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在卖胡辣汤的摊位上找了个凳子坐下,胡辣汤还没上,村长李来福就开口说道:
“向东,你哪来的钱买的这么多东西?”
“李叔,您就是不问,我也正要和您说哪!之前您给我的五毛钱都用来购买治疗常见病的东西了,那些吃的,是刚刚我无意中在路上捡到的一块钱买的,想着这种钱留在身上不安全,还不如尽快花出去来的实在。”
“自从加入咱们李家村后,李叔和大家伙对我多有照顾,我就想着以您的名义给他们买些吃的,希望您不会介意。”李向东将早就准备好的一套说辞说了出来。
“捡的?”
李来福虽然有些不相信李向东能在人来人往的大集上捡到一块钱,但也没有深究。
不管李向东这一块钱的来路如何,但起码没有独自享受,还想着大家伙,不但都给买了吃的,还给他涨了脸,就是他想责怪就没有理由。
“下次别这么乱花钱了,有钱了自己留着,你现在刚刚安顿下来,还有很多东西没有置办。”
李来福正想多嘱咐李向东两句,这边的胡辣汤就端上来了。
一碗胡辣汤虽然不贵,只有三分钱,但自从这两年村里都吃不饱以来,这还是他第一次吃,不免也有些嘴馋了。
就着烧饼、肉盒和煎包,将一大碗胡辣汤喝下肚后,才感觉肚子热乎乎的。
饱了。
因为还有其他人还没有吃的缘故,两人吃完就赶紧替换下一组人过来,如此之下,十几分钟后,轮换了三四次,众人才都吃完。
这还是他们第一次赶大集时能吃饱,并且还吃的很好。
不过也有些人不舍得吃,如一队长李金来,就是想着家里的自己媳妇和小子,只啃了半个烧饼,将剩下的用油纸包裹好,揣进了怀中。
众人吃饱喝足,即便像平常一样,将摊位摆到了大中午,也并没有觉得有多饿。
眼看着大集上的人越来越少,村长李来福便招呼众人将剩下没有卖出去的货物装车,准备返回李家村。
这次拉出来的农产品还好说,都卖出了一半多,毕竟都不要票,卖的也相对容易一些。
同样,在大多摊位贩卖的都是农产品的情况下,竞争十分激烈,李家村这还是在降价的情况下才卖了一多半,有很多摊位上的农产品都只是卖了一小半。
也有不少以物易物的,在大家都吃不饱的情况下,粮食无疑是以物易物中最紧俏的存在。
所以,李家村的农产品虽然以底价卖出了一大半,但回去时三辆牛车上所装的货物却并没有减少多少,反而多了一些粮食和生活用品。
至于李家村的主要营生竹筐,即便不用票,只用钱便可以购买,也只卖出去一小半。
这还是降价后,如果不降价,恐怕更会卖不出去。
在李向东看来,竹筐卖不出去到不是竞争激烈,恰恰相反,用竹子编织的竹制品并不多。
之所以卖不出去,是因为竹筐样式普通,不但个头大,还十分沉重,即便实用性强,但却让人产生不了多少购买欲望,毕竟这东西并不是什么必需品,也有其他可以代替的东西,所以才会被人们所不喜。
“李叔,咱们村里的这些竹筐都是谁编的?”李向东好奇道。
“怎么?想学啊?”
虽然这次赶大集并没有卖出多少竹筐,李来福的脸色有些不好看,但见李向东这么问,还是打趣道。
“想啊!”
