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赵佶一直都在宫里打转,宝慈殿,坤宁殿,崇政殿,睿思殿,福宁殿。。。忙碌而且又苦闷。
二月廿二日,紫宸殿早朝。
“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
赵佶看了看,依旧没发现章惇的身影。
枢密使曾布出班,说了一些计划裁汰西北禁军的事。
最近赵佶通过看公文和扎子已经了解不少。
国库入不敷出,最困难的时候都和富商拆借了。
秦凤路和永兴军路,还实行了富户和商贾用粮食和物资兑换官身的方案。这种事是所有士大夫的耻辱!
西北边事糜烂,再加上运输中的损耗和官吏的贪污,导致军费居高不下,最严重的时候占到了国库收入的十分之六。再加上官员的俸禄占了十分之三,每年用于民事或者修缮道路,城池的钱只能占一成。
一旦有天灾,百姓根本指望不上朝廷的支援。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结论!
要知道现在全年收入在一亿贯左右。不过该缺钱,一样缺。
曾布说完就入班不再言语。
“臣韩忠彦有事禀奏。”
赵佶打量了一下这位刚回朝的门下侍郎。身材挺拔,精神抖擞,给人一种伟岸的气势。
“准奏。”
“先帝在位时,曾广开言路,进言者以千百计。然章相公执权柄后,命人摘取上书人的片言只语,随意发挥,诬以诽谤朝政,上书之人大多因言获罪,至今还没平反。前些日子陛下下诏让中外直言朝政得失。请陛下汲取前车之鉴,免得敢言之士疑虑重重,不敢直言。”
“臣曾肇有事禀奏。”
“准奏。”
“开国以来从不编录臣子奏章,偶有编录也是隐其姓名,以爱护敢言直谏之臣,免招罪责。若是记录在案,人人传抄之下恐遗祸子孙。编录臣寮奏章,有百害而无一利。请陛下三思。”
‘我说怎么过去快半个月了,除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公文和扎子,有真材实料的奏章没有几份。原来根源在这啊。’
“既如此,那便罢停此局,免去敢言直谏之臣的后顾之忧吧。”
赵佶话音刚落,群臣便是一阵恭维。
“朕预设‘直言司’于西华门外。凡各地官吏,百姓皆可写书信由直言司承递于朕。诸公以为如何?”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举报信’!
“陛下,直言司归内朝还是外朝?”
曾布反应极快,察觉到直言司的厉害之处,连忙出声询问。
“既然要直达御前,那肯定要归于内朝。”赵佶肯定的说。
“陛下,臣恐有小人刁民借此诋毁朝中诸公。请陛下摒弃此念。”
曾布出言阻止。
章惇不在,曾布和韩忠彦就是话语权最大的那一层。
“无妨,朕相信诸公都是方正贤明,德才兼备的骨鲠之臣。若诸公皆是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怎会有人出言无状,恶语相向?曾卿多虑了。”
曾布一阵语塞,刚准备再辩解几句,就被人出言打断。
“枢相何必如此?我等皆是正人君子,群臣亦是奉公守法之人,行的是堂堂正正之举。陛下设此直言司,不过是查漏补缺之用。若我等皆是廉洁奉公,忠心赤胆,又何惧宵小?何惧天下人?”
韩忠彦一番话,堵住了不少准备跟着附和的大臣。
曾肇也出言道,“我等皆有‘正大光明’之信念,以安天下黎民为己任。设此直言司,也可剔除害群之马,整肃吏治,安黎民之心。陛下睿智,敢为天下先!”
群臣又是一阵赞扬。
没办法,不跟着要是被陛下误会怎么办?看来要控制一下家中某些人的嚣张跋扈了。要不就推出去几个家仆,堵住某些人的嘴。。。
赵佶看着下面一群哑巴吃黄连似的群臣,心里一阵得意。
‘爱惜名声好啊,只要不想被举报,那就乖乖做一个好官吧。多少也能约束一下官员们的行为不是?’
杨戬见群臣无事,在得到赵佶的暗示后就宣布退朝。
赵佶和杨戬在后殿,稍事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