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撞破皇帝女儿身,假太监扶摇而上

第312章 杀人诛心

  这两位大儒听到这里,连汗都下来了。

  这哪有人这么问问题的。

  支吾了半天,太学博士韩式才道:“陛下爱民之心臣能明白,然而夺世族田产而贿赂黔首恐非德政……”

  “那黔首吃不饱饭,要反了怎么办?”

  皇帝笑眯眯的再次问道。

  “这,自然是要陛下亲贤臣而远奸佞,广修德政……”

  得,又绕回来了。

  皇帝和在场众人都是哭笑不得,连一众清流也都低下了头。

  这个时候,李逸却突然开口道:“陛下,臣以为王公,韩公所言还是有部分道理的。”

  他这一开口,众人都是一愣,连王匡与韩式都一皱眉,不明所以。

  李逸微微一笑,接着道:“其实受命于天没问题,臣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只是客观的叙述了法理变迁的事实。

  并没有说受命于天是什么错误,相反,相比于过去只局限于血脉的家天下还是一种进步。

  要不然大夏也不能完成一统,最起码这天下已经从宗法之天下进步到了礼法之天下。

  黎庶与卿大夫之间有了身份互换的可能,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由此而来。

  但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人通过垄断这种解释权,进一步垄断了道德的解释权,经意的解释权。

  简单来说,就是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都由他们一张嘴说了算。

  比如他们一面说朝廷不能与民争利,可是另一面他们又毫无节制的垄断商贸,兼并田地。

  动辄就是拥田数千倾,往往半郡一郡之地皆为一家所有,而真正的百姓却无立锥之地。

  一旦乱世到来,他们却又多方下注,把族人送到各方势力之中,随便哪一方最终得了天下,他们又再次向新君兜售所谓的法理天命,毫无廉耻可言。

  若是不顺他们的意,他们就要挟君主,张口闭口就是为民请命,忧国忧民。

  却把乱天下的责任都推给旧日君主。

  他们笑看治乱兴替,说的仁义道德做的毫无廉耻。

  嘴上是经济天下,其实是有家而无国,有私为无德。

  明面上耻于言利,其实却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

  与盗贼为伍,与商贾为类。

  说是忠贞道德,但如今还有传承的世族哪一个没有伺候过几代王朝,说白了,不过都是数姓家奴而已!

  王公,韩公,不知二位以为本王说的可还中肯?”

  王匡,韩式两人闻言脸色都难看到了极点,其他不少人也都低着头。

  之前皇帝多少还给他们留着一点面子,而李逸这一番话却把他们从皮到骨剥的干干净净,连一点遮羞布都不留。

  而李逸却没有再理会他。

  转而朝皇帝拱手道:“陛下,昔日先帝曾与百姓明誓,而约法三章。

  今日臣请陛下,再与天下人万民缔结誓约,自此之后,我大乾便以民为天,民心为天心,民意为天意。

  我大乾天子自今日起不再受命与虚无缥缈的天,而是受命于民。

  从天下各行各业之中,推选万民代表齐聚京畿,召开万民大会,确立誓约!”

  这些话李逸自然早就和皇帝商议好了,这个时候正好顺势说了出来。

  皇帝立刻会意,闻言立刻振奋的道:“好,此言深得朕心!

  就这么办!

  朕今日就将天下法理正式归还给万民,而不在某些所谓世族所垄断。

  诸卿以为如何?”

  而其他人听到之后却是反应各异。

  有人心神震动,但却瞬间感觉眼前一亮,仿佛眼前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而有人却脸色大变,惊呼道:“陛下,此事不可!”

  “不错,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而其中最惊慌的正是王匡和韩式这两位大儒。

  他们虽然迂腐,但却不傻。

  他们哪里听不出来,李逸和皇帝这是要完全从根本上把天下世族从高高在上的道德宝座上扯下来,断了他们垄断天下的根基。

  “为何不可?”

  皇帝反问道。

  两人脸色连连变幻,最后咬牙道:“陛下若是如此,做便是要将天下世族全部推到对立面啊!

  陛下难道不怕到时候天下士人都与我朝廷为敌吗?”

  “韩博士,你放肆了,你这是在要挟陛下吗?”

  开口的却是兵部尚书赵赫。

  不过皇帝却一摆手道:“朕从不怕威胁,若是他们真敢与朕为敌,那正好可以彻底替子孙万代清除一害。

  这也算是澄清玉宇了!

  就怕韩爱卿虽然是大儒也代表不了天下士人!”

  韩式和王匡目瞪口呆,似乎是没想到皇帝居然敢如此“大逆不道”。

  这真是昏君,暴君啊!

  自古昏君暴君虽然多,但也没有如此凶残的。

  在场其他人,除了少数早就知道皇帝和李逸本来就以反者自居的人,便是赵赫等人也都心中骇然。

  他们今日才真正知道皇帝和李逸的决心与主张。

  这真的是要完全换一个天下了。

  数日之后,新一期的报纸上,居然如实的刊登了当日朝堂上的辩论内容。

  另外当日报纸上还刊登两则小故事。

  说的都是横山王氏的事,也正是那位礼部侍郎王匡的家族。

  一则说的是王氏先祖王陶,本来就是一个烧陶的窑工,后来却因为遇到游学儒家圣人,最后得以列入门墙,成为圣人门下的贤人之一,人称陶子。

  有人问圣人为什么要收一个卑贱的陶工为弟子。

  圣人说,我教的是品德,而不是尊卑。

  另一则是说横山郡有一个少年从小聪明好学,但却因为家境贫寒,没有读书的机会,于是便每日悄悄的横山王氏的学堂外偷听。

  结果却被横山王氏的人给发现了,一众横山王氏的族人便要按照规矩,将其乱棍打死。

  还好这个时候,横山王氏的一名大儒,王令之公正好心血来潮散步至此,一问之下,非常欣赏那少年的好学之心,于是便命人将他放了,并且允许他在王氏学堂内求学。

  还把女儿嫁给了那少年。

  这两个故事本来说的都是王氏的士林美谈。

  但在这两则故事之后,编者却加了一句,陶子何其幸运得遇圣人,不问尊卑,有教无类。

  少年何其幸运得遇王令之公。

  却不知那些没有遇到王令之公,而惨死在王氏族法上的少年千百年来有多少?

  一句话顿时让这两则故事一下子就变得意味深长了。

  礼部侍郎王匡看到了这两则故事,直接脸色煞白。

  “杀人诛心,杀人诛心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