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缺少锋芒?观刑,每一个字都决定别人的命运!
若是当年李信所带领的那一支军队是成建制的骑兵,必定不会出现全面溃散的情况。
对于当年的事情,王翦向来是充满惋惜的。
虽然李信这一辈子也就失败了这一次,但是这一次直接挫败了李信浑身的锐气。
经过这段时间的了解,王翦觉得张策有时候一些思路倒是与李信不谋而合。
王翦与李信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并不算太差,若是嬴政当真想让张策去陇西发展的话,那么让李信来当张策的老师才是最好的安排。
若是张策当真可以继承李信的兵法,说不定今后真的能够一举拿下匈奴。
张策倒是不知道王翦心中在想什么,脑子里一直在思索着该如何完成嬴政布置的任务。
地摊经济确实是很不错的一种经济模式,而且正好可以解决大秦如今的处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如今老百姓高涨的购买欲望。
不过既然是商业,那就必须得纳税。
要想缴纳赋税就要面临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就是个体经营户的账单无法核对,即使是在现代,这个问题也没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不过张策也并不着急,虽说地摊经济所能收起来的赋税只是一星半点,但是现在也得先制作出一个章程。
地摊经济的诞生本来也是想刺激一下百姓们的购买欲望,让钱币流通起来。
张策将自己脑海里所有的想法都捋了一遍,然后不停的删删减减,最终终于确定了方案。
忙活了一整天的时间,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此时的天色已经不早了,张策带上奏折便前往了皇宫的方向。
实际上对于张策可以随意进出皇宫的事情,宗室里的人也是颇有微词。
他们无法理解嬴政为什么要让一个外人随意的进出皇宫,而且有许多宗室成员都无法随意的进出皇宫,张策却可以拥有这样的权利。
张策倒是没有在意这些人的言辞,他们有意见变有意见吧,反正这是嬴政给他的权利。
若是有一天嬴政不愿意给他这样的权利,那么张策也就按照规矩来。
见到嬴政之时,正巧嬴政刚刚处理完政务,而且正准备吃饭。
见到张策来了,嬴政便开口说道。
“一起吃点吧。”
张策二话不说便坐了下来,毕竟是皇宫里的美食,自然不会差的。
一顿狼吞虎咽之后,张策这才将自己写好的奏折拿了出来。
“这便是关于地摊经济的奏折,还请陛下过目。”
张策这才将写满字的纸张递给了嬴政。
嬴政刚才都没有注意到张策还带着这样的东西。
嬴政将纸张拿过来看了一眼,发现上面写满了字,便开口问道。
“将作少府里的匠人已经能做出纸张了?”
嬴政倒是并不着急,看纸张上的内容反而是开口问道。
“是的,比起竹简要轻便许多,我仔细算过了,总成本甚至不到竹简的一半。”
嬴政点了点头。
自从上次张策提出这件事情之后,嬴政便一直想着这件事。
若是真能将纸张做出来,然后将秦王室的藏书遍发天下的话,必定能有效的解决当前的很多问题。
只不过最开始的时候嬴政关注了两天,后来因为公务繁忙,所以就把这件事情给搁置了。
嬴政仔细的想了想,要将秦王室的藏书刊印遍发天下,确实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即使纸张的造价只占竹简的一半,也还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将秦王室的藏书,抄写下来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还必须是认识字的人来做,恐怕叫来几万个士子没日没夜的写也还是来不及的。
即使纸张的价格已经如此低廉了,可是人工撰写的成本也没办法改变。
但是这也并不代表着做出纸张没有对社会带来贡献,纸张确实比竹简要更方便,记录文字而且更轻便。
像这样的一张纸,拿在手里甚至一点感觉都没有。
嬴政笑着说道。
“让将座少府的匠人们多生产些纸张,先让朝廷的诸位大臣用上再说。”
张策点了点头,补充道。
“实际上纸张的造价依旧可以往下再压一压,等到造价降至最低之时,便可以开始考虑刊印秦王室的藏书了。”
嬴政听了张策所说的话,也开心的笑了笑。
“虽然你说的不错,但是我再来给你算一笔账,且不说制作纸张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单单是天底下有这么多人。”
“若是当真要将藏书遍发天下的话,得需要找多少个人来不眠不休的进行抄写呢?”
“这一点可比造出纸张要难多了。”
嬴政知道张策心里想的是什么。
虽然说他这个办法确实是一个好计策,但是想要实现起来却太难了。
秦王室当然不会吝啬开放自己的知识库,这样想要瓦解六国余孽是最简单且快速的办法。
而且,即使六国余孽想要效仿秦王室,将家中的藏书尽数开放,他们没有纸张的话也不便进行传播。
这个计策虽然很好,但是即使是将纸张的造价压到很低,也难以避免人工抄写的成本过高。
若是真的要实现遍发天下的话,最起码一本书是要抄录上千本的,这样庞大的工程量并非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完成的。
“陛下,臣可没说要寻人过来抄录,你且看。”
张策说着,便拿起了桌子上的玉玺和一张白纸。
“陛下,这玉玺上沾染了燃料之后,便能在白纸上盖出字来,既如此的话,我们便按照书籍的文字去进行排布,直接一盖就是一页书不就行了吗?”
“这样我们想做出多少就能做出多少,也无需他人来进行抄录。”
嬴政愣了一下,随后便反应了过来。
也是因为竹简用多了,所以嬴政才下意识的忽略掉了这一点,平时用到玉玺也是要在帛书上盖章,在使用竹简的时候一般是不会用到的。
竹简一般是用于汇报及时性的消息,例如奏折之类。
若是需要长时间保留的信息,便会使用竹简上雕刻或者是帛书。
一般正式的公文也都是直接使用帛书,而不是竹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