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际,刘邦为汉王,辖“巴、蜀、汉中”三郡之地。汉初,蜀郡为直属汉廷的十五郡之一。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割巴、蜀两郡置广汉郡,其中大部分县域取自原蜀郡的东北部。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析广汉郡南部合夜郎国置犍为郡,原蜀郡东南部数县也被划入了犍为郡。此外,元鼎六年(前111年)曾改蜀郡北部冉駹都尉置汶山郡,地节三年(前67年)废入蜀郡,仍为北部都尉;同为元鼎六年设立的沈黎郡则在天汉四年(前97年)并入蜀郡,被改为旄牛、青衣两个都尉辖区。到西汉末年,蜀郡领有15个县,其辖境相当于今成都市以西,松潘县以南,汉源、九龙县以北,康定县以东地区。根据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蜀郡辖区共有编户268279,有人口1245929人。其中,作为郡治的成都县有76256户,约占28%的比例。西汉时期,蜀郡的管辖区域主要包括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蜀郡以成都为中心,涵盖了成都平原的中部地区,包括岷江及其支流湔水、寿阝水等水系流经的区域。蜀郡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捷,是西汉时期的重要农业和工商业中心。蜀郡的具体范围在历史上有所变化。西汉初年,蜀郡的范围较大,不仅包括成都平原,还涵盖了周边的一些地方。后来,部分区域被划分给了广汉郡和犍为郡。蜀郡的行政设置也较为详细,下辖多个县,如成都县、郫县、繁县、广都县、临邛县等,这些县分别位于岷江及其支流的沿岸,地理位置和职能各不相同。说到这里马玉明喝了一口御酒后,才继续往下讲。趁着他暂做停顿的时候,刘从戎点着吕宋草抽了起来。接着,马玉明便说起了蜀郡属县的大致情况。西汉时的蜀郡下辖15个县:
1、成都县
战国时为蜀国都城“成都”。成都与广都、新都号为“三都”。秦灭蜀后,于秦惠王二十七年(前311年)置成都县,为蜀郡治。治所即今四川省成都市。历代为蜀郡/益州/成都府/成都路的治所。
2、郫县
古蜀国杜宇都城,俗传为杜鹃城。《文选》张衡《思玄赋》李善注引《蜀王本纪》:“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积百余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移治郫邑,或治瞿上”。皆此地。或说因蜀王杜宇名蒲卑得名,或说以境内郫江(今柏条河)得名。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秦灭蜀后置郫县。【江沱】古水名。又作沱、沱水。一说即今郫江的前身,自今郫县西分岷江东出至成都市还入岷江;一说即毗河,自今都江堰市分岷江东流,至今金堂县接今沱江。
3、繁县
西汉置县,《元和志》卷31新繁县:“因繁江以为名。”
4、广都县
战国时为蜀国之别都。西汉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广都县。
5、临邛县
战国时秦置县,属蜀郡。【仆千水】即今四川省邛崃市南的火井河及南河(邛崃河)。
6、青衣县
本青衣羌地。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置县,治所在今四川省芦山县。一说在今名山县北。天汉四年(前97年)为西部都尉治。【大渡水】即今青衣江,为大渡河最大支流。《水经·青衣水》:“青衣水出青衣县西蒙山,东与沫水合也,至犍为南安县入于江。”源出四川宝兴县北夹金山南麓,曰宝兴河,西南流切灵鹫山,形成灵关峡,南流纳芦山河,至飞仙关西侧纳荥经河(天全河)后始称青衣江。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于乐山市西水口镇草鞋渡注入大渡河。再东流注入岷江。
7、江原县
西汉置县
8、严道县。秦置县,《寰宇记》卷77严道县:“秦始皇二十五年灭楚,徙严王之族以实于此地,故曰严道。”县境有铜山,西汉文帝时邓通铸钱于此。【邛来山、邛水】邛来山,亦作邛崃山。即今四川省荥经县与汉源县分界之大相公岭。《元和志》卷32荣经县:邛来山“在县西五十里。本名邛笮山,故笮人之界也。山岩峭峻,出竹高节实中,堪为杖,因名山也”。邛水,即今四川省荥经、天全两县境之荥经河。
9、绵虒县
西汉置县,治所在绵虒镇。《蜀中广记》载:“汶川县汉之绵虒县也。虎有角曰虒,行水中,地有此兽矣”,因名。【玉垒山、湔水】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隅有玉垒山,汶川县东北也有玉垒山。古人所说的玉垒山可能是指汶川县、都江堰市、彭州市之间的山脉。湔水,似应是今四川省彭州市的湔江,为长江支流沱江的支流,为沱江三源之一。
10、旄牛县。西汉元鼎六年(前 111年)置,因地接旄牛(一作氂牛)种羌人得名。先属沈黎郡,后属蜀郡。南大渡河南岸。“旄牛道”是西汉通西南夷道路之一,与灵关道相接。【鲜水、若水】鲜水,即今四川西部雅砻江支流鲜水河。若水,即今雅砻江及与雅砻江合流后至云南巧家县的一段金沙江。为蜀地至云南西部必经之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略定西夷,“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为徼”,即此地。
