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浪子是第一次尝试网文写作,故与自己平时的写作习惯有很大出入,且平时多是阅读纸质版,很少阅读网文,故近期正在调整写作思维,并构思如何能令诸君阅读方便,又能对“南疆六邦,北域九国”的时空观念有所大致的把握,并专门会在作品相关栏目里,随着故事的推进,不断在此补充相关叙述。
主要是潇浪子觉得,如若总在故事推进之后分散地挂坠补充,就会显得整体有些凌乱,特别是当需要回忆曾经的补充,以促进后面故事的理解时,会特别不便。所以选择只在这个“作品相关”里集中补充,以便后期查找。
因为这是一个“半架空”的背景,在借助九州大地的这个载体,来发生我所喜爱的故事。也就难免使得很多地理事物和国家概况出入很大,总需要介绍一番,可是按照网文的结构,专门一篇论述,会显得过于枯燥,不补充又会令人摸不着头脑,故才暂时想出这个方式,以求得更好的便捷。
如若诸君对于各种额外材料的安排有所建议,还望指出,以得大家都能更好地阅读后面的故事。之所以选择在此时提前说出,就是希望诸君提前放心,并在阅读方法上有所自我调整。
此中地图与地名,可参考谭其骧教授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两汉时期。
北域九国来由
“域”一字,本为篱笆或栅栏围起来的一片方形土地,故夏人一开始习惯用所围篱笆的总体长度(即周长,或称方长多少),来表示“域”的大小。
所谓方圆,源于上古时,夏人凭借肉眼的主观认知而得出的“天圆地方”之说。“圆”与“方”两字也就在夏人的日常习惯中,分别代表了天与地。后大行分封,按照公侯的亲疏、功劳、任务之类的不同,所圈之“域”也就不同。
因为“夏王”为苍穹之子,按照《大夏天礼》中“父业子承”的传统思想,“天”也是夏王的领域。虽说缥缈,且已在“地域”的分封过程中作为一种与封地相对应的默认式“封地”,但在形式和思想上还是有着“实质性”的存在,认为“地”的农作物,多半是上天的赐予,无天则无地,故又被美其名曰“封天”。方圆就又分别成了“封地”与“封天”的代名词,但后期随着各国偏于土地的实在性,其之含义也就日益偏向了“封地”。
方圆的核心和根本是耕地,故原本代表耕地大小的“域”便又成了方圆的核心代名词。分封的“方圆”有四至,“域”(此时偏向小的意思)也有四至,即“口”,并在其中进行各种活动,故而有了“國”。
诸侯普遍认为“口”已经代表田埂,也就包含了“土”,加之简化的需要,“土”字也就顺理成章地去掉了。由此,“域”(经过不断兼并,此时偏于大的意思)与“國”等同,一般形容国土的大小,都会以“方圆(周长)多少里”来记,比如“方圆万里”的梦域,“方圆三千里”的齐域,便是如此。
最初分封的三百七十二域,皆在长江以北的古九州内(此时包括后期划为南疆六邦的蜀域和渝域)。后来南疆分封本土诸侯卫邦和越邦,中原诸“域”为表正统优越,提了“正边”之分,故便有了“北域”一称,多有傲意。但北域经了近三百年的混战,尤其是战争规模的扩大,壮丁大量死亡,荒田甚多,经济凋敝,渐渐地反不如安稳富庶的南疆,那股傲意也就渐渐随之不存了,甚至被南疆六邦贬意地加入了“生灵涂炭”的含义。至北域混战出现拐点,渐渐呈现九国格局的时候,才陆续转而致力于恢复农业生产。
凉州是后期开发的土地,且不属于当初的分“域”之一,故当时不被列入北域的范畴。后期于上建立的西凉政权,也只被视作地方割据而已。只有南疆知其开发边界不易,在感情上很有共鸣,故承认凉域(国)的独立地位。因在夏阳西北,故又称西凉。
南疆六邦来由
疆,分而解之,土、弓与畺(jiang)也。土,即田地,亦有大夏国土之象征;弓即记步单位,夏张部族初以六尺(每尺为二十三公分)为一步,百步为一弓,后随时势而变;畺,即田地之间的边界。三者合一,即大夏子民已能开垦并以步弓记量之边界,天子之威所能波及之地的边缘。
因大夏南部均以长江为与江南诸族的边界,故南疆本指长江,即南界、南边一线之意。
邦,即“丰”与“邑”。“丰”意为“春季三月,庄稼遍地,蓬勃生长”,正与江南相对。“丰”与“邑”联合起来表示“靠种植庄稼自给自足的城邑”,正是南疆自力更生的真实写照。
之后楚姜携手,以南疆为起点,数百年励精图治,不断南拓,加之北域因战乱而大量南迁的流民,更是促进了南疆三大开发:
南岭以南,直至南海;
跨过武夷山脉,直抵东海;
西出黔中,挺进滇池。
南疆再次历经百余年地持续开发,原本的远荒之地,后来已多有人烟,一片国泰民安的景象。
蜀渝两邦因四周山地的闭塞,与北域少有往来,虽亦曾有战乱,但规模相对较小,而且恢复安稳较早,故礼治古风保留不少,与南疆四邦的民风仍然十分相似,故亦自称南疆之一。楚姜以及各自影响的卫越,都欣然接纳,互以友邦相称,南疆六邦由此始称。
南疆六邦之间皆互称“友邦”,寓意互示友好,真情之交,这也是南盟后期能够成立的历史渊源与感情基础之一。
对于少有往来的北方诸域,只称“国遇”,意为偶尔有之,不足为念,并多自称“本邦”,以显本国与祖上之功劳,再者即示以自豪傲气。
南疆北域,不论变化几何,皆乃时也势也。双方之间的势力消长,态度转换,情感变化,心态起伏,其实正是那个时代的强大活力与特有的魅力所在。
愿诸君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