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彪最终还是没有带上杨氏。
不是嫌她缠人,而是要留下她在庄子里帮忙。
张彪已经接到了边关传来的消息,萧皇后一行人已经入关了。
随她一起前来的,还有阿史那社尔的羊毛车队。
可想而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庄子里会很忙,到时候郑丽婉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
杨氏已经有了很多管理经验,留她在庄子里帮忙,远比把她带去长安更划算。
张彪对于自己女人的要求,可不是往床上一躺这么简单。
床是可以躺,但活也要干!
当然,之所以能有这些活,也都是全凭张彪的操作。
开春之后,为了获取更多的地盘放牧,夷男再次带领铁勒诸部猛锤阿史那咄苾所属。
双方决战阴山,阿史那社尔趁机率众反叛,端了这位昔日旧主的老巢,自立为都步可汗。
阿史那咄苾腹背受敌,兵败阴山后退守铁山,又被围困月余,最后弹尽粮选择了投降。
夷男不是李世民,对待敌人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抓到阿史那咄苾后便直接处死了他。
一代雄主,就此彻底落下帷幕。
杀掉阿史那咄苾之后,夷男本打算继续率领军队向西进攻,但是却遭到了阿史那社尔的顽强抵抗。
双方陷入了僵持。
这时候,张彪的信件也到了,而且是双方各一封。
写给阿史那社尔的信,是让他释放萧皇后一行人,并保护她们回到大唐,就能获得和夷男同样的权利。
以后不但可以用羊毛换取粮食,还能得到商队进入草原的交易机会。
除此之外,部落的贵族还可以携带财产,进入幸福城生活。
总之,凡是铁勒诸部有的,如今的阿史那和阿史德诸部都有。
而写给夷男的信,则是告诉他,阿史那咄苾已经死了,继续发动战争会让长生天不高兴。
另外,长生天已经降下福泽,室韦和靺鞨的土地,将成为整个草原的粮仓,让他自己看着办。
看完信之后,夷男心里立刻就有了计较。
一边是不好啃的硬骨头阿史那社尔,继续打下去不但会损兵折将,还会得罪张彪。
而另一边,则是摇摆不定的室韦和靺鞨,不但实力弱,而且还土地多。
对于夷男来说,打谁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土地。
因为有了土地才能放更多羊,羊多了才能换更多的粮食,养更多的人口,让部落变得更强!
草原儿女没那么弯弯绕绕,就一个字——干!
夷男把信件一收,然后和阿史那社尔约定以阴山为界,便直接率军去东边虐菜去了。
他走得很急,因为张彪给他限定了时间,让他在明年四月之前,完全拿下室韦和靺鞨全境。
这看似时间很充裕,但实际上并不是。
室韦和靺鞨属于东北地区,十月就开始下雪了。
等下了雪之后,这仗就不好打了。
如今已是四月,满打满算就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
若是对方投降还好,若是顽强抵抗,半年的时间或许也就是勉勉强强够用,甚至有可能拖到冬季。
所以为了不打“雪战”,夷男走得很急。
等他走了之后,阿史那社尔立刻欢天喜地的下令,让旗下部落收割羊毛,准备拿去和张彪换粮食。
等羊毛收割好之后,他就派人护送着这些羊毛,还有刚刚释放的萧皇后等人南下。
送人和换粮两不误。
而萧皇后等人得知可以回到故土之后,自然是非常激动的。
为了能够尽快回到家乡,他们一路上基本都没怎么休息,很多时候甚至还是日夜兼程。
当张彪收到消息的时候,其实他们距离长安已经不远了,最多也就是两天的行程。
不过他并没有把这事告诉李世民。
因为这其中涉及到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他希望能够亲自迎接萧皇后。
辞别了家人之后,张彪就带着李承乾去庄子和李世民汇合,然后一同返回了长安。
几人都是骑马,速度要比坐马车快得多,下午出发,天黑之前就到了。
回到皇宫后,李世民立刻就把李大亮叫到了甘露殿,将高炉图纸和技术交给了他。
这份来自四百多年后的工业科技,当场就把这位大唐工部尚书给镇住了,直呼巧夺天工。
在李大亮再三保证能够造出来之后,李世民也放下了心,等到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就把答应的奖励给了。
张彪被封蓝田郡公,食邑二千户,永业田3500亩。
距离国公只差一步。
这个封赏一出,朝中一片哗然,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反对。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可是能够让大唐炼铁产量翻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技术。
这可是真正的强国之道,比之开疆拓土也不逞多让!
这样的功劳,封一个郡公可以说是绰绰有余。
李世民已经见过了实物,自然没有什么好怀疑的,封赏给的很痛快。
当然,最重要的是除了爵位之外,他也没别的东西好给了。
封赏完成之后,其他大臣也开始纷纷上奏。
其中就包括了之前张彪预测的灾情。
旱灾果然出现了。
好在关内地区基本都已经改种了芋头,对于旱灾和蝗灾的抵御效果,要比其他的粮食好一些。
但是单单这样显然是不够的。
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还有未来可能会持续出现的自然灾害,大唐需要更多的粮食。
于是李世民就朝着众臣问了起来。
“诸位爱卿,你们可有其他增加粮食的方法?大家不用拘谨,尽可畅所欲言!”
这个问题他其实已经问过不止一次了,但是每一次等来的都是沉默。
大唐建国十几年了,能够想到的粮食增产方法大家都想过了,如今已经暂时陷入了无计可施的境地。
李世民原本已经做好了毫无收获的准备,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次竟然有了收获。
只见在众人的注视下,张彪站了出来,手持玉板朝着他行了一礼。
“陛下,岭南道的安南地区有一种作物叫做占城稻,可以一年三熟,最短的成长期只有五十多天,可解我大唐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