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事关未来钱粮的基础框架就算打下来了,之后的事情,自有专人负责,无须高渊再亲自理会。
高渊一身轻松,迈着轻快的步伐,施施然走回了营帐。
那辆辎车,是他的专属起居之地。
伸个懒腰,往车上一坐,摸出一件小包袱,里面藏着两个加了蜜水的馒头,既可以供来饱腹,又能解解嘴馋。只可惜馒头还没放入嘴里,就听得外边传出一阵吵嚷。
“又怎的了?”
高渊无奈,只能捏着一个馒头出了车驾。
“子仲,子仲,陆府君将粮草送来了,速速出来清点入库。”
张飞兴高采烈,在他身后,是成百上千人押着一车车粮草。
“总算来了!”
高渊精神一振,和糜竺一起迎了上去,“陆府君送来多少粮草,有多少工匠?”
张飞哈哈一笑,闪开身子,请过身后一人,“先生只管问陆家郎君就是。”
“陆儁见过高先生,见过糜治中。”
高渊定睛一看,原来是之前在庐江陆府有过一面之缘的陆康长子,陆儁。
“见过陆郎君。”
“儁奉家父之命,特率六百八十名匠人,以及三万五千石粮草,奉送刘使君。”
三万五千石?庐江郡还挺富裕的嘛,怪不得孙策要向陆康借粮。
“原来是陆郎君亲来。”
刘备也接到了消息,与陆儁互相施礼,笑道:
“未曾想今日竟然一日双喜,实乃幸事也。”
“一门双喜?难道是...”
高渊喜形于色,“莫非是徐公明要到了?”
“果然瞒不过先生。”
刘备笑着抽出一张帛书,递了过去,“大抵再有两个时辰,徐公明便能抵达柴桑。与其一同前来的,就有诸葛一族。”
“哦?诸葛元晦竟然也带着家小来了?”
高渊将那帛书细细看了一遍,果然不假。
“好啊,好啊!”
张飞大笑,“如此一来,豫章太守也已有了,粮草已齐,陆郎君亦是带来了一批铁器。我等当早日征募兵勇,荡平豫章贼寇!”
募兵?倒是也可以。诸葛玄赴任昌南,肯定得保障他的人身安全。
高渊略一寻思,果断同意,“玄德公,我等不若入帐详谈。也请陆郎君稍作休息,饮些浆水。”
“好!”
糜竺需要清点资源,分类入库。糜芳则领着新来的工匠搭建营帐,安排住宿饮食。
除二人外,其余人等尽数进了大帐,分别坐定。
鲁肃斗开一卷竹简,“加上今日的三万五千石,府库粮草已有二百二十六万石。”
这批粮草主要是来自糜家积累,以及南下之时从徐州购买得来。荆州益州的购粮队伍还没返回,最多再有一月,甄氏也会送来粮食六十万石。如此看来,豫章屯粮十分富足。
高渊暗自算了笔账,有了这多储备,豫章开发的进程倒可以加快不少。
营帐中欢呼雀跃,张飞按耐不住,当即站起身来:
“既有这多粮草,不如明日便前往丹阳,招募三万兵勇。”
三万?
鲁肃吓了一跳,早已出言制止:
“翼德不可!粮草虽丰,兵甲不足。便是有陆府君送来的六千斤铁器,也不过只能打造三千杆长矛,招募这多兵勇,难不成要让其余诸人都持着木竹去作战?”
张飞为之一怔,“自徐州带来的铁器,莫非都已用完?”
鲁肃看了看账本,“铁器自是有的,只不过子玄已经都定做了斧、铲。况且炉窑数量有限,便是都用来打造武器,这一月时间也只能赶制三五千把。”
说白了,生产力不足。
高渊笑笑,“铁器留下一半就行,剩下的尽数打造武器。至于炉窑,多多建造一些。北来的近万流民中肯定有不少匠人。”
“此前这些人担心被征募入伍,有死无生。有了‘合宿’之事,心态已然不同。不如再行招募一番,依照往例,优先分配宅院,以利诱之。”
“斧、铲不比刀枪,便是粗制滥造一些,也无甚妨碍。新得匠人,则其优良者,铸炉制兵,其劣者,用以打造工具。”
“善。此权宜之计,倒也可行。”
鲁肃点点头,迅速在竹简上勾画几下,然后转向刘备:
“主公,以肃之意,不若先行招募万人,操练两月。届时兵甲齐整,则可挥军南下,一举荡平豫章匪患。”
刘备也比较同意,当即点头答应。
高渊想了想,接口道:
“依我之意,还是招募三万兵勇为好。”
见众人皆是一脸不解,朝着刘备笑道:
“玄德公可是忘了《纪效新书》?”
“先生是说,选兵之法?”
早在洛阳那会,刘备宅在家里,也是看过这套原本属于后世的兵书的,一听这话,和关羽同时明悟。
所谓“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
丹阳郡北边是大江,南边就是山越聚居之地,境内大半又是平原,东边的黄巾,北边的江贼,南边的山越,经常前来劫掠。时间一长,可不得民风剽悍。
要是再用上《纪效新书》的选兵之法,只要稍加操练,就是一支精锐之军。
刘备点点头,“如此也好,先从丹阳拣选三万新勇,再以纪效之法沙汰两万,只留一万精锐。”
这也就是《纪效新书》里的大比较淘汰法了。三万人通过训练,途中不断剔除不合格的人,最后再进行一场比武考核,赢下来的就是精锐人选。
关羽看了一眼张飞,又看了看许定许褚兄弟,捋着胡须,突然开口道:
“《纪效新书》乃是兵家秘宝,以我之见,应该抄录几份,分与诸将。闲来无事可以诵读一番,必然大有裨益。只是...”
又转向高渊,继续道:
“这等秘宝,若是唤来一些不知底细的佣书人,只恐泄露于世。若是劳烦几位先生...只恐荒废政事。”
说这话的时候,一边的孙乾冷汗都要流下来了,当初他跟简雍负责篆刻竹简,可是吃尽了苦头。
从朐县到洛阳,曲折两千里,稍微颠簸一下,篆刀就得在手上割开一道口子。
一万余言,五六百片竹简上,几乎都带着他和简雍的指尖血。
“此事倒也不难办,就是会费些功夫。”
高渊思索一会,“佣书人可以寻一些来,再往丹阳一带,连同豫章,两地的石匠也尽数寻来。”
佣书人虽然识字,把竹简拆开打乱就是,每人只负责其中凌乱的一小部分,各自誊录。
至于石匠,大多都是底层百姓,没有几个认过字的。同样按照佣书人分配,也不用担心他们会把内容泄露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