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代言情 犹记清欢

简介

犹记清欢 有事冷宫找朕 4164 2024-07-11 19:44

  女主不是一个温婉大度的女子,尤其在作者心里,洛依尘不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女主,她没有其他小说里女主的温和善良,也没有倾国倾城的容貌,更加没有所谓的真性情,她只是一个为了生活而生活的人。

  洛依尘对于爱情没有什么强烈的渴望,在她的心里,师兄仿佛就是爱情,但对于她来讲,师兄更像是一种后天养成的习惯,日子久了,也就会忘记。但是在洛依尘心里,师兄只是一个执念,她在认识男主前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这个执念。而认识男主之后,她更是把男主当作师兄的影子来看待,清醒的时候可以分得一清二楚,但是在她醉酒之后,或者是故意为之的情况下,她可以将男主当作师兄。

  整篇文中洛依尘都是一个极其不择手段的人,哪怕她知道段凌肃不是她要找的人,但是依旧要得到他,因为在她的心里,只要像,就是她的。这种近似乎疯狂的占有欲也造成了后来她对于这一份感情的不坚定,甚至不确定自己到底是否喜欢段凌肃。

  就是由于她这种心理,对自己的感情没有信心。而后的很多事情,她都是站在道德的角度去捆绑束缚自己。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如果不喜欢段凌肃,那么就是不贞,是不道德的。即使洛依尘本身不是一个道德的人,但是在心理上,她不容许自己做出所谓背叛的事情。也正是她这种近似乎扭曲的心态,让她实实在在辜负了自己,也辜负了喜欢的人。

  至于男性角色,可以说男主是其中十分普通的一个。论身份,男主不是最高的,看相貌,男主不是最妖孽的,文采还算说得过去,武功也就是个中上之资,用情的确专一,但其中也有很多的无奈和辛酸。相对于男主,两个男二看起来会优秀很多,无论是哪一方面。有时候也希望男主可以无敌一点,但是又不想写一个手眼通天的男主,世间无敌也就没意思了。最重要的是,实在很喜欢两个男二。当然,第一卷两个男二应该都没太多戏份。

  结局不会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无论是男女主角也好,还是男女配角也罢,都会有遗憾。文中不是一对一,女主不是那种专情的人,男主也会有很多的不得已而为之。宅斗和宫斗部分,女主不是常胜将军,也会被整,并且不会选择以德报怨。甚至有些时候汲汲营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总之女主是应了那句:最毒妇人心。

  第一卷是江南的宅斗部分,是女主从穿越之后五年的事情,也是对入宫之后的铺垫。虽然是宅斗情节,但总体来说是比较轻松的,女主与男主的相遇和定情都在这一卷里。而最主要的是这一卷中的女主,仿若春日新桃,俏丽,有朝气;对待感情不会拖泥带水;斗得时候也会适可而止,并不会咄咄逼人。正如诗经中所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第二卷是京城的宫斗部分,是女主初入宫中近三年的事情,这一卷主要是男女主感情的发展,以及女二对男二毫无保留的付出。女主在宫中对于皇帝的避无可避,对于妃嫔之间争斗的不屑为之却又不得不为。两个男二都会在这一卷中正式出场,女主与男主在宫中的私会情节也在这一卷。这一卷的女主有点儿像夏日的莲花,清冷出尘,淡然世事;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手段干脆彻底。如同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三卷是王府的宅斗部分,时间跨度比较短,只有两年,而宅斗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一年多,主要情节还是以感情戏为主。并且这一卷中女主心心念念的师兄会出场,他的出现也会直接影响女主的感情。这一卷的女主就像是秋日的菊花,还原了原本的心性;无论面对怎样的问题,都愿意去改变;不会因为秋风凛冽放弃自己的风骨。就像诗中所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第四卷是二次入宫之后的宫斗,男主和女主分隔两地,一半的部分没有对手戏,基本上半卷的时间男女主是分开的。两个男二会在这一卷大放异彩,尤其是我最喜欢的那一个!女主这一卷心性转变会很大,对待所有人,都不会再手下留情,如果说以往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那么这一卷的女主就是不分情况的报复了。如同带刺的玫瑰,外表火红一片,骄傲奔放。实则带有利刺,碰者即伤,孤傲明艳,最是孤独。像是那句:暗妒翻阶药,遥连直署香。游枝蜂绕易,碍刺鸟衔妨。

  最后的第五卷是全文的终结,女主基本已经脱离了宫斗与宅斗的影子,一心扑在朝堂上了。但是这一卷的剧情会比较虐,不是非常圆满的结局,但是总体上没有bug。女主的性格在这一卷最接近本质,男主和男二与女主的感情也会画上句号。由始至终女主的心性最趋近于海棠,像是陈与义的那首诗: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烟雨中。

  很想先说说最喜欢的角色,不是男主,更不是女主,而是一个在第一次写手稿的时候打酱油的角色。也许在全文,陈子离并不是最重要的角色,但确是我最喜欢的角色。

  他年幼丧母,母亲与小叔私通,虽得宽宥,但终究难逃一死。他见惯了世态炎凉,与洛依尘一样,不肯相信任何人,听到的,看到的,总都有三分疑心。他嫉妒,凭什么段凌肃可以有一个得宠的母妃,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而他却只能装疯卖傻,被太监宫女当狗一样欺凌。所以他用幼小的手害死了康祥贵妃,他不想任何人有完美无瑕的生活,即使,他当时只是个五岁的孩子。

