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和老师聊了很久,把这些年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都讲了一遍,当然,两重记忆这件事情是不能说的。
元先生其实早就了解过自己这个学生,对刘浩说的事情大多是知道的,只不过从刘浩口中听来和在别人口中听到的相比,更有一些不同罢了。
对元先生来说,刘浩就像自己的孩子,不管离开多久,都是自己的牵挂。
刘浩到达的第三天各位宾客也相继到了,几个师兄也到来帮忙接人待客,对于刘浩的几位师兄,熟悉京剧的人也都是知道的。
大师兄陈仲行,老生,今年六十八岁,京剧界上一代扛鼎之人。
二师兄孙仲方,老生,今年六十六岁,同上。
三师兄王仲尔,老生,今年六十二岁,同上。
四师兄白仲义,武生,今年五十八岁,还活跃在京剧舞台上,是当代的京剧艺术家。
五师兄邓仲辛,老生,今年四十九岁,当代京剧扛鼎之一。
六师兄王仲元,武生,今年四十岁,五年前退出京剧舞台,现在负责教授学生。
元先生一生只收了六位徒弟,像刘浩这样的学生却教导了不知道多少,只不过能让他再动收徒之心的只有刘浩这一位,可以看出来刘浩是多被重视。
转眼就到了元先生大寿的日子,各行业的泰斗人物都出现在了这里,这一行就是这样,对于前辈比较尊重,当然,这也是互相的,今天我尊重你这门的前辈,那以后我这门有事你好意思不来吗。
除了这些人,还来了一些领导,他们除了自己的贺礼,还带来了帝都某位的礼物,元先生欣然收下,并没有什么表示。
对于老师的过去刘浩是有些了解的,他也知道,以前老师过生日也会收到上面送来的礼物,甚至有时候还会有人亲自过来,后来老师觉得太张扬了,就不让人来了。
至于为什么元先生一位唱戏的竟然会受到上面重视,这并不是因为上头有人喜欢听戏,而是源于元先生在战争时期做过的一些事情。
那一年国内收到外强冲击,风雨飘零,一众人士决定救国,后来就发生了战争。
当时元先生是一个戏班的领头人,总在各地演出,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中,救了一个人,从此就找到了组织。
在战争年代,元先生靠着自己的身份收获了很多情报,也救了很多人,就连最顶层的某一位都受过他的恩惠,后来战争结束,元先生不想看到同胞相残,就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一直到十几年后,元先生受到了那次事件的冲击,被压到街上游行,这件事传到了上面,元先生获得解救,他表达了自己只想唱戏不想当官的意愿,然后回到家乡,一直到一个时代结束,他才带着人重新回到帝都,继续在京剧舞台上发光发热。
这一段事情上面人是知道的,所以对元先生一直很尊重,逢年过节都会安排人送来东西,这种待遇在戏曲这个行当也只有元先生有了。
“感谢各位前来参加我的寿宴,要是以往,我不会大费周章把大家请来,今天不同,除了过生日我还要收关门弟子,劳烦各位做个见证。”
元先生要收关门弟子大家早就知道,听了也没什么惊讶,时辰到了,拜师仪式正式开始。
首先是请祖师爷像,京剧是梨园行,拜的是唐明皇,相传唐明皇常在梨园中听戏,而他本人又擅长音律,认为他对戏曲行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只不过京剧也只是属于梨园行,梨园行却包含了所有戏曲行业。
所以在现代来说很多京剧前辈收徒仪式已经不拜唐明皇了,元先生可能是年岁大一些,收徒弟一直还是这个传统,祖师爷请的还是唐明皇。
拜完祖师爷接着就是拜师父,师伯,师叔,元先生师兄弟都去世了,所以刘浩只要拜师父就行了,拜完师父就拜引荐师,师兄,行礼完毕,一敬茶,仪式结束,接着就是大开宴席。
晚上,刘浩躺在床上看着头上的灯光,嘴上一直带着笑意,从今天开始再也不能有人说他是野路子了,他也是有师父的人。
不进这行永远理解不了这行对于传承的重视,没有传承人就如同无根浮萍,只能随波逐流,有了传承走到哪都会知道自己的家在哪。
当年老郭为什么要拜师,有人说他是为了名气,可谁又知道,他只是为了有一个传承而已。
刘浩拜师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还登上了热搜,很多网友表示了祝贺,同时也希望以后在京剧舞台上看到刘浩的身影。
一些传统行业的演员,包括某些协会即便是万般不愿,还是发了消息表示祝贺,不是因为刘浩,而是因为元先生,元先生做为传统行业年龄最长的人,不管心里怎么想,面上大家都必须表示尊敬。
老郭特意打来电话,和刘浩聊了很久,还开玩笑说以后要叫师叔了,刘浩也皮,还让老郭叫一个听听,结果老郭真就叫了,一下让刘浩还有点儿不知所措。
其实,以后再大的场合,老郭还真必须叫他师叔,谁让传统行业就讲究这个呢,私底下倒是不用注意那么多,要不然一到德云一群人管他叫爷爷,他也受不了啊。
在师父那里又住了两天,刘浩和夏栀子告辞离开,他邀请师父一起去帝都住一段时间,元先生拒绝了,年龄大了,没有大事他不会再离开这个城市了。
回到帝都,夏栀子收拾了一下东西就直接去了剧组,刘浩则是去看泰囧的后期,至于某些协会发来的邀请,他直接选择了无视。
回来之前他也问过师父要怎么对待这些人,师父说凭心,他也就随心了,要是一些真正的演员前来,他肯定热情接待,这种乱七八遭的人还是算了吧。
对于刘浩的无视某些人很气愤,可是又无可奈何,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了,只不过在心里给刘浩狠狠的记上了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