11、徙县
古为徙国之都。“徙”亦称斯、斯叟、斯榆、斯都,为古羌族的一支。《史记·西南夷列传》:“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嶲都最大。”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徙国内属,置徙县,属沈黎郡,后属蜀郡。治所在始阳镇。
12、湔氐道。秦始皇时置湔氐县,属蜀郡。西汉改为湔氐道。【岷山、江水】岷山,亦作㟭山,又名汶山、渎山、汶阜山、汶焦山。地处青藏高原边缘,绵延川、甘两省边境,为岷江水系与嘉陵水系的发源处。《尚书·禹贡》:“岷山导江。”《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江水,这里指岷江,其下游汇入白龙江、嘉陵江、长江。
13、汶江县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县,为汶山郡治。地节三年(前67年)属蜀郡,为北部都尉治。【渽水】又名沫水、涐水。即今四川省西部大渡河。《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沫水“一名渽水,一名涐水,今曰阳江”。
14、广柔县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属汶山郡,地节二年(前68年)属蜀郡。
15、蚕陵县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属汶川郡,地节三年(前67年)属蜀郡。《寰宇记》卷78卫山县:“县西有蚕陵山”,遂以为名。东汉改为八陵县。
汉代蜀郡的核心区域是成都平原上的6个县,其中成都县、广都县、郫县都是古蜀王国定都之地。这一区域经济繁庶、人口密集,在整个西南地区首屈一指。蜀郡的其他县则呈现“线”状布局,北部5县沿岷江上游河谷分布,与西北羌氐民族的活动区域联通;南部4县则沿青衣江、大渡河谷地分布,与越嶲郡、益州郡和各西南夷活动区域联通。蜀郡又分别与东北方的广汉郡和东南方的犍为郡相邻,并由此通往关中/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秦国吞并巴蜀两国后,在四川盆地置巴蜀两郡,治所分别为成都县和江州县。此时成都地区境内,郫县和临邛县也已设置。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蜀郡东部置广汉郡(治所在今绵阳市梓潼县)。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析广汉郡南部合夜郎国置犍为郡(治所在今宜宾市区)。于是蜀郡对比秦朝时的辖区大为缩减,如今成都地区的青白江、新都、金堂此时属广汉郡管辖,简阳、新津属犍为郡管辖。在上古时期巴蜀一带地区被称为蜀国,传说蜀人起源于蜀山氏,蚕从、柏濩、鱼凫都是古蜀国的首领,据说他们活了一百岁,号称蜀山氏。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始祖,他居住在叫轩辕的山丘,娶了西陵氏的女儿为妻,名字叫嫘祖。嫘祖就是古蜀国的人,黄帝儿子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昌仆,生子高阳,高阳就是后来五帝之一的颛顼。从这些记载来看,上古时期的古蜀国与华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蜀国经历蜀山氏、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等上古部落的统治后,在战国中期,古蜀国被秦国灭亡,秦国在当地设置了巴郡和蜀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这一地区仍然称为蜀郡,西汉时期,为益州刺史部。
秦并天下,不立尺土之封,推行郡县制度,益州兼有巴、蜀二郡以及巫、黔中的一部分。秦二世而亡,汉承秦制,在地方行政区划建制上,实行郡县制度,同时兼有部分分封制度,形成郡国并行。在益州地区依旧设置蜀、巴二郡及南郡巫县。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进入关中,被分封为汉王,据有巴、蜀、汉中之地。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平定巴、蜀,并以巴、蜀作为后方基地,“都南郑,出陈仓,定三秦,战于荥阳、成皋之间,而天下遂归于汉”,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国号汉,史称西汉。益州地区,尽为西汉所有。“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在地方行政区建制上仍实行郡县之制,此地区依然划分为蜀、巴二郡及南郡巫县。终西汉一朝,在四川的地方行政建制上继承与革新相始终。在继承上主要是继承秦朝在此地区设置的部分郡、县;在革新上出现了郡、县分置的情况,一郡划分为二或几郡的情况,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分、改郡县为都尉的局面。据有关史料记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蜀郡,增置广汉郡;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西南夷,以邛都为越雟郡,以莋都为沈黎郡,以冉駹为汶山郡;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天下为十三部,置刺史,同时改梁州曰益州,蜀作为益州的一部分。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废沈黎郡,置蜀郡西部都尉。