  因为陈子离的隐忍,女主可以理解他所有的狠绝,甚至欣赏他对权势的追逐。他们根本就是一样的人,一样的狠辣,一样的多疑,却又一样的无助。陈子离没有母妃,自然就没有母家氏族的助力,洛依尘有父亲,一个把她当棋子儿,当玩意儿的父亲。陈子离在深宫多年,看惯了女人肮脏的手段,习惯了后宫永无宁日的生活,正如洛依尘一直都生活在继母的陷害,继出姐姐的羞辱之下。

  这样的生活,让他们不相信所有人。但人总是群居动物,他们也会有想倾诉的欲望,哪怕只是一个眼神,只是一句遮遮掩掩的抱怨。他们不知道应该相信谁,也不想真正相信谁。直到相遇,不用说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旁人看不出来的浅笑,都是他们交流的方式。不用说话,就能够相互理解。

  不得不说,陈子离最后说的对,此生得一知己足矣。正如他们,是彼此的知己。洛依尘一直是喜欢他的,也如他一直是喜欢洛依尘一样。也许两个人都不知道,他们这是喜欢。但就算知道又如何?如此相似的两个人凑在一起,都是等着对方先说,明示暗示,从来都是清楚明白的,却又都不肯说出口。

  后来,洛依尘嫁人了,他也另娶玉艾,但那份感情始终如一,懵懵懂懂,像极了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的初恋。从来都没有轰轰烈烈的表白,也没有山盟海誓的浪漫。有的,只是利益纠葛,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最后没有那场风花雪月的生离死别,也许他们不会正视自己的感情,甚至洛依尘会将那份太后下嫁的圣旨藏一辈子。如果陈子离没有死,他们真的会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这样两个人真的成了夫妻,也许仅仅为了政见不同就会吵起来,也许天下将永无宁日。

  没有如果。

  陈子离终究还是死了,死在了洛依尘的面前。也许这是他最后的手段,他生不能拥有,死后也要占据她心里最重要的地位。陈子离很明白,他活下去,在时光的摧残下,在一次又一次与段凌肃的交锋中,也许会渐渐磨平洛依尘心里那份喜欢。所以他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彻底留在洛依尘心里,无论将来如何,他的身影,终归是难以磨灭的。更何况,他本就没有活下去的机会,身中剧毒的人,就算有药,也不过是拖日子,与其到时候平平淡淡,倒不如来一场风花雪月的生离死别。

  说到底,陈子离是聪明的,直到死,他也在用手段,耍心机。就像洛依尘一样,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自己所能用的心计手腕。

  他们的相识相知,注定是一场有缘无分的风花雪月。看似美好,实则各自心伤。

  至于女性角色,整篇文章中,李昱欣是最值得一提的,就像陈子离是不得不提的男性角色一样。

  她十三岁入王府,直到成为太后,整整二十六年。她对皇帝的感情是无可比拟的,甚至甘愿付出性命。也可以说,李昱欣是全文中唯一一个算得上好人的角色。在是非好坏上,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定论,但一个日日栽赃陷害,以怨报德的人应当算不得好人。而李昱欣不是,如果说后宫是个染缸,将所有素白的女子染成了各种各样的颜色。那么她便是绝绝对对的例外,王府数年,内廷数年,她始终不忘初心,亦没有丢了良心。后宫中没有一个人是干净的,不敢说她一定一尘不染,但伤天害理的事情她不会做,也许她分明知道别人的肮脏手段,自己不屑为之却也不会做出头鸟一味逞强。

  其实李昱欣也算是有原型的,那也是一个直快爽朗的女孩儿,她聪慧敏锐,却不通人情世故,也许是不愿变得圆滑世故。如果说一开始写这个人物,只是为了让后宫这个染缸更加艳丽一点,到了后来,便是有了深一些的心思,希望能有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子,在深宫倾轧之中爱而不得,却难忘初心,守着自己的爱和原则,毫无保留的付出真心,不求回报。

  文中李昱欣曾说过:“皇上是皇上,夫君是夫君。我爱的是我的丈夫,哪怕他有时不记得我的存在,我对他,始终如一。”

  这一句是她的真心话,从她第一次出场,直到最后,她始终践行着这样一句话。也许并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如此胸怀,如此情意,也不得不令人骇然。

  皇帝不是傻子,纵然李昱欣不曾将自己的心意告知与他,他也是多少能够猜得大概的。但他不是不爱,而是不敢。对他而言,这样的感情太过厚重,不是能够说拿起就拿起,说放下就放下的。甚至他早已习惯了李昱欣在他身边,他可以骗自己这不是爱情,但有的时候,爱情就是习惯,他习惯了李昱欣在他的身边,习惯了默默接受着她的付出与真心。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对于皇帝来说,洛依尘是书房的花瓶,即使碎了,他一样是皇帝,而李昱欣是玉玺,如果没有了玉玺,就算真的坐在龙椅上,他也不是皇帝了。

  皇帝最后说:“当年的江南烟雨,迷了咱们所有人的眼。”

  的确,江南烟雨,迷了洛依尘的眼,让她喜欢上陈子离,却许了段凌肃一生一世;迷了皇帝的眼,让他一直追逐天边的彩云,却忘记了身边儿的凤凰;迷了段凌肃的眼,让他丢了理智,弃了纲常;迷了陈子离的眼,让他忘了追逐权势的初心,甘愿袖手江山。

  那一场绚烂的烟雨,迷乱了所有人的眼睛。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