“我老家那边就没有竹子,所以对这种竹制品看着很新鲜,如果能学当然最好了,这样我也有一门能吃饭的手艺。”
李向东这么说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有可以随意变幻的万能粮票固然好,但现在在他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经济来源,根本说不清楚变幻出来的钱或票证是从哪里来的。
只有先找到一个营生,赚了钱,之后变幻出来的钱或票证也便有了说辞,不用每次都以“捡的”来搪塞。
“哈哈!那你可找对人了,咱们李家村别的手艺没有,但是编竹筐的手艺倒是一绝,在咱们这十里八村都是有名的。”
说道竹筐,李来福连带着心情都好了不少,滔滔不绝的给李向东说起来关于李家村竹筐的事。
其实,李向东早就知道李家村竹筐的发展史,甚至比李来福这个村长知道的更详细,连以后四十年的发展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李家村之所以能衍生出编竹筐,就是靠着墨子山上那郁郁葱葱的竹子。
按理来说,北方因为气候寒冷的原因,很少能看到大片的竹林,但墨子山漫山遍野的竹子却是蝎子粑粑独一份。
经过后世研究,这里面有土壤利于竹子生长,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和墨子山上的竹子适应能力强等几大因素,最终才形成了这墨子山上的竹林。
再加上竹子每年都会经历一次寒冬腊月的冬天,到那个时候,竹子的生长都会变得缓慢起来,从而让其颜色加深,从其正常的绿色变成了墨绿色。
经过多年的反复,才逐渐形成了一年四季都是墨绿色的竹子,这不但在北方十分罕见,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来说,也是不多见的。
而墨子山就在李家村的范围内,所以他们才能独享墨子山上竹林带来的反哺。
墨子山上的竹林,大约有三百年的历史,而李家村的竹制品,则只有两百年左右,由此可见,即便是有着竹林这样别人没有的资源,在转化成营生时也花费了上百年。
再加上李家村地处偏僻,人也不多的原因,在两百年中,所编制的竹制品并没有多大的突破或改进,都是老老实实的学习祖辈们的老手艺后,在慢慢的重复传承着编制工作,缺乏创新与突破。
这种情况直到二十年后的2000年,才有了变化。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越来越发达,买卖交易越来越便捷,即便是李家村这样的偏僻地方也开始了尝试创新与突破。
就是因为和外界相比,发展都慢了一拍,即便其商品质量相差不多,也没有红火起来。
再加上一开始没有品牌意识,村里人自己也内卷,直接导致李家村的竹制品沦为了三流商品,挣不了大钱,但也能养家糊口。
之前邻居何大姐就是以竹制品起家的,靠着卖竹制品赚了一些钱,这才能有十几万借给他给爷爷看病。
而做为邻居的李向东,即便没有亲手编制过竹制品,在耳熏目染之下,其鉴赏竹制品的水平还是有的。
说白了,就是眼高手低。
在1980年这样的特殊年代,个体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投机倒把还是很危险的,农产品又太慢,再加上他也没有种地的经验,思来想去,便只有在竹制品上做文章。
李向东相信,通过自己的点拨,即便不能让竹制品点石成金,也起码能解决李家村穷的吃不饱饭的现状。
他也能跟着快速走向小康生活,解决万能粮票变幻出金钱或票证的问题。
“……咱们李家村要条件有条件,要师傅有师傅,手艺还都是个顶个的好!”
“不过……俺就算了,自从当上村长后,这事情就多了起来,虽然编筐的手艺没有拉下,但却不如专门编筐的几个老伙计。”
“等回到村里,俺就给你介绍个最好的老师傅,只要好好学,保准过不了几年就能出师。”
李来福讲完李家村竹筐的发展史后,这才谦虚道。
李向东却是有些不以为然,他学编竹筐就是个由头,并不是真的要学。
别说几年才能出师,几个月他都等不了。
李向东只是想花几天时间简单学习下,然后才能顺理成章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对李家村的竹制品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提高竹制品的销量,解决村里吃不饱饭的问题,尽快富裕起来。
“嗯,一切听李叔的。”
李向东和李来福在前面说的热闹,身后不远处跟着的李兴民,脸色却依旧阴沉。
自从他发现自家二叔对新来的李向东多有关照后,便开始留意两人的一举一动。
虽然心中不相信为人颇为正派的二叔会在外边有这么大一个私生子,但对李向东这样一个外人都比对他这个亲侄子要好时,这个想法便逐渐的在他心中加固,距离变成事实也只剩下当事人的亲口承认而已。
此刻李兴民心中,基本已经给李向东打上了二叔私生子的标签,而三爷爷李德江退了后,新进的村干部名额也距离他越来越远。
起码在李向东没有成为村干部之前,他这个亲侄子肯定没戏。
而几个村干部中,除了年龄最大的二队长李德江,还有三四年就到六十外,第二年龄大的就是二叔了。
二叔比三爷爷李德江小两三岁,距离退休还有六七年。
即便那个时候成了村干部,在没有二叔这个村长照顾之下,肯定也不好过。
起码不如提前成为村干部,被二叔照顾了两三年的李向东好过。
一个好过,一个不好过,再加上年龄差不多,这么一对比之下,心里难免会有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