1、蜀郡:“东接广汉,北接汶山,西接汉嘉,南接犍为”。秦置,“因蜀山以为郡名也”。《汉书地理志》注州治太城,郡治少城。领县十五,即成都、郫、繁、广都、临邛、青衣、严道、江原、绵虒、旄牛、徙、湔氐道、汶江、广柔、蚕陵。
2、广汉郡:“西接汶山,北接梓潼,东接巴郡,南接蜀、犍为”。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置广汉郡,《水经注·江水》云:汉高帝“六年,乃分巴、蜀置广汉郡于乘乡”。《汉书地理志》注:治绳乡。领县十三(在今甘肃省境内有阴平道),即梓潼、什邡、涪、雒、绵竹、广汉、葭萌、郪、新都、刚氐道、白水、甸氐道。
3、巴郡:“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秦置。《华阳国志》曰:“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四十一县”。治江州。领县十一,即江州、临江、阆中、枳、垫江、朐忍、宕渠、安汉、鱼复、充国、涪陵。
4、犍为郡:“东接江阳,南接朱提,北接蜀郡,西接汉嘉”。《汉书·地理志》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开,分巴、蜀二郡之一部分而置。其中云、贵境内之地为汉武帝新开,宜宾地区泸州以东之地为巴郡割来,其余皆自蜀郡分出”。《四川郡县志》引《太平寰宇记》:“汉武帝建元六年,遣唐蒙发巴、蜀卒,通西南夷,而破牂柯、夜郎,立犍为郡”。初治鄨,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移治南广,后又移治僰道。领县十二(其中,汉阳在今贵州西部之威宁县;、堂琅、南广四县均在今云南昭通一带),即僰道、江阳、武阳、资中、牛鞞、南安、符。
5、越雟郡:《汉书地理志》注:“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应劭注曰:“故邛都国也”。《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有:“南越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笮侯,冉駹皆振恐,请臣置吏。乃以邛都为越巂郡”。《元和郡县志》亦载:“汉南外夷獠,秦汉为邛都国。至武帝始诛且兰、邛君,并杀笮侯,而冉駹等皆震恐,乃以邛都之地为越巂郡,属益州”。“按郡有越水雟水,出生羌界,言越雟者,以彰威德远也”,应劭注曰:“有巂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治邛都县。领县十五(今属云南境内的有姑复、青蛉、灊街和遂久四县),即邛都、会无、台凳、定笮、笮秦、大笮、三绛、苏示、阑、卑水、灵关道。此外,在荆州南郡中也有一县就是巫县。
而在西汉时期,益州境内对郡县名称的设置依据如下:
第一、因山而名
作为地名通名的“山”,早在先秦时期便有之,汉代及其以后,更广泛地出现在各类文献典籍之中。西汉时期在益州境内设置的县名,有一部分便是因山而名。如:犍为郡,《华阳国志·蜀志》云:“时治鄨,······鄨有犍山”,《太平寰宇记》卷七九戎州引《十三州志》亦云:“(犍为)郡有犍为山也”,郡因山为名。蜀郡,始属《禹贡》梁州之地,古有蜀国,历来与中原地区有密切的交往。秦惠王八年(公元前317年),派兵灭蜀国,封其公子通为蜀侯,于成都一带置蜀郡,并以张若为郡守。汉承秦制,继续保存蜀郡的名称,史载:蜀郡“因蜀山以为郡名也”。蚕陵县,有蚕陵山,“蚕陵城在蚕陵山下”,“汉因以名县”。巫县,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派蜀郡郡守张若取得楚国之巫郡,改为巫县,归属南郡,汉因之。其县东有巫山,即巫峡,为三峡之一,“据巫山之险,因以为名”。
第二,因水而名
这种郡县地名命名方式,在整个郡县地名中,占有极大比重。越巂郡,应劭曰:“故邛都国也。有巂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元和郡县志》载:“郡有越水、巂水,出生羌界,言越巂者,以彰威德远也”,“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兵自越巂水伐之,以为越巂郡”“越巂水即绳、若矣,似随水地而更名矣”。梓潼县,应劭曰:“潼水所出,南入垫江”,《读史方舆纪要》引《志》云:“县元鼎元年置,以倚梓林而枕潼水,因名”。繁县,“以繁江为名”。临邛县,《太平寰宇记》记“本秦县。汉属蜀郡。邛水出严道县邛崃山,出青衣江,故云临邛”。涪县,《太平寰宇记》曰:“汉武帝始分蜀地为益州,以此地为涪县,属广汉郡,即涪水之所经也”。雒县,《蜀中名胜记》引《图经》云:“雒字本从水,汉火德,忌水,故改从雒。”,又“南有洛水,因以为名”。郪县,《太平寰宇记》云:“以郪江为县名”。阆中县,《太平寰宇记》:“阆水迂曲,经其三面,县居其中,盖取为县名”。宕渠县,《读史方舆纪要》引应劭曰:“石过水为宕,水所蓄为渠,故县以是名”。此外,垫江、白水大概也因水而为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