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1979文艺时代

第32章 开机

1979文艺时代 西门不是大官人 3776 2025-04-16 22:21

  1980年3月8日,晚上7点钟,沪海钢铁厂礼堂,千人大厅座无虚席,就连过道都被板凳大军占领。

  这在沪海钢铁厂属于常态。

  没办法,业余生活匮乏,像这样的文艺汇演,以及放电影之类的文艺活动,都是人满为患。

  就这,还是钢铁厂保卫科在厂领导的严令下,对放入礼堂的人数进行了严格限制,本来只有一千个座位的礼堂,现在已经放进去了一千五百人,不能再多放,再多放就要出事故了。

  陈荣轩、黄蜀芹,作为《赤橙黄绿青蓝紫》剧组的领导,和钢铁厂的领导一起坐在观众席第一排,他们前面和舞台之间的空位,都被搬着小板凳的小学生们占据。

  舞台幕布徐徐拉开,兼任了报幕员的龚雪,和钢铁厂的一位男同志,一起健步走上舞台。

  龚雪在总政话剧团做过一段时间报幕员,对这个活儿很熟悉。

  在台上站稳,龚雪张口朗声说道:“亲爱的工友同志们,各位领导,还有工友家属、小朋友们,大家......”

  男报幕员也开口一起说道:“晚上好!”

  台下顿时掌声雷动。

  然后掌声在为时两个小时的文艺汇演过程中,每个节目结束,都会热烈响起。

  尤其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剧组成员表演的节目,掌声要更大一些,毕竟是客人,待遇本就应该更好一些。

  获得掌声最多的,还是赵风华的两个节目,一个是男声独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一个是他拉手风琴伴奏的女声二重唱《长江之歌》。

  赵风华现在在沪海地区,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歌星,他表演的两个节目又确实精彩,获得最多掌声,理所应当。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此时已经传唱了三个月,稍微对文艺感兴趣的人,都已经会唱了,赵风华表演的时候,引起了台下观众的大合唱。

  《长江之歌》作为一首新歌,肯定没人跟唱,不过龚雪、殷婷如组成的女声二重唱,在舞台上,达成了“歌美人更美”的效果。

  就这还是并没有准备专门的表演服,她们两个只是穿着自己的常服,但是在舞台灯光的映衬下,她们两个人的身上,已经有了熠熠星光。

  赵风华在她俩的侧后方,背着手风琴,给她俩伴奏,都没有抢走她俩的风采。

  陈荣轩、黄蜀芹,还有在座的厂领导,都已经提前知道,赵风华、龚雪、殷婷如三人,准备了一首新歌,但没有想到新歌竟然是歌颂长江的。

  沪海之所以能成为华国的经济中心,恰好处在长江出海口的地理位置,是重要原因。

  沪海钢铁厂又正好坐落在长江岸边,《长江之歌》在这里唱响,也算应景。

  就连那些没能挤进礼堂的工友,也通过钢铁厂的广播,第一时间听到了这首充满感情的《长江之歌》,就算演唱者听不见,他们也真挚地献出了自己的掌声。

  总而言之,这场文艺汇演,大获成功,宾主皆欢。

  赵风华、龚雪、殷婷如三人的表演刚结束,钢铁厂的文宣干部就找过来,请他们允许,厂里把这首歌录下来,用于厂里的广播。

  这样的要求,赵风华三人没有拒绝的理由。

  于是,从文艺汇演结束的第二天开始,《长江之歌》便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一起,成为沪海钢铁厂最近一段时间内,每天必放的歌曲。

  歌声传到附近的其他工厂,引发关注,于是歌曲录音便逐渐流传出去,没几天就传到了沪海人民广播电台,然后就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一样,很快就通过覆盖全国的广播电台,把这首《长江之歌》传向华夏大地,大江南北。

  《长江之歌》的歌词和曲谱,也被赵风华分别投稿给《诗刊》和《音乐艺术》,虽然歌词、曲谱的稿费,相对于小说要少很多,但是蚊子腿再瘦也是肉,加起来也相当于赵风华一个月的工资了。

  这个时代,写歌唱歌,金钱收入很少,就算是全国传唱的热门歌曲,创作者也没有几个钱拿。

  就算被收录进唱片磁带,销售几十几百万份,也和创作者没什么关系。

  写歌唱歌对这个时候的创作者歌手而言,主要是名气和社会地位的加成。

  对赵风华来说,只是歌曲的搬运工,那就更没有问题了。

  《长江之歌》的传唱,暂时对赵风华,还有龚雪、殷婷如这两位原唱,没有造成太大影响,文艺汇演之后,他们的工作重心仍然是体验生活,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正式拍摄做准备。

