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中华百战

第48章 大汉经营之神桑弘羊

中华百战 南帝王重阳 2245 2024-11-15 08:23

  汉武帝难题”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汉武帝的形象都是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还是一个好大喜功、控制欲极强的皇帝,他对国家和民生的破坏是非常巨大的。

  汉朝初年,皇帝们奉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治国理念,民间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官仓里的粮食多到变质,府库中的铜钱多到串钱的绳子都朽烂。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也记载了汉初时商业繁荣、民众富裕的盛况。

  但是,由于武帝常年征战,文景两朝积累下的充沛国库竟被消耗一空,国家财政出现了“用度不足”的危急状况。为了支撑持久战争,武帝把手伸向了百姓,他推行强硬的国营化经济政策,实行盐铁国家专营。这些政策让国家大发其财,却导致民间经济凋敝、人口锐减。他晚年就曾多次降下罪己诏,反思自己不惜民力的过失。

  像汉武帝这样用费无度的皇帝,会把几代人的钱都花光,连带子孙也要欠债。但是他在世时,根本无人敢批评国营化政策,更别说制止了。

  武帝去世6年后(公元前81年2月),汉帝国的议事大殿上发生了一场帝国经济政策的公开辩论。辩论的一方是武帝时期的财政大臣(大农令)桑弘羊及其属下,另一方则是一群儒生。这场经济政策辩论的主题是——“盐铁行业是要放开民间自由竞争,还是继续国营垄断?”《盐铁论》记录了这次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大辩论。桑弘羊之问”

  一上来,儒生就对桑弘羊采取凌厉的攻势,历数盐铁国营的罪恶:

  1.国有专营制度造成绝对垄断,价格昂贵,强买强卖。

  2.强行收购粮食物资建立储备,这是与民争利,导致经济萧条、人民困苦。

  3.国营制度豢养了权贵经济,形成了以国营为名、攫取私利的特权集团。

  1.国有专营制度造成绝对垄断,价格昂贵,强买强卖。

  2.强行收购粮食物资建立储备,这是与民争利,导致经济萧条、人民困苦。

  3.国营制度豢养了权贵经济,形成了以国营为名、攫取私利的特权集团。

  儒生说完,对面的桑弘羊却没有丝毫慌乱,轻轻地捻着胡须,反问儒生:

  1.帝国运转需要巨额的财政开支,光靠农业税根本不够,如果不执行国有专营制度,请问钱从哪里来?

  2.一旦遇到战争、灾荒等急需用钱,国库却空空如也,怎么办?

  3.如果中央不把重要财源掌控在手中,形成压倒性的力量,一旦地方势力膨胀起兵造反,怎么办?

  1.帝国运转需要巨额的财政开支,光靠农业税根本不够,如果不执行国有专营制度,请问钱从哪里来?

  2.一旦遇到战争、灾荒等急需用钱,国库却空空如也,怎么办?

  3.如果中央不把重要财源掌控在手中,形成压倒性的力量,一旦地方势力膨胀起兵造反,怎么办?

  儒生们目瞪口呆,哑口无言。这就是闻名后世的“桑弘羊之问”,它难倒了中国历代的知识精英,

  著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说:“这个帝国的运转,从来不是依靠法律权威和数字管理,而是从上至下的道德感召力。中国历代的皇帝,从来没有藏富于民,而是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竭力削弱民间、做大中央政权。民间经济的凋敝,让中国始终无法摆脱农业国的身份。反过来,这种人身控制,也让中央集权越发稳固。”(参阅《黄仁宇作品集》,史上最全套装,含独家书《缅北战争》《从大历史看蒋介石》)

  吊诡的是,此后的两千余年,中国历史陷入了一个怪圈:历朝历代的“桑弘羊”无一例外地战胜了“儒生”——几乎每一个皇朝,都极力垄断财政、做大中央政权。但是,每逢饥荒或战争,中央政权总是捉襟见肘。并且,每个王朝都无可避免地走向崩溃。

  王安石变法:千年前的国家干预

  盐铁大辩论一千年后,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皇权,极力削弱地方和民间,大宋朝由此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官僚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军队开支巨大,屡战屡败。为扭转这一局面,王安石采取了一系列桑弘羊式的国家干预政策。

  这些措施短期内改善了财政,却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以青苗法为例:国家在青黄不接的时节贷款给百姓,待百姓丰收之后再归还本息。于是,国家变成了高利贷者。官员借机大搞腐败,强制农民借贷。于是,国库开始充盈了,百姓的境况却越加悲惨。

  王安石变法的实质就是国家干预主义。——马立诚《历史的拐点:中国历代变法实录》

  司马光是王安石变法最激烈的反对者,他对“国家专营”是这样评价的:“天地间能挣钱的行业是有限的,只要官家垄断了,民间自然就无法盈利。桑弘羊能够使国库充盈,如果不是取自百姓,还能取自哪里呢?”(《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晚清洋务运动:夹缝中的民间资本

  盐铁大辩论一千九百五十年后的洋务时期,朝廷鼓励“兴办实业”,但不允许民间独立经营,于是出现了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三种企业。其中,只有轮船招商局等少数几个官督商办的企业盈利。但是随后,李鸿章便找了种种借口,将三个民间股东以净身出户的方式全部逐出。随着民间资本的退出,洋务企业陷入了长期的亏损和停滞。

  这种结局其实并不算意外,洋务运动的目的从来不是“自强”、“求富”,而是桑弘羊式的诉求:维持中央集权的绝对优势,对内消灭农民起义、对外在全球争霸。因此,清廷根本不在乎洋务企业是否营利,更不会把民众的财产权放在眼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