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摄政:某乃忠臣

第10章 真的没私心

  在场的郎官们再一次被这李伯弢出人意料的举动惊呆了。

  “他要去兵部?”

  “李同年竟然放弃了吏部!”

  “不可思议!刚才他的发言居然真的没有私心!”

  这李伯弢,先是迟到,再是不认错,最后竟然和上官对驳,偏偏件件都是当今朝廷最敏感、最受关注的大事。

  在场的郎官虽然还未正式入仕,可哪一个不是人精?

  很多人已在社会之中,混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才熬到今日,考上进士,对于人生的阅历早就没有这么肤浅。

  所以,大部分人虽然佩服他的胆量和手腕,可几乎都认为这李伯弢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保住吏部观政的位置而已。

  当然,这也无可厚非。

  毕竟,换作自己,又有谁愿意白白丢掉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位置背后,究竟值多少银两,谁心里没点数呢?

  可在这世上,要想获得他人尊敬佩服——要么行事异于常人,超出想象;要么卓然不群,让大多数人自愧不如。

  万历后期,国力日渐不支,兵事糜烂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而此番辽东平奴之役,朝廷倾举国之力,几乎投入了大明所有精锐,却依旧惨败,兵部这个曾经的“热窝窝”,瞬间成了让人避之不及的“凉灶”。

  明眼人都能看出,今后兵部的重心将会一直放在辽东。

  可眼下建酋坐大,军务积弊已深,兵事又如何能顺遂。

  如此一来,铨选考功之中,又怎能评得甲等!

  就像这文选司员外郎谢升,之后让他升为还算后方的顺天巡抚都不愿接手,索性称病推辞了事,更何况是去兵部赴任。

  这李伯弢明明得了少印君的关爱,保留住了吏部观政的机会,可依旧放弃了!

  这看在棱角还未磨平的新郎官眼里,不啻于一记惊雷——既震撼,又难以置信。

  可瞬间之中,也把他们体内的热血燃烧了起来。

  场中骤然一静。

  紧接着,“哗!”的一声,

  一半的郎官竟齐刷刷地站到了李伯弢身后!

  他们身着蓝袍罗衫,头戴双翅进士巾,衣袂微扬,神色坚定,昂首挺胸,满堂激昂之气陡然升腾。

  众人齐声高喝,声震司堂:

  “学生愿与李同年一道,投身兵部,研习兵法,为国平虏!”

  。。。。。。

  吏部二堂西厢一处,有间宽敞的厢房。

  窗外透进几缕晨光,将厅堂照得半明半暗,青铜香炉中袅袅升起淡淡檀香,混合着案牍的纸墨气息。

  房内高悬“秉公持衡”四字匾额,隐隐透出千钧之势。

  屋内一侧,几案整齐排列,黄纸公牍,青绿描金,案上陈列官制律例、铨选册籍、印信笔砚,井然有序。

  主位一张紫檀大案之后端坐着一位老者,便是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史继偕。

  史继偕乃万历二十年(1592年)殿试榜眼,早已两鬓斑白,年近花甲。

  这几日,他在吏部当值,过几日则又要到翰林院办公。

  幸而翰林院位于吏部东,北御河桥以南、御河西堤一侧,距吏部不过一两百丈,步行片刻便至,倒也算得上便利。

  若非如此,这两处衙门事务繁杂,真有急务相催,往返奔波,恐怕连片刻歇息的功夫都难有,委实不易。

  此时的他,正伏在案头,挥笔疾书。

  臣史继偕跪奏:

  殿试乃论才大典,关国家根本,臣夙夜兢兢,断不敢以私废公。

  今科取士三百五十名,皆才学允当。

  臣与庄际昌虽为同籍,但科场公器,不容私挟。

  然臣身为考官,理应慎重审阅,竟未察及卷中讹误,实有失职之咎。

  臣之失误致科道疑议,动摇科场公信,臣甘受责罚,以谢天下。

  而臣又年老体衰,几近昏聩,以乞骸骨,归乡思过。

  。。。。。。

  “少冢宰!”

  一记低沉的声音,在厢房外响起。

  史继偕写到一半,停笔抬头,微微颔首,缓声说道:

  “进来吧!”

  一个青衣书吏,从门外举步走到案前,躬身作揖。

  “文选司那,都散了?”

  那青衣书吏抱拳称“是”,听闻史继偕继续问道:

  “那位新郎官可打听到姓名?”

  “回史部堂,新郎官是浙江处州李伯弢!住在小时雍坊,李阁老巷。”

  处州......浙江?!

  李阁老巷......

  这么巧?

  “何年的举人?”

  “去年,四十六年的举人”

  史继偕仔细想了一下,也就是去年浙江典学取的举子。

  想了片刻,史继偕又问起了,他走后的情况。

  这书吏便将自己听到的情况,一五一十的述说了一遍。

  史继偕越听越讶异,最后的结局真是出乎自己一番意料之外。

  想着这些年轻郎官们的作为,他心中一声感叹,自己真是老了,早过了意气风发的年纪。

  今上久疏朝政,国事混乱,朝堂又总是纷争不休。

  自己为政向来谨慎行事,在阁臣与清流之间持中守正。

  可这次,终究还是逃不过被人再次弹劾的命运。

  辽东局势已然糜烂,陛下依旧不理朝政,还有一帮人是吃饱了撑的见人就弹劾,史继偕真是心灰意冷。

  自前几日上疏自辩之后,今日干脆再写一封告老辞呈。

  林北不和你们玩了!

  史继偕明白,这类辞呈,圣上多半不会理会。

  除非皇帝本就不想用你,否则万历根本不给你还乡的机会,上多少疏奏乞骸骨都无用。

  不到八九十岁,可甭想回家享清福——

  礼部尚书由方从哲兼任。

  吏部尚书赵焕年七十七,今年将会死于任上;

  户部尚书李汝华年七十,后年将会死于任上;

  兵部尚书黄嘉善年七十,五年后将会死于任上;

  刑部尚书李志年八十四,六年后将会死于家乡;

  工部尚书周嘉谟年七十三,崇祯元年死于任上。

  这万历皇帝要是搞个养老金制度,朝廷绝对亏不了。

  几个大臣里,能赚点养老金的,也就一个李志了。

  但也用不了几年,就挂了——本都没回!

  大明朝廷在万历的掌控中,部门是人员精简,效率居然还算凑活——

  Doge埃隆·马斯克看了都得自愧不如,毕竟人在四百年前,就把他想干的事,提前实现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