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科举起家,改造大明

第30章 亳县(三)

  “我家变蛋,单卖一个是五文钱,二十文五个,五十文十二个,以上都是个人购买才有的优惠。”

  “按照你们买的数量多,我们是不算做个人购买,都以批发价出售。”

  “一次性购买二百个以上,打九五折,五百个以上为九折,一千个以上为八折。”

  “目前每个月最多能提供一千个,之后可能会有所增加。”杨兴仔细的跟陈家二人讲解道。

  看着二人思考的同时,继续说道:“批发购买,需要自行来我家取货,不负责送货上门,目前是到四团村。”

  “等过段时间,我家会在太和县城开一家店铺负责售卖,同时我家也卖鸡,但提供数量少,每个月不超过十只。”

  杨兴说完之后,就和杨父二人喝着茶,等待陈家父子二人慢慢思考。

  陈父让店小二把笔墨纸砚和算盘拿来,按照杨兴说的生意方式计算。

  大约一刻钟后,陈家父子二人相互点了点头,转身看向杨家三人。

  “杨兄,我和家父商量好了,今后就按照你说的生意方式,我家每个月要一千枚变蛋和十只鸡。”

  “但以后如果能提高产量,要优先告知我家。”陈海诚恳和杨兴说道。

  “可以,根据你们定的数量,提货前要交定金,定金为货物价格的三成,取货时再补齐剩余七成。”杨兴听完就直接回道。

  “这个没问题,就按照杨兴侄儿的要求,你还有其它要求嘛?”陈父思考了下回道。

  “暂时就这个要求,还有陈伯父不要宣传这个变蛋是我家做的。”杨兴想了下,提醒道。

  “哈哈哈,杨兄,这个不用你说,我和爹都知道,这个财源,我们可不告诉别人。”陈海看着杨兴傻呵呵笑道。

  有着陈海带头,几人都大笑起来。

  毕竟达成这样一笔生意,今后两家都能稳赚不少钱,对于杨家来说,至少不用那么辛苦的到处去送货,有固定的客户轻松很多。

  而陈家之后能靠着变蛋,在这亳县内大展一手,扩大酒楼的生意,多余变蛋还能转手赚一笔。

  商谈完毕,众人欢聚一堂,推杯换盏,氛围愈发热烈。连杨兴和陈海这两位少年也不禁饮下不少酒。

  酒过三巡,五人都醉意朦胧地趴在桌子上。

  店小二见掌柜和少掌柜都醉倒在此,便急忙叫来帮手,将几人一一抬回早已准备好的房间。

  巧合之中,抬杨兴的恰好是之前对他嫣然一笑之中两位佼佼者。

  醉眼朦胧,看着身旁笑颜如花的她们,两人还不时投来微笑,令他心中泛起涟漪。

  然而,这份暧昧让其实在难以忍受,于是进入房间后,毫不犹豫地将两位女子请了出去,独自躺在床上,思绪纷飞。

  “为啥我才十五岁啊,心有余而力不足呀!”杨兴吼出这句话,就迷迷糊糊睡着了。

  ...............

  次日清晨,杨家三人早早便起身,整理着行李。

  陈家父子见状,热情地邀请他们留在亳县游玩,以尽地主之谊。

  杨兴以需回乡筹备变蛋生意为由婉拒了这份好意。

  陈家父子也没在挽留,毕竟他们也着急需要变蛋。

  临行前,双方郑重地签署了一份协议,各自妥善保存,约定今后月底来提货。

  随后,杨家三人便坐上驴车,踏上了归途。

  随着县城的轮廓渐渐在视野中隐去,杨家三人开始沉思并热烈地讨论起这两日所经历的一切,将那些尚未尽兴的话题一一拾起,重新梳理和分享。

  “兴儿,为何要卖陈家千枚变蛋,到时如果宣传开来,有人发现是咱家制作的,偷学这技术,就麻烦了。”杨父疑惑的看着杨兴道。

  “是啊,兴儿,你爹说的对,二叔也不是很明白你的想法。”二叔也跟着问道。

  杨兴看着二人的表情,都是被思维所局限了,只好耐心解答道:“爹,二叔。两年前咱们知道这修武变蛋,跟咱家也挺像的,不都是因为一些原因被限制嘛。”

