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渡江
安州府。
越王李瓒刚送走赵国的使臣,随即却听到属下禀报了一则战报。
西面与楚国接壤的边境,被一支部队偷袭了,越王军损失近三千余人,风沙渡口失守。
不到一个时辰,又有战报传来,白沙城正在遭受攻击,情形不容乐观。
粗略推断,这支军队,至少有三万余人。
由于这股部队没有打出明确的旗号,故此不少越王军士兵都以为是楚军来犯,第一时间禀报主将,传到越王府时,便成为了楚军要占领安州府。
在根据前线部队回报,位于边境的三座重镇,仍然在越王军手中,倘若真的是楚军来犯,为何不先攻打城池。
这支部队的目标,只有江面的渡口。
下一刻,李瓒突然感到一丝不安。
这支突然袭来的军队,很可能是北面的齐军。
但他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难不成从楚国借道而来?
但楚齐两国开战数月,难不成齐军能够突袭如此之深,直接逼近安州边境……
李瓒心中不安,立即命人请回赵国使臣,告知齐军已经从安州渡过淮江,正要进攻安州府,请求赵国继续往安州府增兵。
先前赵国因为要派兵回国平叛,如今部署在安州以及禹州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过五万人,加上李瓒手上的兵力,一共才十一万兵马。大部分的兵力都部署在江州南部,这个齐军最有可能渡河的地方。
四万精锐负责守卫安州府,禹州的防御力量最为空虚。
倘若齐军全部渡河,双方实力悬殊,很可能难以招架。
根据最新战报,这支神秘敌军,已经占领了两座城池,以及三个淮江渡口。
北岸的齐军,开始顶着湍急的河水,准备渡过淮江。
如此一来,便可得知,齐军确实是从楚国进入了安州。
楚齐之间的战事情况如何,李瓒并不知晓,但齐军能够从西侧杀来,那也就证明楚军的防线早已经是崩溃。
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李瓒立即下令,调回部署在江州的精锐力量,停止渡江攻击,只留下守卫渡口的兵力,迅速回防安州府。而后下游的水师大军逆流而上,阻击齐军渡江。
命令已下达,但执行过后,恐怕齐军早已经攻进安州府。
为此,李瓒只能将最后的希望放在赵国身上。
割让了铭山八郡后,赵国对李瓒的态度已经越来越差,只把他当做齐赵战争的马前卒。
身为傀儡的李瓒,完全没有什么尊严可言。
赵国要保住李瓒的势力,为的就是留有一个缓冲带,让李瓒的军队面对齐军,而赵军则在一旁观望。
安州西北。
关羽部数万大军,暂时停下了进攻步伐,开始协助友军渡河。
淮江仍处于汛期之中,河水过于湍急,不时有渡船被风浪打翻,给齐军造成不少非战斗减员。
时间紧迫,齐军只能这样冒险。
在禹州水域,已经有几艘越王军的战舰逆流而上,乘着东风一路西进,速度缓慢。
十日之内,齐军需要将秦州北岸的战斗力量,迅速运送到安州。
在关羽部的快速进攻下,安州西北已经被齐军完全占据。
攻势减弱后,齐军便开始组织起防线,掩护友军渡江。
与此同时,楚国东部的战事,也随着关羽部顺利攻入安州后,渐渐平息下来。
楚军眼看着齐军进入安州,但并没有进行追击。
齐军一路从巴陵杀到安州,如此漫长的战线,楚军却完全没有阻挡,为了保住颜面,对外宣称是楚军将这支齐军部队驱逐出了楚国境内。
而在巴陵城到西山关一带,齐军也开始战略收缩,不再主动进攻楚国城池。
先前关羽部所占领的城池,里面的齐军也一一撤回代州,开始稳固先前的阵线。
自此一战,齐军已经成功收复五年前丢失的领土,歼灭了楚国东部军大量有生力量。
现在大齐的主攻方向,是淮南安州,代州军只需要守住代北、西山关至巴陵城的防线,足以保证后方安全。
此时安州西北三处渡口,十几艘的船只,正运送着齐军抵达南岸。
七天之后,所有齐军的进攻部队,都已经抵达安州。
此时关羽部所有的兵力,已经有足足八万。
大军从代州一路攻打楚国城池,出发前便有数万兵力,经过数日的战斗,减员过半。
伤亡虽大,战果同样巨大,不仅打乱了楚国的兵马调动,也达到了最终的战略目的。
关羽部随行的部队,将攻城器械运送至安州。
士兵们连战数日,颇为疲惫,休整一段时间后,便要加入对安州府的进攻。
只要攻克安州府,藩王军的势力将彻底溃退。
在藩王军背后,还有赵国人。
齐军的将士们都清楚,敌人绝非仅仅叛军这么简单。
目前身处前线的关羽,暂且还不知道敌军的兵力部署以及兵马调动,在稳固阵线半个月之前,才筹划发起一场决战。
“关将军,东线三十余里,有敌军数万兵马,正在向我军阵地靠近。”
属下前来禀报。
在齐军渡河期间,藩王军便多次派兵前来,想要夺回淮江的战略要地,但皆被关羽率领部众击退。
此刻靠近齐军阵地的数万大军,是近日以来遇到最强的敌军部队。
“上马!”关羽跨上赤马,随即策马前往军营,开始调遣主力部队,亲自率领精锐骑兵迎敌。
目前此处两岸的渡口,仍然在齐军的牢牢掌控之中。齐军必须固守这几个渡口,才能保证自己的后勤补给。
为了不留给齐军任何东西,先前守卫安州西北的藩王军部队,将一切带不走的东西统统焚毁。
正因如此,关羽才决定让部队休整一段时间,没再向前进攻。
此刻敌军再次主动进攻,关羽决定出动全部主力,与前来的敌军进行决战。
这一支往西而来的部队,由三万藩王军,以及两万赵国援军组成,目标直指淮南的渡口。
李瓒已经多次下令,命人迅速夺回安州西北,但由于兵力分散,根本无法对齐军造成任何伤害。
反而身处安州西北的齐军,在经过一系列的休整,以及后续部队渡江增援后,在局部地区形成了兵力优势。
李瓒也明白,若再不进攻,安州府也将危矣。
一场大战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