  时间匆匆,很快就进入4月份。

  《赤橙黄绿青蓝紫》在沪海钢铁厂提供的外景地,低调开机,开机现场没有鲜花没有记者,更没有猪头红布——这是港岛电影圈的糟粕——整个剧组只是很正常的展开整部影片第一个镜头的拍摄。

  第一次独立执导的黄蜀芹,第一次做演员的赵风华、殷婷如,或许有些感慨,但很快就收拾心情,把注意力放在工作当中。

  也是在4月份,沪影厂创办的《电影新作》上,刊发了赵风华根据他自己写的中篇小说《锅碗瓢盆交响曲》改编的同名剧本,随着这期刊物被交流到国内的其他电影制片厂、电影相关部门,在业内引起了一定关注。

  与此同时,沪影厂厂长徐桑楚,赴京参加全国电影工作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以京影厂厂长汪@洋为代表的电影制片厂,向以中@影公司为主的,电影发行@统@销@统@购制@度,提出了改@革要求。

  这个时候,电影的制作和发行,是两条互不统@属的战线。

  电影的制作,由以沪影厂、京影厂、长影厂为代表的电影制片厂负责。

  电影的发行,则是由中@影公司统@筹安排,再对接各个省级电影公司。

  电影制片厂,和电影的播映单位——以省级电影公司为主体,分别统属下面市县的电影院系统,没有直接联系。

  具体的执行办法是,中影公司以每部电影70万的统一价,从制片厂手中购买已经制作好的电影,然后通过试映会,向各个省级电影公司征集拷贝数量,再制作相应的拷贝下发。

  拷贝制作销售的多寡,以及电影上映之后的票房多少,和电影制作厂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一部电影再受欢迎,在票价只有几毛钱的情况下票房过亿,电影制片厂也拿不到一分钱。

  不过相应的,一部电影观众再少,哪怕一个拷贝也卖不出去,也能从中影公司拿到70万的收购价。

  正是因为这样的统销统购制度,所以这个时候,电影制片厂对每部电影的制作费,都严格限制在70万,因为超支就要亏本。

  像沪影厂这样实力比较雄厚,拍摄指标比较多的制片厂,会选择在《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样的新人项目上压缩成本,补贴给像《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那样的重点项目。

  所以,《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制作费才给了50万。

  所以,这个时期的华国影坛,根本没有什么大制作。

  至于像三大战役那样的主旋律献礼片,所需的制作费不是一家制片厂能够承担的,需要国家进行专项拨款,才有能力制作。

  汪洋这次代表制片厂,向中影公司拍桌子,根本目的当然是想打破统销统购的制度,但是他们也知道,已经执行了三十年的制度,想要改革,不是一次会议能够完成的。

  制片厂这边,把打破统销统购制度,获得发行权,当做终极目标。

  同时还设置了分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的目标,就是让中影公司提高电影的收购费用。

  70万一部的收购费用,对普通项目都显得捉襟见肘,对重点项目就更不用说了。

  这件事关华国电影产业改革大局的事情,距离赵风华还比较遥远。

  他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把《赤橙黄绿青蓝紫》拍好。

  虽然在正式拍摄开始之前,已经尽最大可能地做了准备工作,但是当拍摄真的开始之后,仍然问题不断。

  黄蜀芹是新手导演,赵风华、龚雪、殷婷如都算是新手演员,如何磨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好在就像黄蜀芹一再强调的那样,只要大家能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赵风华也算是真正地体验到了做演员的不容易。

  上辈子他做道具师,只需要按照导演的要求,做出拍摄需要的各种道具,就算完成任务。

  这项工作,是有一定的量化标准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都摆在明处。

  赵风华因为对道具师这项职业谈不上热爱,只当成一份工作,所以很多时候都是能对付就对付,大差不差的应付了事。

  做演员却不一样,尤其是在80年代初这个时间节点上。

  演员的表演,虽然也有好坏之分,却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很唯心。

  就以赵风华的切身感受为例,有的时候他感觉自己演得很好,但是导演却不满意;有的时候他表演得其实很随意,却得到了导演的夸奖。

  这让他对表演,多了几分敬畏之心。

  表演也属于艺术创作,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把握好的事情。

  正好剧组有经验丰富的老演员,还有专门给殷婷如和他这样没有经验的新手演员配置的表演老师,赵风华在明晰了自己的不足之后,更加用心地学习,慢慢进入了状态。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