  “按照咱家每个月变蛋产量,提供千枚绰绰有余。有人偷学这技术,也不用怕,有技术没有鸡蛋,也做不出多少变蛋来。”

  “像咱家这三年来也只能养不到百只,再多就可能会出现鸡瘟,想抢咱家鸡蛋,还是多想想怎么稳定鸡蛋的来源。”

  “光整个江淮地区就百万人口,这变蛋生意太大,就算有几家人一起制作变蛋,也抢占不完。”

  “咱家不光变蛋,芒硝也一样,这些制作方法都简单,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能守住这配方。”

  “时间再长就把握不住的,咱家还是要靠多提高产量和品质才能在这个市场上站稳.........”

  杨兴详细阐述了多达十点的现代生意思路,令二人陷入了沉思。

  正如古人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商业之道亦是如此。

  单纯的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纵然丰富,却不及亲身实践与体验来得深刻。

  只有真正投身其中,才能领悟到不一样的智慧与收获。

  见二人沉浸于深思之中,杨兴转而独自凝视路旁的田野,甘蔗苗、粟米苗、黄豆苗随风摇曳,犹如大自然绘就的一幅动态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当二人从沉思中解脱,杨兴捕捉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异样光彩,那或许便是他人所言的领悟与升华。

  “爹,二叔,你们二人明白了吧!”

  二人对杨兴郑重地点头。

  剩下的时间里,杨兴便开始悉心教导他们数学加减运算的基础知识,继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记账能力。

  毕竟,除了精通生意经营,掌握账本的管理与解读同样至关重要。

  今后家里生意日益壮大,良好的财务管理将成为成功的关键。

  提前准备,总是好的!

  ...............

  转眼间,从亳县归来已逾两月,眼下距离八月院试仅余半月之遥。

  杨兴开始忙碌地整理行囊,准备与杨父一道启程,共赴凤阳府,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这两个多月以来,杨兴每隔三天和老弟几人前往学堂,向王秀才学习以外。

  也在家指导提升芒硝的制作,并尝试添加不同材料以研发出多种口味的变蛋,亦用鸭蛋做出松花蛋。

  同时,编写符合这个时代的小学数学,核心内容围绕加减乘除运算,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设计题目。

  届时,以自家为起点,逐步将算学的价值普及至更广泛的群体,使其深入人心。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稳步迈向更高层次,创造新的公式、验证其准确性,进而提升和拓宽这个时代人民发散性思维能力。

  “锅锅,我要吃糖糖,糖糖。”

  本来在编写计算题,杨兴突然看到肉嘟嘟可爱的小妹跑来,也没啥心思继续写了,只好放下手中的笔,抱起小妹。

  “走,哥哥带你吃糖。三弟,跟上大哥。”杨兴叫上旁边跟小妹一起进来的杨欢道。

  “吃糖糖咯,还是大哥好,二哥在家,都抢我们的糖吃。”杨欢激动跟在杨兴边上说道。

  自从上次从亳县归途中瞥见甘蔗的那一刻起,杨兴才想起来自己少做一件事,制糖。

  虽说现在自己不敢大量贩卖白糖,但是自己吃,倒是不怕。

  随后就买回几十斤甘蔗回来家里制作,一开始家里人看他用黄泥去浇红糖,都说他是败家,要不是家里有点钱,真要打一顿。

  不管黄泥淋糖法还是搅拌法,过滤后产的白糖都很低,这个方法就不太行了,不知道是不是黄泥用的不对。

  只能换成活性炭来过滤杂质,这个就好很多,产量还行,而且活性炭也容易制作,多试试,总能提高白糖产量。

  现在杨兴则要用二十斤甘蔗,才能提纯半斤白糖。

  这段时间制作了差不多二斤白糖,家里三个弟弟妹妹就吃了一斤多,看着罐里剩下的六两白糖。

  “家里就只有这一点糖糖了,你俩要省着点吃,知道不,不然以后都没了。”杨兴一边给二人用勺子各装了两勺放在小碗里,一边提醒道。

  “锅锅,骗人,我以后要天天吃。”

  “大哥,我也要和小妹一样,天天吃。”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