性对于婚姻,还专门有婚前恐惧症这个词语,何况这个时代的闺阁之女。
葛茹卉被李俊杰的话感动到了。没有花言巧语山盟海誓,只是平时的叙述对方会尽力给自己提供好的生活。对葛茹卉而言,这样的话语更让人相信。她觉得未来的婚事也许可期。这些天的彷徨似乎飘散了。
两人虽说已经下聘了,毕竟还未完婚,没有长辈在,孤男寡女的还是不能呆时间长了。
葛茹卉率先离开了亭子。不过离开前,给李俊杰泡了壶茶。
李俊杰继续留在亭子里,吹吹湖风,看看湖面不时跳跃出来的鱼儿,喝着未婚妻泡的茶,很是惬意。
傍晚,李俊杰离开的时候,徐府喝趴下的四个那人依然昏睡着没有醒来。徐夫人没办法,最后只能让徐府大管家亲自送李俊杰出府。
上了回李府的马车后,李俊杰憋不住大笑了起来。他很难想象徐府的爷四个酒醒后会是怎样的懊恼。自己也算在徐府一战成名了,以后再来徐府没人敢灌自己酒了吧。
半夜,徐府的爷四个陆续醒来后,气得直拍床板,以为是个小白脸,哪知道是个扮猪吃老虎的。尤其是世子爷更懊恼,因为徐夫人为了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家丈夫醒来后的表情,居然硬是没睡,在房间等着看丈夫的笑话。
第二天徐府几个男人碰面后都咬牙切齿地发誓要加大喝酒的训练,总有一天要一雪昨天被干趴下的耻辱。
按往年惯例,殿试应该在会试揭榜后一个月左右举行。可是等到四月中旬的时候,李俊杰没能等来殿试,因为作为殿试主考官的皇帝生病了。这属于顶层的机密。具体的皇帝身体到底如何,李俊杰这些人无从得知。反正通告出来了,殿试暂停,举办时间会另行通知。
本来李林胜夫妻是想着等小儿子殿试出结果了再回通州。现在殿试不知道何时会举行,李林胜夫妻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有些放心不下家里的活。在逛了不少京城有名的地方后,夫妻俩就呆不住了。
五月初,趁着天气不算热,出行舒服,李林胜夫妻就启程回通州了。李俊杰大嫂和侄子们继续留在了京城,不过大哥忙着桂花庄的活,所以大嫂和侄子也跟着去桂花庄小住了。
当初跟着李俊杰爹娘来京的族里后生都留了下来,有的跟着李俊杰大哥去庄子里学习,有的留在城内李府里跟着李忠李义几人学习。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学到东西,早日能独当一面帮到李俊杰。
李俊杰不管杂务,除了温书,他的日子很清闲。
有时李俊杰会出去逛街买些有趣的小礼物,让人送去葛茹卉那里。
有时李俊杰去冷家小住,又或者冷世安苏志严两人来李府小住。
只是随着皇帝停朝的时间越久,京城的形势变的微妙起来。大街上的锦衣卫巡逻次数越来越频繁。
渐渐京城里成亲的人比平时多了些。估计是担心不趁早成亲,后面要是遇上国丧又得推迟一年,那些抱孙心切的人家等孩子年龄到了就赶紧选了靠近的日子给孩子办了婚礼。
老皇帝病了对朝臣们也是有影响的。最直接的是没人批奏折了。短时间还没事,长时间了那是肯定不行,会影响到正常的政务下达。最后没办法,只能内阁大臣和六部官员协商着来处理紧急的奏折。没人敢单独拍板决定事物,他们是怕老皇帝要是日后康复了收拾他们越权。大家商量着来,这就法不责众了。
可随着老皇帝生病的时间越久,朝臣们的心开始慌了。
老皇帝经历过权势旁落的屈辱,所以掌权后对权势抓的很紧,这也是他一直不肯立储君的原因。他担心有了储君,自己就多了被人干掉的危险,权力也会被储君分散一些的可能。只要他一日不立储君,朝臣就只能以自己一人为君。
现在老皇帝年纪大了,朝臣们真的担心他一病不起,那立储君的事必须提上日程了,否则势必会引起国家荡动。
于是所有朝臣们史无前例的意见非常统一上书要求皇帝立储君。几个人要求立储君,老皇帝还能收拾那几个就好,可朝臣团结起来了就不好收拾。加上老皇帝也确实清楚自己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了,太医们已经想尽了办法也没有什么有效的药阻止老皇帝身体的衰败。
老皇帝松口同意立储君了。他让朝臣们上书推荐储君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