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要搞事!
第二天一早,窄眼就出发去书院。书院有点偏,他没钱叫牛车,只能步行。
他又没吃早餐,只带了一壶清水,再加上身上的伤,一路上他是越走越慢,脚上像是绑了沙袋一样抬不起来。
到最后,他都不知道是怎么到的书院大门,神情恍惚,纯靠对金钱的渴望。
平良一路上都缀在他后面十步远,为了保险,怕窄眼认出来,他还很认真地画了脸,可惜窄眼一路上都没有发现后面有人,算是白画。
平良之前可来这边踩过点,见窄眼到了书院门口后,平良就寻一个没有人的角落翻墙进,装作杂役在书院内行走。
这个时辰大家都在上课,窄眼和门子套近乎呢,想进去找人,可这个门子比较铁面无私,一步都不让他踏进。
门子还在暗戳戳鄙视窄眼,求人办事还不掏钱,虽然这人掏钱都不会要,他可是个正直无私的门子,但是这人都不意思意思,这也太不会做人了。
窄眼无法,要么就等计永丰出来,要么就只好找个人帮忙传信。
窄眼就蹲在离书院几步远旁的树荫底下,他的肚子咕咕叫着。
他把自己的水壶打开,想喝一口,结果水壶里连一滴润嘴的水都没有。他只好摸着自己的肚子,安慰道:“肚子啊肚子,待会就能开饭了。”
平良逛着平林书院,结果真给他寻到一个好地方。
有个围绕在假山群里面的小亭子,假山上爬着许多绿植。里面的人是可以通过假山上的小洞看出去,但是外面的人看进来就是一个巨型假山。
平良溜了进去,刚好发现这个假山是在墙根边不远处,如果里面的人不讲话,是可以听到外面的人讲话的。
他看了看周围的环境,很悲伤地发现这片是住宅区,而且是独门独栋的住宅区,应该是先生们住的。那这个小亭子就应该是私人空间了。
算了,他还是去看看有什么墙角的位置方便听,到时候安排过去。
平良兜了一会,找到三个备选位置,记下来准备告诉向松。
“站住,你谁?”平林书院的斋夫看到有人在这转来转去就觉得有点不对。
平良转过身,斋夫看到那副尊容就闭上了眼睛,哎呀这也太伤眼了。
平良装作很是难堪地低下头,难过地说道:“我是新来的杂役,我听见前院有读书声,心生向往,想在窗外听一听。”
斋夫没有怀疑,平林书院的确有很多类似临时工的杂役。他做好心理准备,睁开眼看了看平良,嗯确实是个很壮实的小伙,便提点道:“若你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是可以搬板凳进去听课的,只不过不能影响先生讲课。”
平林书院对杂役和斋夫都是有优待的,凡是自己想上进的从来不拦着,愿意听的可以听一听,但是因为平林书院教的东西比较难,有些人旁听了两堂课,发现一点都听不懂就放弃了。
平良脸上露出感激的神情,又黯然地低下头:“可是我长得……”
斋夫心里确实也是这么想的,他也怕这人伤到先生的眼,就给他指了指:“这边的先生的课可以听,那边的先生不爱别人旁听,别去错了。还有,藏书楼不能去,要是被抓了可别怪我没提醒你。”
平良很认真地谢过斋夫,这斋夫确实是个很好的人。
待斋夫走后,平良先潜到向松的课室的窗旁,手上托着一个花盆,装作在做事,余光不断朝里面撇。
现在离下课还有一会呢,现在学生们都在奋笔疾书,都低着头呢。
向松想东西比较快,比别人要快写完先生不止的作业。
他刚好想看看外面的绿色植物,放松一下眼睛。
结果,他是看见了,他看见一个奇丑的人托着一盆绿色植物。
向松被刺激得闭了闭眼睛,但是那个身影已经印进向松的脑海里了。
咦?那人有种说不出的熟悉感。
向松又睁开眼,视线下移,只看脖子以下部位。
这不是平良吗?
他又看了看平良的脸,好家伙,是亲妈都认不出来的程度。
平良知道向松看见他了,搬着花朝一个地方走了。
向松捂着肚子,装作不太舒服溜了出去,朝平良说的方向去了。
他们寻了一个隐蔽没人的地方。平良压低声音将目前的情况告诉向松。
向松有些惊喜,没想到他们的速度这么快,很是高兴,看来下次的任务可以再多一些了。
“现在有三个地方可以选,待会我指给你看。其实有个地方最适合适合,但是我看着像先生的住处,就没办法了。”平良想起那个地方,有点馋,以后他们开一个酒楼,有这么个地方不就能轻松收集情报了?
向松对这么个地方很感兴趣,拉着问:“你描述一下在哪?”
“就是藏书楼后面那片住宅楼最靠墙边的那一栋旁。”
这不巧了吗?这就是他正在上的那堂课的先生的住处。
“剩下的交给我,你在外面等吧,别被抓到了。”向松思索了一下,得要几个人配合。
平良翻墙出了书院,向松去厕所洗了个手,然后往回走。
结果到了课室门口,就碰到了他这堂课的先生。现在大家在写杂文,先生在门口透透气。
先生姓苏,是个有点固执的小老头。
苏先生一看见向松,就皱起眉头,斥道:“上课时间,怎么到处乱跑啊?”
向松可怜兮兮地眨了眨眼睛,解释道:“先生,我肚子疼,不知道是不是吃坏了一点东西。”
苏先生相信向松,这个学生在书院一向是中上水平,鲜少有调皮的时候。
但是苏先生还是不高兴,说了向松一顿:“读书人不要追求口腹之欲,书院的伙食对你们来说足矣……你看你现在吃坏了东西,就影响了自己上课。以后呢?院试前吃坏东西,岂不是还要影响考试?”
见苏先生还要继续举例,向松赶紧趁着气口见缝插针:“先生,学生都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